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经济改革30年:财政税收卷/1978-2008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经济改革30年:财政税收卷/1978-2008

  • 作者:贾康 赵全厚
  •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444473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页数:368
  • 定价:¥59.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财政体制的改革和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与改进以及理论界的相关研讨。主要特色,一是立意高,视野开阔,把财政税收的相关变革放在中国经济社会转轨的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下来把握;二是内容翔实,基本事实表述严谨;三是把学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较好地反映了中国财政改革过程中的理性思考。
    文章节选
    1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1.1 改革前的社会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人民生活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反右”运动、“大跃进”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运动等一系列严重的“左倾”错误,造成了许多失误。
    1.1.1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显著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经过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后实现了和平赎买。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和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随后,逐步引导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前面29年的努力,工、农、建筑、运输、商业各个部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其间历经风雨磨难,但到1978年,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其主要成就有:
    ——农业生产突破了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种植业格局,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l978年与l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l.96倍,林业产值增长l5.2倍,牧业产值增长2.5倍,渔业产值增长25.5倍,粮食产量增长l.7倍,棉花增长3.9倍,油料增长l倍,糖料增长7.4倍,猪牛羊肉增长2.9倍,水产品增长9.4倍。
    ——手工业得到改造和提高,现代工业逐渐形成,构成了一个大体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基础工业到加工工业,从消费品工业到生产资料工业,从民用工业到国防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到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从沿海工业**到内地工业基地,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除核电工业外的500多个工业行业均已建立,基本能够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装备一些重工行业。从1949年到l97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9.7倍(按**价格计算),各种主要产品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钢、原煤、原油的产量分别增长197.6倍、l8.3倍和866倍,发电量增长58.7倍。
    ——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5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和四通八达的邮电通信网,交通运输部门成为新中国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l978年与l952年相比,铁路营业里程增长l.1倍,公路线路增长6倍,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增长73.8%,民航里程增长l2.2倍,输油气管道从无到有,达到8 327 km;客运量增长9.4倍,货运量增长6.9倍,邮电业务总量增长6.1倍。
    ——建筑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仅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自有机械设备净值,1978年就比1953年增长55倍。建筑产品(特别是一些大型骨干工程项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带动了建材工业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安排劳动力就业创造了众多机会(仅从l952年到l978年,就增加了674万个就业机会),对外承包工程日益增多。
    ……
    目录
    1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1.1 改革前的社会经济形势
    1.2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体制运行特征
    1.3 计划经济的弊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逻辑
    1.4 分权化改革:“解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财税体制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2.1 以财政体制改革启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2.2 传统体制下财政体制运行的特征及评价
    2.3 财政分权化改革的路径选择和阶段划分
    3 我国政府问财政体制的变革: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
    3.1 中国政府间的财政体制变革:1980--1993年
    3.2 “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
    4 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收入体系
    4.1 适应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税收制度
    4.2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现代税收制度
    4.3 强化非税收入管理,规范政府收入行为
    4.4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
    5 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管理改革与支出制度建设
    5.1 部门预算改革
    5.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5.3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5.4 2007年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6 财政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演变及调控实践
    6.1 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顺利实现经济运行的“软着陆,,
    6.2 1998-200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6.3 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
    6.4 加强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7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财税改革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与争鸣
    7.1 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7.2 财政基本理论的发展
    7.3 关于税制改革
    7.4 关于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与相关改革问题
    7.5 关于**和企业的关系
    7.6 关于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7.7 关于财政赤字和**信用
    7.8 关于财政与“三农”
    7.9 关于**预算
    7.10 关于预算外资金管理
    7.11 关于财政风险
    附录 改革开放以来财税大事记(1978--2007)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