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玄思的魅与惑——王弼、汤用彤研究论集(中大哲学文库)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玄思的魅与惑——王弼、汤用彤研究论集(中大哲学文库)

  • 作者:李兰芬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86377
  •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 页数:220
  • 定价:¥6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00186377
    • 作者
    • 页数
      220
    •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01日
    • 定价
      ¥6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李兰芬教授有关王弼和汤用彤玄学研究的论文,探讨了玄学作为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如置放在儒学发展的脉络里观察,其作用之魅力及困惑的双重问题。在论集的*部分,作者指出王弼玄学在解经目的上坚持儒家思想,而在解经方法上企图改造儒家固有的方法。但过分追求思想言说形式的普遍有效性,是否会伤害思想内容的具体落实性呢?或说,如何从普遍意义上重释孔子所身体力行的儒家精神,而又能在现实层面上具体落实儒家的精神,成为王弼带给儒士解释及实践儒家理想的双重困惑。论集的第二部分,作者将问题的讨论扩展至对汤用彤玄学研究的分析。作者指出,汤用彤试图借与哲学相关的玄学研究(新旧结合的学问方式)来体现其多元文化交涉中的文化保守情怀时,与儒家其中鲜明的经世致用之思想特质(汤用彤文化坚守的核心)可能产生的矛盾,这导致汤用彤以玄学研究学问方式的学问家身份,不能真正实现其自许的文化卫道的期待。论集的第三部分为附录,将问题转换为哲学何为的探讨。作者指出,开发传统,尤其是开发儒家思想在新时代与其他宗教文化对话与融合的新路径,仅靠哲学或人文学的学术方式来探索,应该是不够的。是否至少应增加社会科学的学术方式?这仍是有待
    文章节选
    悦 读 将王弼与汤用彤放在一起来讨论,*显而易见的理由是他们都与魏晋玄学有关。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汤用彤是近现代研究魏晋玄学的大家之一。但将二人关联起来的原因,还不仅仅是因为魏晋玄学。因为在这个文集里,笔者无意通过对两人思想的分析,展开对魏晋玄学及近现代玄学研究所有问题的讨论。就如本文集主题一样,本文集中的论文,仅是围绕“玄思的魅与惑”问题展开的。首先,强调“玄思”而不是“玄学”,是企图将讨论的**放在玄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的作用上,而不是一般地和全面地讨论整个王弼玄学理论和汤用彤研究玄学的理论。 另外,“魅与惑”,意味着对玄学与玄学研究作用的双重断定。“魅”不仅是强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玄学(尤其是王弼的玄学)和玄学的研究(主要是讨论汤用彤的玄学研究)对中国思想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今天仍有魅力。但“惑”则是指出王弼的玄学和汤用彤的玄学研究留给中国思想史的一些困惑。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困惑至今未被仔细讨论过。关键是,王弼玄学与汤用彤玄学研究,其作用的魅力与留下的困惑,都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来说呢?或者说,应该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背景下,将王弼玄学与汤用彤玄学研究一起讨论并批评? 一般来说,王弼玄学被认为是道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汤用彤玄学研究也被认为与近现代他自己也有贡献的佛学研究、道教研究不一样,也与其时兴起的新儒学不一样,他的玄学研究仍被看作是道家思想(或道家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他们思想中涉及的道家思想或道家哲学,是种什么意义上的特殊思维方式?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又究竟是针对什么而言,既有“魅力”又有“困惑”?在本论集里,笔者将问题置放在儒学发展的脉络里观察,以期将玄思之魅力及困惑的问题,尽可能地呈现清楚。
    目录
    目录: 前言 王弼玄学论集 王弼对汉儒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 玄远之幕的飘落——王弼《论语释疑》的命运 玄思的魅与惑——王弼玄学再探讨 汤用彤玄学研究论集 论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文化坚守者与学问家的张力——以汤用彤为例 理学的另类解读——析汤用彤《理学谵言》 析汤用彤对中国真精神之玄解——再谈《理学谵言》 汤用彤文化保守情怀下的“身体”观——以《理学谵言》的思想为例 附 录 去玄的玄学解读——简评耿宁先生的王弼研究 被质疑的哲学——以清末民初四位学人的看法为例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