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难”背后潜藏着个人需要的失衡 通过探讨并观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正一步步接近真相。 我们已经注意到,行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我们时刻被感受、思维驱动着做出种种无益的反应。这些反应是无序而混乱的,因为它们不是有效的行动,所以会进一步加剧而非减弱内在的混乱。 现在,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继续了解驱动感受、思维以及行为变化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我们从案例的分享开始。 一个年轻的妈妈,孩子刚上一年级,她就已经开始为孩子的表现而苦恼:“于老师,我觉得女儿现在被我管出问题了。她平常总会特别恐惧地问我:我要是做不好怎么办?老师不喜欢我怎么办?你是不是觉得我表现得特别差?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觉得,她现在特别没有**感。可是,如果我不管她,她磨蹭一晚上也写不完作业。并且,她身上有那么多毛病,如果我放任不管,那她将来怎么办?” 试着想一想,你能看清这位妈妈是如何遭遇种种冲突的吗? 我们一起看一看。 女儿写作业磨蹭的状态,让她体验到了不安(我们在**部分已经看到,**感是生命的基本动机之一),她不想体验这种不安,急切地想要摆脱它(我们也看到过,自由感知世界、感知自我是生命第二种基本的动机),于是她开始控制女儿,但女儿太过脆弱,无力承担她的不安—女儿自己也变得焦虑不安。这种变化,让她感受到了亲子教育的失败(我们还看到过,维护自我意象的正确性,是生命第三种基本的动机,这里作为“妈妈”的自我意象,就是支持女儿健康发展)。 所以,这位妈妈的痛苦,就在于需要的失衡:首先,鲜活的现实与僵化的思维需要出现冲突;其次,不同的需要之间也发生了冲突。 在训练中,曾有一个正在读高三的孩子问我:“我之前的咨询师说要尊重自我,我不想上学,就可以不上,我想玩游戏,就可以去玩。她说玩够了我自然就会开始努力了……可是,我现在不去上学,天天玩游戏,我早就玩够了,为什么我还是不快乐?还是不敢跟人交流?还是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 你能发现这个孩子面临的冲突吗? 在青少年身上,这种冲突是*常见的,很多孩子在陷入困境后会试图用玩游戏、听相声、看网剧、购物等活动来获得快乐,但他们真实的体验,往往是在短暂快乐之后感受到更长久的失落、无聊、无力、绝望……就像一个天天听相声的孩子告诉我:“我不敢让自己闲下来,每天通过听相声很努力地去笑,但即使是在听相声的过程中,我也常常会感受到无聊、失落、悲伤、绝望……”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用离苦得乐式的反应模式追逐内在的**需要时,会持续伤害个体追求自我成长和人际发展等多种其他需要。 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恐惧艾滋病而求助:“害怕艾滋病这件事,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跟人说话的时候,我会担心对方的唾沫有问题;跟客户见面,我总是不敢与对方握手,因为我担心他会有艾滋病;每次在办公室或公共场所摸了东西,我都会反复地洗手;回家见了媳妇,我也要求她换掉外面的衣服后反复洗手……我觉得自己已经没办法正常与人交往了。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你能发现这个年轻人面临的冲突吗? 什么在驱动感受、思维发生变化?什么在驱动我们不断做出各种无效的反应? 自古以来,关于这一话题的观点一直有很多。到了近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内在的欲望、需要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在其专著《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人有生理、**、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在生命晚期,在了解了大量的东方文化之后,马斯洛又补充了第六条需要:超越自我。 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大师的卡尔·罗杰斯,因为其实践更多倾向于个体干预,所以他强调指出,只要条件具备,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向。这种趋向,也同样意味着内在的需要。 结合这些论述,以及生活的经验,我们将发现本趟旅程中需要了解的第三个核心真相:需要是人类行动的驱动力,且不同的需要对生命的意义截然不同。任何时候,只要需要与现实间出现差异,或者满足不同需要的行动间出现冲突,都会引发持续的不安和痛苦。 在本书的**部分,我们已经探讨了生命四种主要的需要,现在,我再继续补充观察两种重要且常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