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
QQ咨询:
有路璐璐: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

  • 作者:胡立根
  •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 ISBN:9787521500493
  •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9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1500493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19年09月01日
    • 定价
      ¥9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论述了****、和而不同、大道至简、辩证思维、直觉意会等18个充满智慧的抽象的中华民族思维模式。这些关键词代表的中华文化观念,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智慧宝库贡献的精神图式、思维图式和审美图式,是先人留给我们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乃至未来的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目录
    中国智慧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文艺课 开创私学与万世师表 / 3 学在官府的西周教育 / 2 “仁者爱人”与“学生本位”/ 6 研究学生是施教关键 / 8 撷英掇华 / 10 “愤启悱发”的基本含义/ 15 孔子时代的教育潮流 / 14 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核心 / 17 孔子“愤启悱发”的教育实践/ 19 撷英掇华 / 21 教学相长是一种学习规律 / 29 “教学相长”指“教”与“学”的关系/ 26 撷英掇华 / 33 经学传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 42 “经”与“经学”/ 38 经学的本质 / 44 经学思维与治学方法 / 48 经学传统的价值迷雾 / 52 撷英掇华 / 53 撷英掇华 / 63 多闻阙疑,由博返约 / 6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58 中国传统的道技关系 / 70 金庸武学的哲学意蕴 / 68 由术而道,由道而术 / 72 撷英掇华 / 74 文道观念的文化原因 / 80 文以明道的历史源流 / 78 中国文学的自我修复 / 83 撷英掇华 / 85 微言大义,尚简用晦的“美”的言语模式/ 90 弘扬礼法,惩恶扬善的“善”的价值立场/ 88 据礼直书,曲直结合的“真”的有限追求/ 93 撷英掇华 / 97 别具特色的绘画考题 / 102 虚实形神的哲学思考 / 103 虚实相生的美学韵味 / 104 虚实观念的广泛影响 / 107 撷英掇华 / 108 原因可追溯到具象思维 / 114 我们崇尚的是精致小品 / 112 撷英掇华 / 118 “三无之境”与“枯拙之境”/ 124 文化中的残破呆傻崇拜 / 122 “三无”非真无,“枯拙”有真谛/ 129 尚拙也是一把双刃剑/ 131 撷英掇华 / 132 温柔敦厚的双重内涵 / 138 诗歌国度与诗的政治化 / 136 温柔敦厚的审美价值 / 142 撷英掇华 / 144 文明之初的文质思考 / 150 文质观念的两种倾向 / 152 文质观念的三个层面 / 156 撷英掇华 / 157 魏晋审美的五大观念 / 163 魏晋人物品评的三大变化/ 162 气韵风骨与阴柔阳刚 / 168 撷英掇华 / 171 舌尖的文化 / 178 温婉的美神 / 176 特异的语言 / 180 二重性思维 / 181 撷英掇华 / 182 两线并行的中国画史 / 188 差异明显的中西绘画 / 186 重神轻形的中国哲学 / 191 不拘于形的语言宗教 / 192 神形兼备的审美传统 / 193 撷英掇华 / 194 多种文化的表现色彩 / 200 诗歌的言志抒情传统 / 198 文化深层的主体意识 / 204 撷英掇华 / 206 文人的精神寄托 / 211 整体的诗意生存 / 210 学术的诗性表达 / 214 政治的诗性情结 / 216 语言的诗意特征 / 217 文化的维新路径 / 218 撷英掇华 / 220 后 记 / 223 中国智慧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哲思课 庄周梦蝶,鱼乐可知 / 2 天人观念,源远流长 / 3 ****,道法自然 / 6 民族瑰宝,智慧之* / 8 撷英掇华 / 10 智者晏婴巧设喻 / 15 牛人史伯测国运 / 14 至圣孔子倡和谐 / 16 和而不同真境界 / 17 撷英掇华 / 20 八卦开启尚简之门 / 25 语言奠定心理基础 / 24 儒道催化尚简传统 / 26 简约蕴含无穷韵味 / 28 撷英掇华 / 30 老子对辩证思维情有独钟/ 34 儒家对辩证思维的新贡献 / 35 法家兵家杂家其实也辩证 / 36 辩证思维的渗透与影响 / 37 撷英掇华 / 38 禅与儒的直觉意会 / 43 庄子寓言的深层意蕴 / 42 直觉意会的文化探源 / 45 直觉意会的两重性 / 47 撷英掇华 / 49 龙场悟道立心学 / 55 古今完人王阳明 / 54 知行合一求正解 / 57 实用理性为本源 / 59 撷英掇华 / 60 具象探源 / 66 具象中国 / 64 撷英掇华 / 71 模拟类比的历史追踪 / 79 模拟类比现象面面观 / 76 模拟类比的本质解读 / 81 模拟类比的价值思考 / 84 撷英掇华 / 85 明心见性,清净本心 / 92 曹源滴水,顿悟菩提 / 90 文化合流与思维共振 / 95 撷英掇华 / 96 系统思维的多重表现 / 108 九种符号的思维信息 / 102 撷英掇华 / 110 突如其来与重见天日 / 115 格物致知与阳明格竹 / 114 理解分歧致兜兜转转 / 118 撷英掇华 / 121 孔子倡仁 / 127 冯谖市仁 / 126 孟子论仁 / 130 撷英掇华 / 132 五子之歌——历史之血的教训 / 138 古公亶父——西周的仁爱之君 / 139 仁者爱人——孔子的民本思想 / 140 民贵君轻——孟子的伟大贡献 / 142 撷英掇华 / 144政治上的家国同构 / 148 词语里的文化基因 / 148 中华文化的发展路径 / 150 两面性的家国一体 / 151 撷英掇华 / 153 周公之典,礼乐昌明 / 159 人文初祖,礼乐相连 / 158 诸侯僭越,礼崩乐坏 / 161 儒者孔圣,重振大旗 / 162 礼乐表现,形形色色 / 165 撷英掇华 / 167 内圣外王的儒学分化 / 173 内圣外王的基本含义 / 172 中国文化的共同追求 / 176 内圣外王的三大缺陷 / 179 撷英掇华 / 180 实用理性的文化传统 / 184 诸子的经世致用精神 / 186 儒学经世传统与分野 / 187 明清实学与经世致用 / 189 撷英掇华 / 192 老始于道 / 198 孔起于仁 / 196 儒道互补 / 201 撷英掇华 / 203 后 记 / 207 中国智慧 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 神话隐含的民族精神 / 2 刚健有为的儒家传统 / 3 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 / 5 撷英掇华 / 6 春秋官员挽救德政 / 11 西周君主重德亲民 / 10 孔圣儒家崇德修身 / 12 撷英掇华 / 14 《大学》首倡修齐治平 / 18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18 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阶梯 / 20 撷英掇华 / 22 儒道修身,目的有别 / 27 慎独修身,达志兼济 / 26 孔偏独善,孟重兼善 / 29 修身养德,兴亡有我 / 30 撷英掇华 / 32 孝悌忠信的文化路径 / 38 孝悌忠信的文化难题 / 36 孝悌忠信在儒学中的地位 / 39 “孝”是历朝治国的核心理念/ 41 忠孝文化的原始本质与价值 / 42 撷英掇华 / 45 生命之气与伦理之气 / 52 崖山精神与《正气歌》/ 50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气场”之中/ 55 撷英掇华 / 58 天人之思,渊源有自 / 64 张载其人,博观约取 / 62 道德自觉与人性超越 / 65 撷英掇华 / 67 诸子百家与审辨思维 / 71 校训文化与慎思明辨 / 70 执经问难的优良传统 / 74 怀疑精神的广泛流布 / 76 撷英掇华 / 78 中国文人的政治热情 / 82 不懈追求的内在动因 / 86 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 / 90 传统士子的使命意识 / 92 撷英掇华 / 97 周代的**精神 / 102 国人的君子崇拜 / 102 孔子的君子情结 / 104 美玉与君子比德 / 105 撷英掇华 / 108 儒道互补与有容乃大 / 117 四个故事,四种包容 / 114 中国文化的海纳百川 / 119 撷英掇华 / 122 道家老子的辩证贵柔 / 127 文化源头的阳刚之气 / 126 儒家孔子的外刚内柔 / 130 《周易》思想的刚柔并济 / 131 刚兮柔兮,扑朔迷离 / 132 撷英掇华 / 133 隐士文化的精神实质 / 138 返璞归真的根本目的 / 141 返璞归真的重要影响 / 144 撷英掇华 / 146 清静无为的发展脉络 / 152 萧规曹随与无为而治 / 150 无为思想的广泛影响 / 154 撷英掇华 / 155 因势利导的多重表现 / 162 因势利导的三个故事 / 160 因势利导的“基因分析”/ 165 撷英掇华 / 166 韬光养晦的多重含义 / 171 韬晦的故事实在太多 / 170 中国文化的战略眼光 / 172 韬晦的本质是内涵式发展 / 175 撷英掇华 / 177 苏轼之达 / 182 忧乐之辩 / 184 第三条路 / 187 无上智慧 / 188 圆融探秘 / 190 撷英掇华 / 193 道德实践,心性理论的基本倾向 / 200 心性问题,中国文化的基本问题 / 198 心斋坐忘、修心炼性的道家工夫 / 202 戒定生慧、明心见性的佛家工夫 / 204 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的先秦儒家工夫 / 206 静敬涵养、格物致知的理学工夫 / 210 尊德涤非、意静敬事的心学工夫 / 211 撷英掇华 / 215 后 记 / 21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