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知音(刘禹锡与柳宗元) 都说患难见真情,其实,患难也是对人心、人性的大考验。 再次被贬,虽然对于刘禹锡来说,是又一次精神上的折磨和打击,怎么说都是人生中一种很大的不幸,但是,他却因此认识了两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一裴度,一宗元,知道了在这世上,什么才是真情,什么才叫友爱。 才回到京城,竟又被贬,这让刘禹锡颇感意外。从此一别,他不知道此后自己的双脚还能不能再一次踏入长安。 此时此刻,刘禹锡感到自己*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母亲。 “娘,儿子对不起你!”临走的前**,禹锡走到已经八十多岁的母亲身边,想到母亲真正已是风烛残年,如今又要跟着自己远走天涯,贬谪他乡,心里感到异常愧疚和难过。于是,他含着泪对母亲说:“娘,禹锡对不起你,如今又要让您跟着儿子受罪了!” 母亲卢氏一直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看得出,她的心里也很失望,也很难过。而且,身为母亲,她更为儿子禹锡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但在这种时刻,她却竭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安慰禹锡说:“吾儿休要自责,也不要过分难过!” 老人家用自己的双手颤巍巍地扶着禹锡的双肩,深情地凝视着自己的儿子,开导道:“既然事已至此,吾儿何必自责?何况,自责又有何用?儿呀,哪里黄土不养人?哪里黄土不埋人?莫非离开长安,就没有天地了?就没有咱娘儿俩的活路了?人生一世,睁眼闭眼就是那么一口气。既然活着,吾儿就要好好活着,快快乐乐地活着,乐乐观观地活着!把自己活出滋味来!活出意义来!” “娘,儿子听您的话!禹锡懂了,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因为内心激动,刘禹锡这时走上前,和母亲紧紧抱在一起。 “这才是我的儿子!男子汉,大丈夫,什么时候都不要泄气!不要悲观!” 听了母亲的话,刘禹锡很是感动,并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位母亲而感到骄傲,同时,也更加懂得什么才是母爱。 是的,人在*失意、*落难的时候,如果只剩下*后一个人还在关心你、安慰你,并不冷眼看你,不以势利看你,对你不离不弃,对你呵护备至,那么,这个人一定就是自己的母亲。 又要走了! 刘禹锡便赶紧收拾好行装,收拾好心情,竭力振作了精神准备上路。 恰好柳宗元也要南下,于是两人约定一起离京赴任。 临走的时候,门前冷落,没多少人来送他。同侪也都不敢和他来往了,毕竟这种时候谁都想和他撇清关系,划清界限。 挚友相携出了长安,一路南行,来到衡阳。分手在即,经历了几个月来的大喜大悲,重又置身古道西风,柳宗元潸然泪下,赋诗一首,为自己,也为挚友刘禹锡叹息。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本是少年得志,却偏偏仕途偃蹇,功业无成。看大雁北飞,感归程无望。听哀猿悲鸣,觉愁肠寸断。面对同样伤恸的挚友与知音,刘禹锡深情作答: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友人情深义重的答诗,让柳宗元心潮起伏。回想少年意气,宦海沉浮,真耶?幻耶?是耶?非耶?刺史比起司马,官职固然是升了,但又何尝值得欣喜?他们已经痛感朝廷敌意之深、压迫之重。**一别,山高水远,前路茫茫,相见何时?此时此刻,柳宗元真想学陶渊明归去来兮,如能与刘禹锡一起归隐田园,比邻而居,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啊!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时此刻,柳宗元依依不舍,心情沉痛,一气写下了《重别梦得》和《三赠刘员外》: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读着柳宗元俨然用泪水写成的诗句,刘禹锡百感交集,万箭穿心,于是也写下《重答柳柳州》《三答柳柳州》作答: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有“雁回头”之称的衡阳自古就是伤心离别之地。在这里,他们依依不舍,彼此倾诉着安慰着,抒发着郁结在心头的离恨和患难与共的情意。天涯沦落,英雄相惜。此情此景,真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要走了!分手的时刻,两人抱头痛哭。 “梦得,**一别,我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你?”柳宗元泣不成声。没想到竟一语成谶,到柳州不久就与世长辞!想想也真的让人心酸,这些年来,因为遭受了那么多的灾难,父母离世,年轻丧妻,长期遭贬,特别是政治失意、壮志难酬,对柳宗元的身心伤害很大,即使是铁打的身体也经受不住这样的人生折磨! 这时候,刘禹锡也早已泪如雨下,他抽抽噎噎地安慰柳宗元道:“子厚,你我虽命途多舛,屡遭劫难,冤深似海,但请再想,陈伯玉(陈子昂)在我们这样的年纪已经冤死狱中!你定要好好保重,勿忘你我约定:待告老还乡后,还做邻居!” 世人往往都误以为文人只知道写诗作文,百无一用,一句“文人”往往故意把文人贬得一钱不值,在政治上不啻是把文人打入了冷宫。但其实,真正的文人往往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都很有政治才干,无论是唐朝的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还是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等,他们在朝在野都颇有政绩,政声**。 第二次被贬,刘、柳以安邦之才出刺荒州,尽职尽责,颇有惠政。尤其是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教化百姓,修缮学宫,整治道路,植树掘井,发展生产,大得柳人敬爱。无论是在柳州还是先前在永州,他都热心指点、悉心教诲青年学子,以至于“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而刘禹锡治理连州也有声有色,由于他注重农耕,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使得连州那些年连年丰收,财力大增。 闲暇时,刘、柳两人依旧相互关怀,诗文唱和。柳宗元留下的一百多首诗中,题赠刘禹锡的就有十多首。 元和十四年(819年),也就是刘禹锡出为连州刺史的第四年,刘禹锡不幸痛失慈母。 刘禹锡的母亲卢氏出身范阳王族,虽然可谓是大家闺秀,从小习得诗书,娇生惯养,但一生却颠沛流离。年轻时从夫,由于安史叛乱,她和丈夫刘绪被迫从洛阳逃难到了南方,从此远离故乡;年老时本想叶落归根,在洛阳老家安度晚年,谁知又因为独子刘禹锡一贬再贬,这使她又不得不老年从子,跟随禹锡流放蛮荒之地。 就因此,这些年来,刘禹锡一直深感愧疚,觉得自己对不住母亲,每当想到她老人家这么多年跟着自己遭了那么多罪,内心就隐隐作痛。 在母亲病重的日子里,刘禹锡几乎推开所有的公务与应酬,夜以继日地陪侍在她的身边,想为母亲尽人子*后的孝道。 因为知道自己行将不久于人世,那天老母亲忽然拉住他的手,声音微弱地与他作永远的告别: “禹锡吾儿,娘要走了,不陪你了。” 禹锡一听,顿时心如刀绞,“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床前,一时泪如泉涌:“娘,是禹锡对不起你,儿子不孝,这么多年,是禹锡让你遭了这么多罪啊!”他紧紧握住母亲的手说。想到这么多年母亲跟着自己身在异乡吃苦受罪,即使到死也不能回到故乡,这时候,他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浑身颤抖着呜咽了起来。 “吾儿休要自责。你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时代、这个世道。吾儿只要问心无愧就够了。这些年来,吾儿孝心可嘉,娘从没怪过你,娘也不应该怪你。吾儿忠君体国,除邪去害,何罪之有?唉,娘到死都坚信不疑,终有**,圣上一定会回心转意,重用贤良。娘也坚信,任何朝代都需要报国的忠臣,需要治世的贤良!” *后,娘走得很平静,很安详。临走的时候,她只是不放心禹锡,用尽平生*后的力气,紧紧握住禹锡的手: “禹锡吾儿,娘走了。娘走后,你要照顾好自己,好,好,活,着!” 闻知噩耗,柳宗元三次派人往连州致祭,致书殷殷相劝,并约定待刘禹锡扶柩归乡丁忧至衡阳时亲往吊唁。 然而,让刘禹锡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柳宗元竟然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 说来真是好人不长寿,恶人恶千年。这天,刘禹锡扶着母亲的灵柩来到衡阳,行至前年他与宗元分手处,想与子厚再见上一面,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里他见到的不是挚友,却是从柳州来递送讣告的信使。 “你家员外呢?子厚他,他为什么没来?”一时间,刘禹锡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信使听了,忽然大哭失声:“使君,我家员外,没了!” “什么?”刘禹锡一听简直无法相信,情急之下,竟指着这位信使的鼻子大骂,“你,你胡说!”待弄清确是事实后,他“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 展读子厚临终辞情哀苦的遗书,禹锡痛不欲生。 柳宗元一生为官清廉,不积私财,英年早逝,竟然家徒四壁。在遗书中,他凄然写道:“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遗嘱将自己生平文章全部交与禹锡,嘱禹锡代他整理遗稿、编印文集,并将两个还很年幼的儿子托付给禹锡代为抚养。 随即,刘禹锡特意取道柳州,含悲忍痛,安排柳宗元的后事,几番哭倒在柳宗元灵前。他驰书韩愈,托其为共同的朋友撰写墓志铭,接着又向死者生前好友分送讣告。后来带着子厚的两个儿子回到洛阳,他依旧在深夜“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字字血,声声泪,写下了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的《祭柳员外文》。 八个月后,柳宗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刘禹锡携亡友遗孤前去祭奠,又写下了《重祭柳员外文》。从此,他不负重托,视友人子如同己子,用心用情全力将柳宗元的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并呕心沥血编辑柳宗元诗文集,传之于世。 对英年早逝的友人的怀念,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烟消云散。几年后,再过永州,禹锡徘徊于宗元当年卜居的愚溪草堂,触景伤情,心情沉痛,写下了三首沉郁凄恻传之千古的《伤愚溪》。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那天,残阳下那一曲哀笛声中,早生华发的刘禹锡吟咏着他的《伤愚溪》,想着他与柳宗元的深情厚谊,以及当年两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地在贞元革新中的所作所为,悲不自胜,感慨万端,久久地,久久地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