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如何应对心里的难(资深心理咨询师于德志写给千万朋友的解忧之书!场景化再现心理治愈全过程,揭开内心撕裂的真相,终结自我的冲突与对抗)
QQ咨询:
有路璐璐:

如何应对心里的难(资深心理咨询师于德志写给千万朋友的解忧之书!场景化再现心理治愈全过程,揭开内心撕裂的真相,终结自我的冲突与对抗)

  • 作者:于德志 著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ISBN:9787545559668
  •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 页数:328
  • 定价:¥4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心理咨询师于德志老师倾力之作,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心理受困的根源, 以真实的情境记录,教你如何一步步走出心理困境。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观察,了解心理世界的运行规则,进而在这种清晰的了解基础上,自动远离一切有害的反应模式,开始热情的生活。希望能引导每一位读者在认真观察自己生活的基础上,自己体验并发现心理世界运行的规律。无论是想要帮助陷入心理困境的家人,还是想处理个人的心理困境,这本书都是同样有效的。 书中有理论介绍、有案例分析,通俗易懂,可以有效指导心理受困的朋友一步步走出困境、奔向自由放松的生活。
    文章节选
    “心里难”背后潜藏着个人需要的失衡 通过探讨并观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正一步步接近真相。 我们已经注意到,行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我们时刻被感受、思维驱动着做出种种无益的反应。这些反应是无序而混乱的,因为它们不是有效的行动,所以会进一步加剧而非减弱内在的混乱。 现在,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继续了解驱动感受、思维以及行为变化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我们从案例的分享开始。 一个年轻的妈妈,孩子刚上一年级,她就已经开始为孩子的表现而苦恼:“于老师,我觉得女儿现在被我管出问题了。她平常总会特别恐惧地问我:我要是做不好怎么办?老师不喜欢我怎么办?你是不是觉得我表现得特别差?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觉得,她现在特别没有**感。可是,如果我不管她,她磨蹭一晚上也写不完作业。并且,她身上有那么多毛病,如果我放任不管,那她将来怎么办?” 试着想一想,你能看清这位妈妈是如何遭遇种种冲突的吗? 我们一起看一看。 女儿写作业磨蹭的状态,让她体验到了不安(我们在**部分已经看到,**感是生命的基本动机之一),她不想体验这种不安,急切地想要摆脱它(我们也看到过,自由感知世界、感知自我是生命第二种基本的动机),于是她开始控制女儿,但女儿太过脆弱,无力承担她的不安—女儿自己也变得焦虑不安。这种变化,让她感受到了亲子教育的失败(我们还看到过,维护自我意象的正确性,是生命第三种基本的动机,这里作为“妈妈”的自我意象,就是支持女儿健康发展)。 所以,这位妈妈的痛苦,就在于需要的失衡:首先,鲜活的现实与僵化的思维需要出现冲突;其次,不同的需要之间也发生了冲突。 在训练中,曾有一个正在读高三的孩子问我:“我之前的咨询师说要尊重自我,我不想上学,就可以不上,我想玩游戏,就可以去玩。她说玩够了我自然就会开始努力了……可是,我现在不去上学,天天玩游戏,我早就玩够了,为什么我还是不快乐?还是不敢跟人交流?还是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 你能发现这个孩子面临的冲突吗? 在青少年身上,这种冲突是*常见的,很多孩子在陷入困境后会试图用玩游戏、听相声、看网剧、购物等活动来获得快乐,但他们真实的体验,往往是在短暂快乐之后感受到更长久的失落、无聊、无力、绝望……就像一个天天听相声的孩子告诉我:“我不敢让自己闲下来,每天通过听相声很努力地去笑,但即使是在听相声的过程中,我也常常会感受到无聊、失落、悲伤、绝望……”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用离苦得乐式的反应模式追逐内在的**需要时,会持续伤害个体追求自我成长和人际发展等多种其他需要。 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恐惧艾滋病而求助:“害怕艾滋病这件事,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跟人说话的时候,我会担心对方的唾沫有问题;跟客户见面,我总是不敢与对方握手,因为我担心他会有艾滋病;每次在办公室或公共场所摸了东西,我都会反复地洗手;回家见了媳妇,我也要求她换掉外面的衣服后反复洗手……我觉得自己已经没办法正常与人交往了。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你能发现这个年轻人面临的冲突吗? 什么在驱动感受、思维发生变化?什么在驱动我们不断做出各种无效的反应? 自古以来,关于这一话题的观点一直有很多。到了近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内在的欲望、需要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在其专著《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人有生理、**、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在生命晚期,在了解了大量的东方文化之后,马斯洛又补充了第六条需要:超越自我。 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大师的卡尔·罗杰斯,因为其实践更多倾向于个体干预,所以他强调指出,只要条件具备,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向。这种趋向,也同样意味着内在的需要。 结合这些论述,以及生活的经验,我们将发现本趟旅程中需要了解的第三个核心真相:需要是人类行动的驱动力,且不同的需要对生命的意义截然不同。任何时候,只要需要与现实间出现差异,或者满足不同需要的行动间出现冲突,都会引发持续的不安和痛苦。 在本书的**部分,我们已经探讨了生命四种主要的需要,现在,我再继续补充观察两种重要且常见的需要。
    目录
    Part 1 了解自我:“心里难”的背后是个人多样化的需要 01 / 倾听的核心并非语言 02 / 感知自我,感知世界 03 / 追逐生命的**与舒适 04 / 构建并维护自我 05 / 生命的发展与价值 Part 2 了解痛苦:“心里难”背后的统一模式 01 / 心理痛苦的六种真相 02 / 自由是个伪概念,我们没有行动的自由 03 / 无序的反应必然会加剧混乱和冲突 04 / “心里难”背后潜藏着个人需要的失衡 05 / 一切心理痛苦,皆源于注意力的转移 06 / 心理世界,思维的实质就是二元冲突 07 / 心理痛苦的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Part 3 有效行动:走出“心里难”需要直接的行动 01 / 人类对自由行动的探索 02 / 自由之路:生活的冥想 03 / 实践应用之生活的冥想 Part 4 实践检验:借用生活的冥想走向重生 4月17日?4月23日 / 寻根:在痛苦中开始自救 4月27日?5月25日 / 沉浸:在崩溃中体验收获与希望 5月26日?6月1日 / 自愈:开始将冥想融入日常生活 6月2日?6月10日 / 重生:生命逐渐展开,走向独立与绽放 过去不是问题的核心,此时此刻的行为才是 后记 愿所有人都能走向真实与自由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