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美国中小学传媒素养教育背景 本章节对美国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美国传媒素养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与特征,以及美国从事传媒素养教育的媒体研究或教育机构进行梳理和介绍,以对美国传媒素养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原因、特点、社会背景等状况进行概览。 **节 美国社会制度与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一个**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是**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众所周知,美国是三权分立、民主宪政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将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简而言之,就是要将政府的权力限制在一定的边界,保障好公民的权利,并规定公民的义务。而中国实行的是有着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美两国基本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各自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问题。美国社会制度的好处是将政府的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可*大限度预防政府滥用权力和官员腐败,同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但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过长,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社会效率以保障社会公平;而中国社会制度的好处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集中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但也容易滋生官员腐败,或致使一些公民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社会公平以保障社会效率。目前,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仍在不断完善中,只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必定蒸蒸日上,不断繁荣发展。
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制度、体制和政策方针,以及教育内容、形式和目的。美国的公立教育主要由三级政府提供,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学区) 控制和资助。美国在教育管理方面实行的是地方分权的制度,不像中国的教育是教育部统一领导和管理的体制,各个省的教育部门、学校遵循教育部的统一规定和要求,美国的教育部尽管可以提供教育咨询、教育建议,也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各地的教育管理并不是联邦政府和教育部的责任,而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州政府通常制定州范围实施的教育标准和标准测验,当地选举产生的学区委员会通常决定中小学课程、资金和教学管理等政策。美国各州自主制定课程标准,具体课程由各个学区自行决定,一般学区会制定或选择与本学区教学标准一致的教材。不同的州和学区在课程决策和教学方法上差别很大,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Legislation) 法案是**范围内的强制性标准,是每个州和学区都必须遵守的 。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实行教育单轨制,即美国公民不分性别、信仰、民族、**、年龄,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一生都可以选择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多年来,美国成年人口中,大约85%的人能够达到中学毕业,27%的人能够获得学士以上学位。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98%。
二战以后,美国50个州开始实行9年到12年不等的义务教育制度。“全国所有的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一律不收学杂费的,甚至书也是免费的(主要教科书由学校借给学生,用完后收回再给下一班学生使用)。学校里免费供应早餐(鼓励学生提早到校20分钟),午餐每人只交1美元,根据家庭不同的收入情况可以交0.75、0.5和0.25美元甚至完全免费。即使是收费的暑期补习学校,中午也由政府提供免费午餐。上学(小学到初中)校车免费接送。校车的停车点都是设计在离学生的家*近的地方(一般也在3-5分钟),学生们有序地等着校车排队上车……所以美国人在子女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期间,经济负担很少。偶尔学校也有让学生家里自愿捐助一些复印纸之类的办公用品,因为学校里经常要给家长们发些材料。学生基本上都是就近上学,当然不同学区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有差别的,有些人口少,房价高的学区学校教学质量相对高一些。因为教学经费除了由联邦政府统一拨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由地方提供的。这部分是从当地居民交纳的地产税中抽取的。所以这些地区的教学经费就更高,从而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师的收入也就更高。教学质量必然也更高。所以要想上好学校,就要在好的学区里购房。这就是说所受教育质量是有贫富差异的。但是政府**保证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的义务教育。”
如前所述,美国实行的是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中小学教育行政权属于各州,而不属于联邦和教育部,在实际管理中,州又将中小学具体运行的管理权授权给地方学区。“美国对教育按学区进行独立管理,学区是各州内为管理、监督、检查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划分的特别专区,州政府授权学区委员会管理学区内的学校教育。学区的设置在城市大体与市相当,在农村大体与乡镇相当,不过两者的界限不一定完全相符。但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为教育而划分的区域被统称为学区,并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由于实行教育分权管理的制度,所以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内容、教材和修学年限的规定,各州也在修业年限的规定上相差较大。除了占美国教育主导地位的“六三三学制”,还有“六六学制”、“八四学制”、“四四四学制”、“五三四学制”等。学生一般从6岁上学,18岁左右高中毕业。“六三三学制”主要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及规模较大的学区施行,“六六学制”主要在规模较小的学区中实施,“八四学制”多在经济较落后的偏僻农村地区施行。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州的一些学校在“六三三学制”的基础上开始施行“四四四学制”或“五三四学制”,到目前为止己建有这种学校体系的地区占全国的50%。 以“五三四学制”为例,小学是五年制,初中是三年制,高中是四年制。也就是小学是1-5年级(6-11岁),初中是6-8年级(11-14岁),而高中是9-12年级(14-18岁)。高中实行选课制,有必修课、选修课和大学预科课程(AP课程)。
“美国把5岁以后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公立小学系统,孩子凡到5岁一律强迫入学,5岁可进小学的预科班,6岁上小学1年级。美国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公立和私立小学。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视导和课程编制学会”曾把小学教育宗旨概括为六条,具有广泛影响。这六条是: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5)发展儿童的民主生活价值观;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也就是重视发展儿童的身体、心理、人格、知识、智力、价值观、创造力和社会生活技能等。美国公立小学班容量一般为20-30人,除一般学生外,还包括在运动、艺术或其他方面有障碍的需要特殊关照的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常各个学区灵活规定课程内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组成委员会来落实课程计划,保证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还有一些学校将课程和教材发到网上以方便公众了解 。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文(英语阅读、说话、拼写、书法、词汇)、数学(包括几何和算术)、社会研究、科学(自然常识等)、美术、体育、音乐、卫生、劳作等。 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因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把阅读和数学作为学**展的主要目标,其他指导性的科目受到的关注较少,因而在一些学校中社会研究和科学不被重视,课程内容和课程时间都被压缩 。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一般是幼儿教育或小学教育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在上岗前通常要接受认知和心理发展、指导原则和课程发展的培训。教师资质标准由各州决定,各州的师范院校会依照这些标准培养未来的教师。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产值超过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一战前,美国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这使得美国的教育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重儿童个人经验、轻学术的倾向,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美国现代教育一个基本特征。为了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191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了“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中等教育的职能和目的问题。1918年,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民主观念原则,应使每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2)中等教育七项目标:促进身体的健康;掌握读、写、算、口头及文字表达的基本技能;训练成良好的家庭成员;发展职业能力;胜任公民职责;善用闲暇时间;养成道德品格。3)改组学制,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各为6年,中等教育分为初级和**各3年的两个阶段。4)使综合中学成为美国中学的标准模式,以便使中等教育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它的所有课程都在一个统一的组织中提供。5)中等教育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知识来决定。6)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掌握一门特殊的科目,而是把学习的科目和学校的活动作为实现具体教育目标的方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对美国的中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肯定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成为“美国已出版的教育文献中受到*广泛阅读的教育文献之一”。 特别是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的七项目标,为中等教育和学生培养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根据这个方针和要求,美国中学的课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科目,如语文、社会学科、科学、数学、外语、人文学科;另一类为非学术性科目,如卫生、体育、家政、音乐、美术、工艺等。“在初中阶段,约有10%的人就读于私立或教会学校。在高中阶段,同样约有10%的人就读于私立或教会学校读书。约有20%的大学生是读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
美国少数的中学(Secondary School)既包括初中,又包括高中,也就是包含从7年级到12年级这6个年级。通常来说,美国高中一般要么指9-12年级,要么指10-12年级。一些州将高中又分为junior high school(9-10年级)和senior high school(11-12年级)。出于在大学入学中要用到的年级平均成绩(Grade Point Average,GPA)和课程要求考虑,9年级一般被认为是高中的**年。
美国的高中教育主要由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管理,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由政府税收支持,学校的规模较大;私立学校多由教会支持,也包括那些合乎相当学院基础的私立学校,办学规模一般不大。据统计,2005-2006年间,美国有19252所高中,平均规模为819名学生。43.7%的高中招生少于500 人,39.6% 的高中学生数在500到1499人之间,还有16.7%的学校招生数为500人或更多。
美国高中的类型,主要包括综合中学、学术性中学、选择性中学(alternative secondary school)、职业或技术中学。综合中学是美国目前*为普遍的中学,截至2009年,美国共有近两万所。公立学校占近4/5,私立学校不到1/5。学术性中学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为学生日后升入高校做准备。职业或技术中学侧重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基础。 选择性学校往往是为了弥补公立中学办学质量的不足,或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而开办。
由于实行的是地方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因此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学制。全国的中学分为四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四四分段制、三四分段制和三三分段制等5种学制。其中,三三分段制是美国一种重要的学制,在城市和经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及规模较大的学区普遍实行这种学制。三四分段制和四四分段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型学制,许多的州都采用了这种学制。因此,美国高中的年级跨度主要为10-12年级、9-12年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高中启动了以“核心课程”和“标准化考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提高高中生的整体学业水平。改革政策对美国高中课程的设置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在美国高中媒介素养教育领域中也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来。
重视核心课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始掀起标准化运动,《**在危急之中》、《我们需要的学校》和《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等著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学校教育没有能够成功地实施学术性教育,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严格的核心课程。 1991年,美国联邦政府把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五门确定为核心课程。克林顿总统在《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中,将核心课程新增公民和政府、经济、艺术三门课程,从而使核心课程科目数量增加至8门,以期进一步提高学术课程的地位和学生的学术水平。这一时期,联邦政府鼓励更加严格的学校课程,并且激发州教育标准伴随联邦财政进行改革。目标在于淘汰低水平的高中课程,提高高中生的毕业标准。
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进一步完善了高中核心课程:英语包括文学、写作、推理、逻辑和交际,设置4学分,开设4年;数学包括代数、几何、统计、微积分,设置4学分,开设3或4年;科学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地球科学,设置3学分,开设3年;社会研究包括世界历史和地理、美国历史和政府、经济、公民,设置4学分,开设4年。 核心课程的确立,一方面为学校课程教学指明了**,使课程结构趋于合理化,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发展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有研究者认为,核心课程造成学科分割、学科与学生分离,并指出它将在学生心里形成“学校的目的是教授互不相干的学业课程,使用信息碎片以通过考试”的不良观念。 而且,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相关证据表明标准化运动引起了大多数高中学生成绩的提高, 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学生比较集中的学校。
标准化考试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标准性的手段。200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发表了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计划,要求每一阶段的教育都要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其中还专门提到:每一位学生到12年级末,即18岁时,都要为大学的学习、富有产出性的就业和今后有意义的生活做好准备。此外,该计划极为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各州进行教育绩效评估以提高教育质量。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通过。同年10月,全美高中委员会发布《放远我们的目光,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Raising our Sights, No High School Senior Left Behind)报告,报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以“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为目标提出的各种新举措。报告提出三大要求,即提高成、加强衔接和提供更多的选择,简称“三A计划”。《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颁布,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校和课程质量成为新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各州开始了以州级统考、州内测验和 ACT、SAT 等各种标准化考试来评价高中课程的潮流。 这一潮流引起了教育界的反思,阿罗诺维茨(Aronowitz)称,标准化考试“是批判思维的对立面”,学生被教育成“依样复述信息和根据规定的法则去解决问题”。 其他的质疑还包括:过多狭隘的考试容易歪曲课程;教师将过多的时间放在考试的战略准备上;一些学生可能担心自己无法通过考试而提前退学,等等。
美国高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广泛的教育计划与项目。必修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各学校的必修课程不尽相同,但基本涵盖了以下课程:语言艺术、社会研究、数学、外语、视觉或表演艺术、体育和科学等。除了必修课程以外,美国的基础课程设置中还包含了多门选修课,有的学校可提供选修课程多达200余门。一般来说,选修课在学生的学分构成中占比较高,约占学分总数的25%至40%。 此外��学校还在总的教学时间中专门划出一块,以便让学生从事广泛综合的教育计划与项目,具体方向学校可以提供,学生也可以自定,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贴近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 另外,从课程的特点来讲,美国高中课程涵盖技术课程、普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多类课程。其中既有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社会等基础科目,又有体育、美术、音乐、电脑等活动性科目;既有基础数学、实用数学等学术性科目,又有家政、汽车驾驶等实用性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