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十三 领导力与事业兴衰:齐桓管鲍的故事 管鲍之交与桓管之谊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管鲍之交的背后还有一个桓管之谊,讲的是齐桓公和管仲君臣相得、成就霸业的故事。可以说,没有管鲍之交,就没有桓管之谊;而正是有了桓管之谊,管鲍之交才显得愈加传奇。 我国历史人物加上演义人物所流传下来的相交相知的故事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更多限于精神层面的相知,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为人传颂的更多是义气为重,而要论彼此相知*深,当首推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打小就是很好的朋友。管仲家里很穷,鲍叔牙家里很有钱。鲍叔牙从来没有嫌弃过管仲,长大以后两个人还凑在一起做生意。打个比方,鲍叔牙投资800 铜,管仲借来200 铜,合在一起1000 铜,做生意变成了2000 铜,这时候要怎么分? 8 : 2,对吗?没毛病,谁出的本钱多分红就多,常理来说该这样。实在不行的话,照顾一下管仲,至少一半一半。 可是管仲每次都多分一点,这位是投资少,得到多,任谁看到了都羡慕。 古代农业社会有个排名叫“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也许两人做生意以后赚到了一些钱,但凑在一起小酒一喝琢磨一下还是得做点正事。做事也是管仲跟着鲍叔牙,就像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管仲就是要跟着鲍叔牙,帮鲍叔牙做事。但即便是帮朋友做事,能不能帮上忙,*后做没做成事,是不是也很重要?管仲老是不帮则好,越帮越忙。后来连管仲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正好有了一个机会,就告别鲍叔牙到外地当官,可是一连折腾了好几个地方,都是被上官撵走了。 如果你是鲍叔牙,管仲在你这里做事做不好,到别处当官也做不好,说明是你的问题还是管仲的问题?无疑是管仲的问题,因为管仲不只是在鲍叔牙这里做不好,在其他地方也没做好。可是鲍叔牙却说:“他在我这里做不好事,可能是我的问题;他在别的地方没当好官,可能是时机和环境的问题。”老子对儿子都不一定有这样的信任,对吗?可是作为朋友,鲍叔牙对管仲的信任高到了如此程度。后面我们还要说,鲍叔牙是个疾恶如仇、爱憎极其分明的人,因此这种信任就显得更加可贵。有的时候员工很卖命,是因为领导的信任高到了一定程度,放权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如果没有达到某个临界点,则很难有相应的结果。 上面的情况说明的是能力,然而能力只是考验人才的一个方面,更深入的要看人品。我们来看管仲的人品如何。 春秋时期战乱纷仍,操起家伙为���效力的机会很多。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光荣参了军,打了几次仗,每次鲍叔牙都冲到*前面,管仲却次次当逃兵。这也就算了,管仲家里毕竟还有老母亲需要赡养,为孝道而惜命那不叫贪生怕死。 后来乱世中撞了大运,也许因为抱着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两人分别成为齐僖公两个公子的近臣。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鲍叔牙辅佐的是公子小白,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随后齐国内乱加剧,国内无主,逃亡在外的两个公子都抢着回国,谁先回去谁就能当国君。在各为其主的过程中,管仲是很聪明的,他知道跟着公子纠一起走肯定赶不上已经先行出发的公子小白,就自己骑马先行,到公子小白回国的必经之路上伏击他。管仲一箭射出,公子小白应弦倒下。其实公子小白只是装死,管仲一箭射在了他的铜制衣带勾上。管仲走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加速前进。他们回到齐国都城临淄,由鲍叔牙进城劝说齐国**,公子小白顺利登上君位。 立下拥立首功的鲍叔牙自然就成为相国呼声*高的人选。而作为落败的一方,公子纠有两个重要的谋臣,分别是召忽和管仲。召忽因为公子纠被杀,所以自杀以示效忠,可管仲坚决不自杀,被人装在囚车里送了回来。鲍叔牙一见,马上让人将囚车打开,把管仲放了出来,并安排在自己家里住下。鲍叔牙还向齐桓公举荐,认为国相一职非管仲莫属。齐桓公在和管仲聊了三天三夜之后,很高兴地拜管仲为国相,并尊称管仲“仲父”。 下面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管仲协助齐桓公使得齐国强大起来,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所以又一个问题出来了:大家觉得管仲的人品怎么样?看起来不怎么样。可是,作为一名领导,如果你是鲍叔牙,你有没有这个气量,有没有这个坚持?如果你是齐桓公,你有没有这个智慧,有没有这个气量? 鲍叔牙在**了管仲以后,心甘情愿位于管仲之下,始终兢兢业业做自己。他的德行得到了人们的交相称赞,他的子孙十几代都受到了荫泽,出了许多**的人才。有意思的是,天 下的人有不称赞管仲才干的,却没有不赞美鲍叔牙有一双慧眼能够识人的。 在我们看来,鲍叔牙的识人才能固然让人赞叹不已,而这个时期的齐桓公不但能够识人,更具高超的用人之能,同样难能可贵。 用人之道:知短用长 请君子,治小人 ***对员工性质界定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企业的贡献,二是对企业、事业乃至信仰的忠诚度。根据前者,可以区分为能人和庸人;根据后者,可以区分为君子和小人。对能人和庸人的使用毋庸置疑,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没有人愿意用庸人而不用能人。但是对君子和小人的使用就没那么简单了。 有人也许会说,简单啊,套用上面说的话,对君子和小人的使用同样毋庸置疑,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没有人愿意用小人而不用君子。话虽如此,但这两句话的情境是不同的,因为企业一定以发展为**要务,所以“能人上,庸人下”必然是用人的**原则;也正因为企业以发展为**要务,“君子式的能人”和“小人式的庸人”好选择,但是在“君子式的庸人”和“小人式的能人”之间,就会存在艰难的选择。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回到上面的故事,和鲍叔牙相比,管仲无疑是小人:一起做生意他要多分一点;碰到掉脑袋的事情他先跑;做事又做不好,做不好事情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外面环境不行。如果你是齐桓公,你敢不敢听鲍叔牙这个君子的话,用管仲这个小人做国相?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魄力,而齐桓公就敢,而且还成功了。 在总结了两汉兴衰的故事之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谆谆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臣好理解,对企业而言,贤臣就是君子式的能人,这样的人构成了企业的支柱,毫无疑问需要亲近。那远小人呢,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能不能做到?很难。在任何团队中,君子和小人都是相对的,这是一对互为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在某些时候或某种情况下,君子甚至有可能变成小人,小人也可能成为君子,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和管理的魅力所在。一旦发现一个小人或者一个人有做小人的倾向就把他辞退,请问你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儿,就无法从根本上做到远小人。而远小人也有危害,且危害更甚于远君子:把君子放在比较远的地方,他在那里做的事情和在你面前做的事情不会有多大区别;可是如果把小人放得很远,他已经远离你的监管了,造成的危害将更加厉害且不可控。 所以说,如果企业里不得不用小人,那不但不能疏远他,甚至要让他更近一些,要懂得有效管理他,这个是领导的智慧。所以我们不反对“亲君子,远小人”,但更提倡“请君子,治小人”,同时用好君子和小人。 用君子,是人品;用小人,是水平。商场如战场,你要成就更大的事业,不但要用得好君子,更要用得好小人,因为处天下之事,当有天下之心,就要与天下之人打交道。有的时候,君子对小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可是小人却常常能制小人。俗语说得好,恶人还需恶人磨,所以抓鬼的时候找谁?钟馗。 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的认知很明确,定位也很明确,你说我只是想把一家企业做好,没有想到处什么天下事,我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治小人,那么,你踏踏实实地远小人就可以了,否则反受其害。 亲人知短,仇人用长 古时候战乱多,你砍我、我砍你很容易结仇,到了现代社会,虽然依然说商场如战场,企业之间仍有可能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但在同一个企业内部,我们可以说没有仇人,只有好恶。企业里面有的人,让人看到就莫名喜欢:这个人品貌端正,根据我学习曾国藩《冰鉴》的经验,应该是个不错的人才。还有个别人,让人看到就莫名厌烦,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做事,吃饭的时候看到他就能少吃好几口;**一些的,在一个房间呼吸同样的空气都感觉是对自己的羞辱。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是人就会有好恶,企业里难免有人是自己不喜欢的,能不打交道就不想打交道。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亲人和仇人。 对齐桓公来说,管仲是亲人还是仇人?**是仇人,一箭差点要了齐桓公的命,怎么能让齐桓公喜欢得来?可是齐桓公还是愿意重用管仲,而且很快就信赖无比,称呼他“仲父”,托付以治国大任。 更有趣的是,管仲生病就要去世了,齐桓公去看望他,询问管仲谁可以做他的接班人,**个就问到了鲍叔牙。管仲明确说,鲍叔牙,君子也,但不可为政。对管仲来说,鲍叔牙是亲人还是仇人?一定是亲人,即便全天下都抛弃了他,鲍叔牙也会站在后面喊“管仲是个好人”。没有鲍叔牙的友谊,管仲很可能连命都没有了,更不用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上人。正因为鲍叔牙是亲人,两人互为知己,彼此非常了解,所以管仲坚决地否决了他。 《礼记·中庸》中说:“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朝名臣魏征在临终前仍不忘劝谏唐太宗:“爱而知其短,恨而用其长。”魏征告诉唐太宗,作为一个***,理性应永远高于情绪之上。这对我们企业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你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知道他的短处在哪里,如果不知道他的短处在哪里,喜欢他反而很容易害他;你讨厌一个人,就要尽量发现他的长处在哪里,如果不知道他的长处在哪里,那无疑会对你的企业造成损失。 在上培训课的时候,有企业家说:“李老师,你讲的是好,我脑筋能转过弯来,可是情感上接受不了,我一看到有的人就很生气。”于是我和他说:**,你要增加对人性的了解;第二,你要增加对这个人的了解;第三,实在不行,我们转换一个思路,让你痛恨的人帮你赚钱,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么一来就很容易想通了。 我们通过管仲之口,来看鲍叔牙是怎么对待他这个“小人”的。管仲说:“我那时候很穷,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我自己拿很多,可是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而知道我只是贫。”看到了吗?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因为他知道管仲家里贫困。 你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会不会因为员工现在很努力但他家境很困难,于是你给他一些奖励和其他帮助?工资还是那么多,而你是以个人的名义去帮助他。说得具体一些,根据企业制度,他做了多少事情就领多少钱,你无须破坏公司的制度,可是他家里确实经济困难,你作为领导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帮他,他从心里更容易接受,也更易产生知遇之感。 接下来,管仲说:“我曾经帮鲍叔牙做事情,可是越帮越忙,鲍叔牙却不认为我蠢,而是觉得条件不顺而已。我曾经多次去当官,每一次都被免了职,可是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能,觉得只是时机不好。” 管仲又说:“我曾经多次上战场,但是每次都当了逃兵,鲍叔牙不认为我怯懦,而是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需要赡养。” 各位,当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把你所有的缺点都说成优点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做一个好人都对不起自己,起码在他面前要做一个好人对不对?那个人接受你的所有缺点,并且把你的缺点都解释成优点,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他都帮你找了一个正面的意图和正当的理由,请问你会感动吗?你对他人能做到这一点吗?你自己背后有一个人这样对你吗?至少有三个人可以,那就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另一半。怎么去做,我们可以好好想想。 再来看,管仲接着对齐桓公说:“公子纠和您争位失败了,作为他的谋臣,召忽自杀谢罪,可是我宁愿被关到牢房里忍受着世人的唾骂。鲍叔牙并不觉得我无耻,说我不为愚忠,而是留取有用之身为辅佐您这样的明君而创立功业。”管仲*后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总结来看,无论对君子还是小人,亲人还是仇人,在用人上都可以总结为四个字:知短用长。要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分别在哪里,在用人时尽可能地发扬他们的长处,避免他们的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