在数学的持续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公理化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范式,已经堪称经典。它运用于人文学科,虽然表面看上去不像运用于自然学科那样贴切,但两者同样都有内在的规律,都可以去感悟与提炼其辨证与逻辑及演绎推理。将公理化方法运用于中华文化经典的研究,可以较好地做到“学”与“思”的结合。传统的“我注六经”,难免跟在经典后面亦步亦趋;而“六经注我”,又难免过于偏重主观体验。公理化方法用较为清晰的定义、基本假设、公理及其推导并证明的系列命题,梳理出中华经典内含的逻辑关系和思想体系。“学”得到位,“思”得深入,才能做到在“学”与“思”的良性互动中获益匪浅,避免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困境。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文化人,都善于运用公理化方法,边学边思,就会很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好处,把握传统文化的**基因。
如果从数学到儒学“跨界”研究的视野,从引导青年学生“中西融合、文理渗透”学习理念的角度,甘筱青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开展的“先秦儒学的公理化诠释”研究,确实可称为一次“科学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