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不安之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不安之书

  • 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 刘勇军
  •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ISBN:9787505745704
  •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01日
  • 页数:464
  • 定价:¥5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不安之书》是葡萄牙知名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用十几年书写的几百个随笔片段,也是一部未完成之作,由众多研究专家搜集整理而成。 《不安之书》是一本深入灵魂的随笔集,佩索阿虚构出多个形象、个性迥异的异名者,让这些异名者代表自己思考、写作,书写出现代人内心的种种感受。这是一个远离人群的人忧郁而又柔情、自由而又纯净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孤独和决绝之美,充满诗意和哲理,被赞为现代人的心灵圣经。 每一个有价值的灵魂都渴望过极zhi生活,每一个热爱独处的人都在Z大限度地活出自己。而只有拥抱孤独,才能做到。
    文章节选
    【我的孤独是一张无法摆脱的网】 孤独将它的形象和式样刻在我身上。另一个人的存在——无论这个人是谁——马上就会拖慢我的思想。对于一个正常人,与他人的接触是一种对口语表达和智慧的刺激,然而,对于我,这种接触是一种反刺激,如果有反刺激这种说法的话。当我独自一人时,我的脑海里妙语连珠,无人能敌。没人说话时,我有着很强的社交能力。但是,当我面对别人时,这一切就消失了:我丧失了才智,再也说不出话来,只过了半小时我就感到疲惫不堪。是的,与人交谈使我感觉像是在睡觉。唯有鬼魅般的、想象中的朋友,唯有我在梦中与人谈话,才是真实的,有实质内容。与他们交谈时,我的才智像镜子里的影像那样闪闪发光。 只是想到与人交往,我就紧张不安。朋友的一个简单晚宴邀请就使我产生难以言表的苦恼。任何社交义务的念头——参加葬礼、与人讨论办公事务、去火车站接一个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仅仅是这样的念头,都会困扰我一整天,让我思绪纷乱。有时候,我甚至头天晚上就开始担心起来,以至于无法安睡。当到了那一步时,可怕的会面完全变得微不足道,我的任何不安都是多虑的,但下一次又是如此,我永远都学不会自如应对。 “我习惯孤独,不习惯与人相处。”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卢梭说的还是瑟南古说的,但这也是我这类人的想法——也许说这是我这类人的想法有些过头。 【人造美学】 生活阻碍了我对生活的表达。即使我真正经历过一场伟大的爱情,也永远无法将它描述出来。 我甚至不知道,我用这些不着边际的纸页向你展现的我是否真的存在,抑或只是我用自己创造出的美学假象。是的,的确如此。从美学上说,我作为另一个人而存在。我用不属于我的材料,像雕刻一尊雕像一样雕出我的生活。我用一种如此纯粹的艺术方式去运用自我意识,使我彻底成为陌生人,以至于有时候我并不认识我自己。在这不真实的背后,我究竟是谁?我不得而知。我一定是某人。如果我逃避生活、逃避行动、逃避感觉,那么相信我,我只是不想去破坏我为自己虚构的个性轮廓。我想与自己想象的样子分毫不差,但事与愿违。如果我活着,我就会被毁灭。我想成为艺术品,尽管肉体无能为力,但至少在灵魂中理当如此。这便是为什么我在寂静、孤独中雕刻自己,然后将我自己放进温室,与新鲜空气和直射光隔绝开来——在这里,人造自我的荒谬之花才能静静地绽放它的美丽。 有时我在默想,如果我能将所有的梦穿成一段连续的生活,整天想象遇到创造出来的人,我可以在这段虚假的生活里经历苦乐,那该有多好!在那里,不幸偶尔会降临,但我也会经历极大的欢愉。关于生活的一切都是假的,但都符合*高逻辑。一切都随着虚假感官的脉搏跳动,发生在我用心灵建造的城���里,一直延伸到一个安静海湾的码头,在我内心深处,在远处——这一切是如此生动和不可避免,就像在外在生活里,但在审美上远离太阳。 【悲伤的间奏】 我厌倦一切,包括那些并不使我感到厌倦的东西。我的快乐像我的痛苦一样痛。 但愿我是个孩子,在农庄的池塘里放纸船,头上是纵横交错的葡萄藤搭成的乡村大棚,阳光透过葡萄藤,在闪着暗光的浅水表面投射下格子图案和绿色阴影。 我和生活之间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板。无论我多么清楚地看见和了解生活,就是触不到它。 使我的悲伤合理化?如果合理化需要付出努力,那如何才能做到呢?悲伤的人是无法付出努力的。 我甚至无法摒弃那些我痛恨至极的庸俗的生命行为。摒弃也要付出努力,而我又无法去付出任何努力。 我多少次后悔没有成为那艘船的水手或那辆马车的车夫!或者过着想象中其他人的平庸生活也行,因为这种生活不属于我,它使我产生强烈渴望,用它的别样风味填满我的内心。如果我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不会再把生活当成一件可怕的事情,对生活的整体思考也不会粉碎我思想的肩膀。 我的梦是愚蠢的避难所,就像用雨伞遮挡雷电。 我感到如此倦怠,如此愁苦,如此缺乏姿态和行动。 无论我怎么去探究自我,所有梦想之路都通往焦虑的空旷之地。 有时候,甚至连梦都避开我这个执迷不悟的做梦者,于是我看清了事物生动形象的细枝末节。供我躲藏的雾已散去。我灵魂的肌肤被每一条看得见的边缘划破。每一件看得见的粗糙物刺痛了我的器官。我的灵魂被每一个物件的可见重量沉沉压住。 我的生活仿佛就是被生活鞭打。 【信仰的背离】 在我出生的那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信仰上帝,和他们的前辈信仰上帝一样,同样出于未知的原因。由于人类精神生性倾向于凭感觉而非理性做出判断,大多数年轻人选择人代替上帝。然而,我这种人总是处在所属群体的边缘,不仅看到了自己所属的群体,而且看到了群体周围的那片广阔空间。出于这个原因,我才不像他们那样彻底放弃信仰上帝,但也绝不接受人。我相信,上帝虽然未必可信,但也可能存在,在某种情况下应当被崇拜。然而,人类只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仅仅指明了我们所属的动物物种和其他动物物种一样不值得被崇拜。崇拜人类,崇拜人的自由平等,在我看来就像古代一些教派复兴,他们的神长得与兽类无异,或有着兽类的头。 同样,因为不知道如何信仰上帝,且无法去信仰诸兽,我和其他边缘人一样,对一切事物保持着距离,这种距离通常被称作“颓废”。“颓废”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是颓废的生命基础。颓废一旦有了思想,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对于像我这样活着却不懂得如何生活的少数人来说,除了将“放弃”作为生活方式以及将“沉思”当成命运外,还能做些什么?我们既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宗教生活是什么样的,因为无法通过理性思考获得信仰,又不能相信乃至反对“人”这个抽象概念,而只能对生活进行审美沉思,以此来表明我们拥有灵魂。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严肃事物漠不关心,对神灵毫无兴趣,鄙夷人类。我们徒劳地向毫无意义的感觉缴械投降,这种感觉经受过享乐主义的提炼和教化,适合我们的脑神经。 我们仅从科学中获得基本定律——万物皆遵从于宿命法则,我们无法任意影响这些法则,因为它们支配着所有反应——看到这些法则与更为古老的万物宿命论相一致,我们便放弃一切努力,就像身体虚弱者放弃体育训练一样。我们埋头阅读关于感觉的书籍,就像谨小慎微、钻研感觉的学者一样。 我们不看重任何事物,我们视感觉为**确凿的真实,我们躲避在感觉里,探索感觉,就像探索辽阔而陌生的国度。倘若我们不仅孜孜不倦地进行审美沉思,还要表现出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那是因为我们所写的诗歌和散文——并非意在改变任何人的意愿或影响任何人的理解——就像一位读者大声朗诵,仅仅为了将阅读的主观愉悦完全地客观化而已。 我们清楚地知道,一切创作都是不**的,我们所写下来的正是*令我们难以把握的审美沉思。然而一切皆不**。日落虽美,但下一次的日落会更美。在微风的吹拂下,我们沉沉睡去,但下一次在微风下睡着,我们会睡得更加香甜。因此,雕像与高山的沉思者不无二致,无不从书籍和流逝的岁月中汲取乐趣,做各式各样的梦,以便将它们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实质。我们还将所做的描述和分析写下来,完成这一切后,它们便成为可供我们欣赏的外在之物,就好像它们是某**突然发生的事情一样。 像阿尔弗雷德·德·维尼这样的悲观主义者就不这样认为,在维尼眼中,生活是一座监狱,他置身于其中,编织稻草以打发时间和忘却自我。做悲观主义者就是要用悲观的视角看待一切,这种姿态既有些过头,又令人不适。诚然,我们所写下的文章并无任何价值,我们写作也不过是为了打发时间,但与编织稻草以打发时间、忘记命运的囚徒不同,我们就像为打发时间而在枕头上绣花的姑娘一样。 我将生活看作一座路边客栈,我不得不待在那里,直到马车从深渊开来。我不知道它将把我带向何处,因为我对一切都一无所知。我可以将这座客栈看成一座监狱,因为我不得不静候在那里;我也可以将它看作一个社交**,因为在那里我结交了其他人。我既非缺乏耐心,也不是不会社交。我既远离那些闭门躺在床上、彻夜无眠等待的人,也远离那些在大厅高谈阔论、欢歌笑语飘然入耳的人。我坐在门边,耳目尽享声色景致,轻声吟唱——只有我自己能听见——作于漫长等待之中的缥缈歌曲。 夜幕即将降临,马车也即将来到。我享受着为我而吹的微风,感受着为享受微风而被给予的灵魂。我不再有疑问或索求。我写在旅行者日志上的东西,有朝一日若被人读到并能给他们的旅途带来愉悦,那自然很好。但倘若他们不读,或者没有从中得到愉悦,那也没关系。 【做梦或行动】 我不得不去选择,哪怕是我所憎恶的——无论是我的智慧所憎恶的做梦,还是我的感觉所厌烦的行动,都是如此。要么是行动,我生来就不是行动派;要么是做梦,没人生来爱做梦。 两者皆为我所憎恶,我都不选择。不过,既然我不得不偶尔做梦或行动,我便将两者混在一起。 【黄昏的倦怠】 我喜欢初夏黄昏笼罩下的闹市的那份寂静,尤其是在白日的喧嚣对比之下,更添几分宁静。阿尔塞纳尔大街、阿尔范德加大街,这些幽暗的街道向东延伸,沿着静静的码头伸展开来——在这些傍晚,我走进它们的孤寂之中,它们用忧伤将我抚慰。我仿佛远离现在,回到遥远的过去,那个更早的时代。我乐于想象自己是当代的西萨里奥·韦尔德,在我心中流淌的不是他的诗句,而是与他的诗句不无二致的本质,而这也是他的本质。 漫步于这些街道,直到夜幕降临,我的生活与街道的生活并无什么差别。白天,街道上充斥着毫无意义的活动;夜晚,街上没有了任何活动,这同样是没有意义的。白天我什么都不是,晚上我是我。我和这些街道并无什么差别,除了它们是街道,我有一颗人类的灵魂。然而,当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时,这一点或许便显得无关紧要。人与物同样拥有一个抽象的命运:在世界之谜的代数学里同样成为一个中性值。 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在这些倦怠而空虚的日子里,一种忧伤从心灵产生,传递至大脑,传遍整个自我——因为我痛苦地意识到,万物既是我的感觉,又存在于我的感觉之外,不为我所左右。啊,梦境曾多少次变成实物出现在我面前,它们并非要替代现实,而只是要宣称它们和现实一样,只要我表示轻蔑,它们便脱离我而存在。就像电车在街道尽头转弯,抑或傍晚街头的叫喊声,尽管我不知道他们叫喊的是什么,但那种声音很突出——那是一首阿拉伯歌曲,像是喷泉突然喷涌——映衬着黄昏的单调。 即将结婚的夫妇走了过去。女缝工们聊着天走了过去。年轻小伙子们匆匆走过,去找乐子。退休了的人像往常一样抽着烟漫步而过。有些店主像无所事事的流浪汉一样站在店门口,对周围的事情毫不留神。一些新兵——有的身**壮,有的弱不禁风——组成一支嘈杂抑或更糟的队伍缓缓走过。偶尔也会有普通人走过。这个时间,过往车辆**,车声悦耳。在我心里,有一个宁静的苦痛,顺从构筑我的平静。 这些走过的人和我毫不相干。他们和我的命运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毫无关联。这只是无意识的行为,是碰巧投出的石子在水面上引起的涟漪,是未知的声音发出的回响,是生活的大杂烩。
    目录
    自序 没有材料的自传 不安选集 附录一:文森特·格德斯的引用 附录二:两封信 附录三:关于佩索阿作品选编《不安之书》的沉思 英文译本出版手记
    编辑推荐语
    ★ 葡萄牙作家、欧洲现代主义大师费尔南多·佩索阿代表作 生前寂寞,死后轰动,以遗稿《不安之书》震惊欧洲文坛。作者生前孤独的呓语,令人不安,发人深省,直抵内心深处。 ★ 用生命书写的孤独,献给每一个孤独者的枕边书 佩索阿一生孤寂,生活单调,内心敏感,他用优雅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创造了一个精神宇宙,带领自己超yu庸常的生活,拥抱通透与澄澈的世界。 ★ 企鹅兰登初次国内授权Richard Zenith权wei底本 《卫报》:Richard Zenith翻译的英译本十分出色,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见过的Z佳版本。Richard Zenith 译本2015版根据佩索阿手稿Z新研究成果修正了早期葡语原版的讹误 ★ 佩索阿高分译者、青年翻译家刘勇军倾情翻译 豆瓣8.7分好评,历时一年修订2000余处,用心呈现佩索阿遗作原貌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