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公共文化治理导论 引导公共文化建设,引领公共需求导向
QQ咨询:
有路璐璐:

公共文化治理导论 引导公共文化建设,引领公共需求导向

  • 作者:曹爱军
  •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58980
  •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 页数:256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公共文化是一种具有价值导向性、社会公益性的文化形态,它不仅具有需求满足、权益保障的现实功能,而且具有价值**和秩序建构的深远意义。
    新时代的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秩序建构的正确方向,沿着意识形态性、公共性和民间性的价值分层逻辑,在弘扬主旋律、倡导公益性、传承民族性三重文化向度间达成平衡,引导公共文化建设获得核心价值**和公共需求导向的功能定位,促进文化治理在适当的制度框架和行动路径上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动能。
    本书正视基层文化发展的衰落,反思公共文化的萎缩,以公共文化建设为契机和依托,从多学科视角对公共文化建设展开了整合性研究,探索构建本土化的公共文化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关注文化自觉、文化公平、文化生态等**议题,提升了公共文化研究的学术内涵与理论层次,使这一领域的研究从单纯关注政策实践转向同时关注理论突破和实践进展。
    文章节选
    公共文化治理导论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公共文化治理导论/曹爱军著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12
    ISBN 978-7-5136-5898-0
    Ⅰ①公… Ⅱ①曹… Ⅲ①公共管理—文化工作—研究—中国 Ⅳ①G12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76514号

    策划编辑〓汪〓京〓雷〓生责任编辑夏军城
    责任印制马小宾
    封面设计任燕飞

    出版发行中国经济出版社
    印刷者
    经销者各地新华书店
    开本710mm×1000mm1/16
    印���16
    字数254千字
    版次2019年12月第1版
    印次2019年12月第1次
    定价6800元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西工商广字第8179号

    中国经济出版社 网址wwweconomyphcom 社址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58号 邮编100011
    本版图书如存在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销售**联系调换(联系电话:010-57512564)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举报电话:010-57512600)
    **版权局反盗版举报**(举报电话:12390)服务热线:010-57512564



    文化是一个**、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血脉,是民族凝聚力、**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在**治理的宏观视野中,文化发展既与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业态融合有关,也与公民文化权利和文化享有有关,更与**文化主权和文化秩序有关。新时代**建设总体战略布局中,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格局的其中一维,在**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社会功能日益明确。文化治理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思维和新趋向,体现出文化强国的战略意识,表达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展现出社会人文精神在社会教化、文化传播、信仰重塑、认同强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质的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公共文化作为一种公益性、全民性和价值导向性的文化形态,具有公共性的物质形态、规范性的制度平台和导向性的精神内核。公共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公共需求导向,使其对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长期非均衡发展,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引发公共文化地带的式微,社会多元文化形式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公共文化地带的式微引发社会公共意识、公共舆论、公共道德的弱化甚至异化。在利益分化、意义竞争、规则多元的转型社会,民众生活日渐世俗化、自利化、疏离化,以互助、互惠、合作为内核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行动在减退,基层社会的“公共性”在消解。
    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实践,有其深远的民族文化使命,那就是建立民族文化家园,建设超越于意识形态之上的民族文化精神结构和文化根性谱系,重塑社会文化生态。通过公共文化建设,发掘并创造一些为民众认同的文化事项,加深民众对民族文化谱系和精神内涵的体验和情感,强化民众对公共生活伦理和文化秩序的认同,从而产生普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重建民众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品格,使民众不至于在日用文化、商业文化提供的感官享受中蜕变成“单向度的人”。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就是要净化社会的文化环境,通过弘扬主旋律、倡导主导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平,注重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商业文化与公益文化实现良性互动,并以主导文化**社会文化的基本走向,形成主流明确、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结构。
    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治理,需要对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场景做出自觉回应,使公共文化回归应然的价值诉求和功能定位。公共文化治理,要合理安置诸如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服务提升等目标,就必须意识到与它们不可割裂的意义关联和价值关联,将公共文化由高到低切分为意识形态层面、公共性层面和民间性三个截面。这样,公共文化建设才不会在单一价值引导下造成功能缺失,也不会在纷繁的文化事态面前陷入手足无措,更不会在意义遮蔽之后失去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把控能力。沿着意识形态性、公共性和民间性的价值分层逻辑,公共文化建设应自觉协调好三重文化向度,即确保核心文化价值的坚守、确保公共文化生活的社会增量、确保民族文化维系的社会进化。换言之,公共文化治理必然要与公共文化的价值定位相一致,以弘扬先进文化价值、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建设民族共同文化家园为须臾不可偏离的功能目标,实现公共文化建设多重功能的存在性均衡和整体性协调。
    公共文化治理是一项复杂、开放、系统的工程,是治理理念、治理实践与文化价值转换,文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公共文化治理,以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文化站等文化空间为载体,以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网络和公共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文化教育、文化传承为内容,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形式,旨在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维护社会文化生态、促进**文化认同。公共文化资源和设施的公益性、共享性,公共文化空间和场域的开放性和共建性,公共文化活动和生活的参与性和共享性,公共文化价值的建构性和传播性,意味必须以**治理的系统思维来看待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治理,涉及治理主体、内容、方式及其它们的耦合。
    公共文化治理追求主体异质性、过程开放性和关系协商性,强调多元行动者的共生互赖与互动合作。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突出政府及文化事业单位的主导性,漠视群众主体性、话语权和正当诉求,形成了“只输入,不培育”的嵌入式文化建设模式,公共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为此,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适时改变全能型的角色,逐渐向社会赋权,有效挖掘民间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市场机制,寻求与社会、市场的有效合作。强调多元参与、协同治理,并不是要照搬西方的“多**、多主体”的文化治理模式,而是要尊重中国国情社情,发挥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通过让渡部分权力及职责,吸纳协同社会多元力量,综合利用多种文化发展要素,实现多元发展动力的有效组合和良性互动,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
    公共文化治理追求对社会文化发展正确方向的**、对文化生态系统平衡态的维系。公共文化是一个内容繁杂的体系,涵盖了**主流价值体系与时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形式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涉及文化价值观、道德信仰、科普知识、民间风俗和地方知识,关涉**文化体制、文化法规与政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公共文化生产供给等诸多方面。公共文化治理,应秉持系统观和生态观,实现对公共文化物质层、制度层、理念层及公共文化诸要素的系统集成;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正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竞争性共存,关注它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动态平衡,以先进文化**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发挥公共文化在先进文化传播、文化权益保障、文化秩序建构的作用,维系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
    公共文化治理追求文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多样化。公共文化治理关乎**软实力与文化**、国民文化享受与幸福感、社会文化秩序与文化认同,是一种涉及文化制度、文化政策、文化管理与文化服务的治理事项,应当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和基层创新的关系,完善治理体系、搭建治理平台、创新治理方式。在文化治理方式上,应打破传统全能型的文化职能体系、集权化的文化管理模式,推动政府从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促进行业规制向融合规制转变。公共文化治理,要科学区分文化生产与提供职能,合理定位各级政府的文化职能,以职能分工和职责异构为原则,提高各级政府和地方文化部门自主权,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统筹协调文化系统及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发挥网络化治理、公民自组织治理、数字化管理等模式的作用。
    目录
    **章问题缘起与研究设计
    **节立题逻辑
    一、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
    二、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第二节现状综述
    一、国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动态
    二、国内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动态
    第三节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路径
    二、问题拟设与内容架构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节概念界定
    一、文化与公共文化
    二、公共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公共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治理
    第二节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解释
    一、**软实力与文化价值观
    二、公民文化权与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节公共文化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公共治理理论
    第三章公共文化发展的基层样态
    **节公共文化建设的乡村调查
    一、我国公共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
    二、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状况
    第二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层面:结构性因素
    二、中观层面:体制性因素
    三、微观层面:运作性因素
    第四章公共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节**公共文化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制度模式
    二、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制度变迁
    第二节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
    一、区域文化联动
    二、城乡文化互动
    三、创新机制驱动
    第五章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范例
    **节公共文化建设的地方实践
    一、公共文化建设的地方实践
    二、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归纳
    第二节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创新
    一、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
    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创新
    第六章公共文化治理的逻辑理路
    **节公共文化治理的战略面向
    一、文化自觉的战略面向
    二、文化生态的战略面向
    三、文化认同的战略面向
    第二节公共文化治理的功能定位
    一、公共文化的价值分层
    二、公共文化治理的功能目标
    第三节公共文化治理的行动原则
    一、公平正义原则
    二、普适价值原则
    三、基本权益原则
    四、意识形态原则
    第七章公共文化治理的制度基础
    **节公共文化治理的制度平台
    一、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
    二、财政体制的转型变革
    第二节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载体
    一、县(区)层面的组织载体
    二、乡镇(街道)层面的组织载体
    三、村(社区)层次的组织载体
    第八章公共文化治理的协同机制
    **节公共文化发展的多元协同治理
    一、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演化路向
    二、公共文化发展的多元协同治理
    第二节公共文化治理的实践样态
    一、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二、精英引导+社团推动
    三、市场驱动+官民共建
    四、实践模式的检视与重构
    第三节公共文化治理的多元协同模式
    一、公共文化治理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
    二、公共文化治理多元协同模式构建条件
    三、公共文化治理多元协同主体的关系建构
    第九章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
    **节公共文化治理的创新理念
    一、新时代文化治理的战略意识
    二、公共文化治理的科学思维
    三、公共文化治理的关系协调
    第二节公共文化治理的政府作为
    一、政府公共文化职能定位
    二、政府公共文化政策供给
    三、政府公共文化绩效管理
    第三节公共文化治理的保障体系
    一、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
    二、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三、公共文化人才保障体系
    四、公共文化的生态体系参考文献索引关键词后记
    编辑推荐语
    适读人群 :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政府相关部门人员
    (1)本书基于公共行政学的民主、权利、责任等核心理念,关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设想,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参与式公共文化建设模式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向; (2)对公共文化建设经验的多层面考察及其理论归纳,有助于“经验性知识”、“地方性知识”的扩散,为各地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本和典型示范,有助于地方政府全面规划、**突破,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建设。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