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建筑设计原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建筑设计原理

  • 作者:白旭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44425
  •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 页数:308
  • 定价:¥3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技术规范概要三个部分,共计10章。内容涉及建筑概论、空间形态、形式建构、形象表现、聚居形态、集合模式、环境构成、外部环境、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建筑设计方法学概论等。全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建筑设计等相关行业人员参考使用。
    文章节选
    0 建筑概论
    建筑(architecture)的词义包括“建筑物”、“建筑活动”、“建筑学科”三个方面,分别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空间”、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技术”、建筑学科教育过程中的“学问法则”等内容相联系。
    0.1 建筑对象
    0.1.1 建筑含义
    建筑是一种容纳人群活动的“容器”。如果将建筑比喻为“容器”的话,墙壁、屋盖就是容器的“外壳”,人们日常的起居、餐饮、学习、工作和娱乐等活动都是在“容器”中进行的。
    人类建造建筑的目的在于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庇护”。人类凭借智慧建造建筑,在人与自然之间构筑起一道人工屏障,使得建筑具有不同于外界环境的适居条件。在此意义上讲,建筑是一种调节环境气候的“空调器”,也是一种改变环境建设的“影响物”。
    建筑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造物活动”。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需要投人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筑在融入各种社会劳动的同时,产生其新的产品价值。因此,可以说建筑是一种转换建设投资的“价值增值器”。
    建筑是一种“人造设施”。它的寿命一般比人的寿命长久,有些古建筑历经千年保存至今,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不同时代的科技和文化艺术水平,凝聚于建筑之中,形成某些固有特征和特殊符号,向人们传达某些特定信息。因此,建筑是一种承载社会文化的“信息符号”。
    0.1.2 建筑类型
    建筑与人类文明同步向前发展,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农业及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各个时期的发展,形成各种建筑类型。例如:建筑包括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两大类型;生产性建筑指工业建筑、农业建筑等;非生产性建筑即民用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大类型(见表0-1)。
    ……
    目录
    0 建筑概论
    0.1 建筑对象
    0.2 建造活动
    0.3 建筑学科
    第1篇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1 空间形态
    1.1 空间认知
    1.2 空间构成
    1.3 空间组织
    [思考与练习]
    2 形式建构
    2.1 建筑实体
    2.2 建筑结构
    2.3 建筑构配件
    [思考与练习]
    3 形象表现
    3.1 建筑形体语言
    3.2 建筑装饰语言
    3.3 建筑象征语言
    [思考与练习]
    第2篇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4 聚居形态
    4.1 聚居含义
    4.2 聚居形态
    4.3 聚居模式
    [思考与练习]
    5 集合模式
    5.1 套型设计
    5.2 单元组合
    5.3 群体布局
    [思考与练习]
    6 环境构成
    6.1 环境类型
    6.2 环境形态
    6.3 环境构成
    [思考与练习]
    第3篇 设计技术规范概要
    7 外部环境
    7.1 设计准备
    7.2 总图设计
    7.3 建筑环境控制
    [思考与练习]
    8 室内环境
    8.1 疏散设计
    8.2 无障碍设计
    8.3 热工环境设计
    [思考与练习]
    9 建筑设备
    9.1 给水排水设计
    9.2 暖通空调设计
    9.3 电气电讯设计
    [思考与练习]
    10 结语——建筑设计方法学概论
    10.1 设计类型
    10.2 设计特点
    10.3 设计要素
    10.4 设计过程
    10.5 设计方法
    编辑推荐语
    本教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建设需要、建筑学科动态、地方高校特点、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等因素,重编教材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关注建筑学科综合性特点,整合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的核心内容,加强学生纵向知识的贯通;(2)关注建筑学科实践性特点,增加我国现行建筑设计技术规范及政策法规知识,加强学生横向知识的联系;(3)关注建筑学科变化性特点,适当补充国内外**建筑设计案例,建立相对系统、理性的建筑价值观和建筑设计方法学。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