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物我相谐 : 韩愈生态伦理简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物我相谐 : 韩愈生态伦理简论

  • 作者:张圆圆
  •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141251
  •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 页数:224
  • 定价:¥3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物我相谐:韩愈生态伦理简论》采用生态视角对韩愈思想作全新解读,从生态整体论、生态德性论、生态境界论、生态功夫论等方面构建了韩愈生态伦理思想体系。本书还立足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了韩愈生态伦理思想的渊源,并将其与同时代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作对比,凸显了韩愈生态伦理思想的独特性。韩愈是唐代****的儒家代表之一,其生态伦理思想可视为唐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一个典型。
    文章节选
    **章 韩愈及其生态观研究现状 韩愈是唐代****的儒家代表之一,其生态观可视为唐代儒家生态观的一个典型。目前学界对他的生态观尚未做出系统的研究,本书是一个创新。 **节韩愈生平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他一生经历了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是中唐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尊儒而排斥佛、老的儒家代表;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被尊称为“韩文公”,著作编为《韩昌黎集》。 重视学习可谓儒家的“一贯之道”,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即是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所谓的学习,核心在于如何做人。无论是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问》),还是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都表明了原始儒家的价值取向在于提升自我、服务社会。这也成为后世儒者的向导。韩愈在谈及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 道:“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他把握住了儒家利他的价值取向。胸怀济世志向的韩愈在初到京城的几年中“衣食不足”,“ 日求于人,以度日月”。当时生活的窘境使他认识到“仕之不唯为人”。因此,韩愈在自己的志向中增加了生活保障层面,他指出:“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 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在此,韩氏说明了自己求学为官的低层次目的就是吃饱穿暖,养家糊口。这虽与人为谋生而奔波没什么不同,但是韩愈并没有停留在谋生层面,他没有把升官发财作为更高的追求。他所谓的更高追求,就是使其他人能够与他一样享受到优裕的生。这个追求是在他亲身挨过饿、受过冻,真正感受到普通人生存艰辛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它是朴实 而接地气的。困窘的生活,不仅使韩愈担忧家人,还使他同情万千如他甚至不如他的家庭。这种“与民同乐”责任担当,正是儒家价值观的体现。此外,对“生存”的深刻理解,不仅加深 了韩愈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也使他真实地体悟到了“生”对万物的意义。在《苦寒》中,韩愈不仅仅关注人自身的感受,还怜悯饱受严寒摧残的其他生物。可以说,韩愈以自身对“生”的体悟 ,深刻地诠释了儒家的济世之道。他所谓的“生”,是基于自身生存体验之上而产生的对他人乃至万物之“ 生 ”的认同感。在此,儒家的济世之道就是韩愈所说的“相生养”之道,它虽起 于对人类自身生存的认识,但它所要涵盖的则是对万物共生的关照。 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这也是知识分子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路径。韩愈的父亲和兄长都是地方官员,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在韩愈幼年和少年时期相继去世。韩愈取“愈”之超越之意激励自己超越父辈。他在十九岁时踏上求仕之路,当时他“壮气起胸中”,对未来充满自信。他有一首《芍药歌》:“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娇痴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诗中以艳丽夺目的色彩、沁人心脾的浓香、“天力”“天女”的精巧,展现了意气风发的少年对彩世界的感悟。这其中的张扬与活力既是对花的生命力的 捕捉,也是对正当少年的韩愈自身充沛生命力的写照。然而,好学、有志向、有才华、有气节、有自信的韩愈不仅没有一步登科,还连受挫败。他的出仕之路甚为坎坷。韩氏曾说明 因“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而“四举而后有成”。他花费六年时间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才考中进士。尽管如此,二十五岁能考中进士的他已是幸运儿。然而,要出仕他还要通过吏部举行的“博学宏辞”,为应对这样的考试他作了一些“类于俳优者之辞”的文章,这使得韩氏“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在又经历了两次连续失败后,二十八岁的韩愈三次上书宰相,表明自己的志向 与抱负,然而均未得到回应。这样继六年科考之后,他又用了八年时间参加了四次吏部考试才过关。在十四年的不断挫败中,韩氏真实地认识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他回顾二十年的求仕历程时曾说道:“动遭谗谤,进寸退尺,卒无所成”。尽管如此,韩氏真正在朝为官时仍然坚守了大无畏的精神。 韩愈直到三十四岁才入京师做了国子监四门博士。三十六岁晋升为监察御史。对于“四十而仕”的一般情况,韩愈也算是成功者了。同年,为了灾区百姓的生存,针对当时京兆府尹李实上报的丰收乐业的虚假业绩,韩愈敢于揭露真相,在上奏的《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中,如实描述了“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的惨状,并请求暂缓征税。然而受此事影响,韩愈被贬阳山,在阳山任职三年。经历了起起伏伏,因平定淮西乱,而晋授刑部侍郎的韩氏又因《论佛骨表》触怒了龙颜。此时五十二岁的韩愈从刑部侍郎贬谪至潮州。 阳山和潮州的两次贬谪经历见证了韩氏对儒家济世情怀的坚守。在此期间,他不仅创作了反映地方特色的诗文,而且还有对儒家学说的深刻思考。其中《原道》《原人》《原性》对儒家的人道、人性做了进一步发挥。《答陈生书》论述了天、自身、仁义之间的关系,韩愈得出“病乎在己”的结论。《争臣论》则表明了君子应“悯其时之不平”“兼济天下”“死而后已”的信念。韩愈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是一名坚守信仰的儒者。从这个角度看,韩氏关注更多的是人及其生存问题。他将儒家之道阐释为“相生养之道”,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说明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突出了对人类能力、智慧和德性的赞扬。在生存这一前提下,圣人“一视而同仁”的自然观仍不免带有功利的色彩。但这里的功利性不是个人的私利,而恰恰是儒家济世担当的一个表现,他们站在大众的角度理解和同情大众生活的疾苦。他们赞扬那些引导民众改造自然环境以创造生存条件的圣人。而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一视而同仁”是圣人的原则,也是儒者应遵循的规则,这不是约束民众的教条,而是儒者自我约束的规范。韩愈赞扬引导民众改造自然的先圣,同时他也说明了在重视“生生”之德的儒先圣那里,他们对待凶残、丑陋的动物也是以驱赶为主,并非赶尽杀绝。韩愈的《鳄鱼文》生动地再现了儒家驱赶凶兽、教化民众的方式。为了达到教化的目的,韩愈时常以天人感应、人物互感等内容劝人从善。因此可以看到韩愈对一些动物的仁爱,一方面是出于对儒家仁爱原则的贯彻,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动物自身神秘性的敬畏。 在儒家人道的规范下,韩氏与自然物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其突出的是人对于自然物的仁爱。而作为诗人的韩愈则有与自然物之间的双向交流。事实上,韩愈*初是以“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身份而广为人知的。这种身份下的韩愈是思辨、细腻而又感性的。在他描写季节、植物、山水的诗中,自然物不再被视为生存资源或神秘物,而是生命体,人既不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关心它们,也不必以盲目崇拜的心理去畏惧它们,人与自然之间是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的交流。如在《南山诗》中,他描写了四季变换中的多彩南山,发出了对自然造物的赞叹。总之,韩愈不仅阅历丰富而且还有多层身份,不同阶段、不同角色中的他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是不同的。以往学者们大多关注其道论、人性论、斥佛、诗论、文论等方面,而对其生态观并未设为主题加以系统论述。
    目录
    **章韩愈及其生态观研究现状 **节韩愈生平简介 第二节生态观与天人观 第三节韩愈生态观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韩愈生态观的哲学基础 **节天人合德观 第二节天人感应论第三节中唐时期的“天人之辨”
    第三章韩愈生态观的建构 **节“元气阴阳坏而人生”的生态整体论 第二节“博爱之谓仁”的生态德性论 第三节“一视而同仁”的生态境界论 第四节“病乎在己”的生态功夫论
    第四章韩愈与柳宗元、刘禹锡生态观的对比 **节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的生态观 第二节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的生态观 第三节韩愈的“畏天命”的生态观
    第五章韩愈生态观的历史地位以及现实意义 **节韩愈生态观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韩愈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