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打铜的手工打铜人
“我就是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不然手工铜艺也走不到今天”,说这句话时,苏英敏的眉头微微皱起,手指敲在身前铜制的桌子上以突出这句话的重要之处。从他眼睛里流露出的诚恳和语气里显示出的坚定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过去十二年苏英敏如何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化解危险迎接机遇,如何在路尽头的死胡同中又“硬生生”地闯出了一条全新的路。苏英敏,广州天程铜艺负责人,在微博上其身份认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打铜工艺’传承人”。然而这位手工铜艺传承人的特殊之处却在于他从没有拿起过铁槌子“叮叮当当”地敲打出一个像样的铜艺品,却将奄奄一息的手工铜艺救活了。“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简单的八个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苏英敏十二年复兴手工铜艺之路。
“天程是我爷爷的名字”
1998 年,天程铜艺在苏英敏的父亲苏广伟“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正式开铺。“天程”二字,沿用于苏家老档口店名天程美术馆,同时还是苏英敏爷爷的名字。可以说,天程一店是从苏英敏爷爷那
一辈留下来的“家族生意”。但是,作为当时广州西关**一家手打铜器店,天程铜艺却鲜有人问津。开铺近十年,在仅仅四平方米的老店里,堆满的是尘封的铜器,驻扎的是一位终日只顾打铜却卖不出铜器的退休老人。在苏广伟还作为店铺老板的时候,天程铜艺开了多久,���广伟就亏了多久。炎夏寒冬,风吹日晒,**坚持不变的就是老人埋头打铜的身影。支撑着老人坚持下去的,就是那份对于手工打铜的喜爱。而这份喜爱来源于老人童年时西关铜器盛兴的记忆和父亲出差带回来的那一枚精致小巧铜章。
聊起广州打铜的“盛景”,老人的眼里闪烁着更加明亮的光芒:“那时候打铜的人很多,像铜碗,铜锅,铜盆这些在西关几乎每一户人家家里都会有。在重大的日子里,铜器更是不能少的!”
“但是后来**说把铜统一收回要集体共用,打铜的人就都改行了,不要说店里没有铜,就算家里有铜也都上交给**了。再到后来我开这家店,那时是**刚放开了(民间)打铜,所以我才说用退休金,用家里留下来的铺面,来开这么一家打铜店,因为我退休之前是在冶金厂里工作的,会打铜。”
打铜,从孩提时代到青年工作时期再到退休之后,都占据了苏伯苏广伟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刻,算得上是苏伯的“终身事业”。但对于苏英敏这样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打铜的年轻人来说,父亲的行为实在太愚蠢了,好好的退休生活不去享受,反而喜欢每天在外面风吹日晒的拿着一个破锤子做一些没有人要的东西,自己才不会像父亲那么傻拿着锤子死守着一间无人问津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