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有限责任家庭
QQ咨询:
有路璐璐:

有限责任家庭

  • 作者:李雪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9634269
  •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1日
  • 页数:200
  • 定价:¥4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爱与自由”是李雪一以贯之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关系中,也体现在界限感上。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守住界限”都是重要的觉知方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负责,也只能对自己负责,做一个清醒的“有限责任人”。
    文章节选
    结实的父母,是孩子生命力的源泉 伦敦有个**的精神分析**,叫塔维斯托克**(Tavistock Centre)。一位在这里进修了很多年的精神分析师说,对自己成长帮助*大的是“动力团体”。这是一种适用于团队的心理**方式,它允许成员在团体中自由呈现内在的关系模式,然后进行觉察,彼此回应,从而得到成长。在持续多年的动力团体中,这位精神分析师几乎每天都要跟其他成员彼此投射、彼此冲突,看起来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吵架。他说自己每次“吵”完都很担心,以为关系要完蛋了,但是这么多年来,大家的关系还是好好的,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治愈。 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脆弱。对方没那么脆弱,我们也没那么脆弱,所以这位精神分析师才不用活得那么紧张、谨慎,能够更自在、更真实地做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也变得舒服和放松下来。 我们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都没有体验过关系的柔韧性,而是体验了太多 “上纲上线”“小事化大”。父母像是易燃易爆品,特别脆弱,孩子但凡有点小事不如父母所愿,他们就会立刻被“点着”。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爸爸就会大发雷霆,妈妈就会哀声痛哭“这个家没希望了,日子过不下去了”。有的孩子已经长大,已经工作成家,父母依然会上演“你不如我所愿,我就悲惨可怜给你看”的戏码。因此也有不少人说:“我想做自己,想捍卫自己的边界,想和父母分开住,可是他们确实很可怜,老了无依无靠,身体也不好,我怎么说得出口?”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好朋友,他妈妈总要跟他一起住,每次他提出请妈妈回老家跟爸爸住,妈妈就会出状况:生病,甚至把自己摔骨折,给儿子带来很大的愧疚感。这样的父母实在是太脆弱了,脆弱到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他们没有完整的自我,需要寄生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榨取孩子的能量。一旦孩子想要跟父母划清界限,拒绝被控制,父母就会枯萎。如果孩子听父母的话,乖乖地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就会变得有精气神儿,但孩子会越来越抑郁无力。 那么,结实的父母是什么样子呢? 结实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无论他呈现出什么状态、行为,都不会感觉被伤害。父母或许会被孩子惹恼,产生不良情绪,但这种情绪只是当下的一个反应而已,并不会破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实质,父母也不会因此陷入剧情不可自拔。结实的父母,在孩子长大离家之后,不会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依然有自己的人生。跟孩子相聚固然开心,但不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快乐可言。 结实的父母,是对孩子生命力*好的祝福。孩子会发现:“我充满活力地生长、做自己,是不会伤到别人的,我的生命力被这个世界欢迎,我可以全然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命体验,不用背着父母前行,不用对父母心怀愧疚。” 还有一种脆弱的父母,看上去并没有强势控制,但是他们自身能量特别低,每天勉强维持一日三餐,上完班,做完*基本的家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几乎没有什么能量和热情去回应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他就会慢慢觉得:“我想跟父母玩耍,哭闹着寻求父母关注,这些需求太可耻了。父母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了保证我的衣食住行,他们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我要是还不满足,提出各种要求,那就是没良心了。” 可问题是,对父母有情感需求、渴望跟父母互动并得到热情回应,这是一个人多么正常的情感需要啊!因为父母自身生命力太弱,或者所有精力都消耗在基本的生存中,���子才会以自己的需求为耻,觉得向外发出声音是可耻的,什么都靠自己搞定,能不求人就**不求人。这样长大的孩子,不懂拒绝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不能捍卫自己的界限。他会投射性地认为别人都很脆弱,“我不能对别人提要求,不能打扰别人,更不能攻击别人,万一对方承受不了怎么办”?所以,他经常会莫名其妙地背负别人的事情,活得谨小慎微。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他自认为的需要替别人背负,其实往往并不是现实,只是自己的投射而已。也就是说,他把对方投射成自己脆弱的父母,觉得需要替对方背负,但对方很可能并没有这种需要。 这样长大的孩子,身上经常透着怨气。因为自身真实的需求长期被压抑,所以散发怨气;因为不能拒绝别人,所以散发怨气;*后又因为怨气,他必须更加压抑自己,因为怨气都是有毒的,散发出来伤到别人怎么办?就这样循环往复,*终形成一个异常牢固的防御体系,活力被封印了,“中国式好人”诞生了。“中国式好人”看上去很乐于帮助别人,几乎会答应别人的所有请求,但他们的内心其实是不愿意满足别人的。所以“好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拖延。年龄越大的人,积累的怨气越多,拖延就越严重。 情感虚弱无力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提出正常的需求是件很羞耻的事情。这种羞耻感烙在潜意识深处,“好人”通过不提需求的方式,避免体验到这样的羞耻感。那么在关系中,他们就会通过拖延,让对方体验到这种羞耻:你需要我,但我就是不回应你,你如果再次请求我,就一定会为“你需要我”这件事而感到羞耻。这样,“好人”就把压抑在自己潜意识深处的羞耻感,成功转嫁给了别人。 我们如果没能拥有结实的父母,就要自己学会区分界限——我是我,别人是别人,每个人无论坚强还是脆弱,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逐渐成为结实的人,能够接受冲突,也能够接受和解。我们也可以选择,让自由意志在关系中绽放,在关系中学会协商和妥协。比如跟父母的关系,*差的情况就是我们选择做回自己,父母因此痛不欲生。那我们也要知道,父母痛苦,是他们的灵魂选择的想要的体验,我们只能尊重他们,如他们所是,不去较劲,不去改造,不期望把父母变成自认为“应该”的样子。允许父母有各种情绪,但不必为他们的情绪负责,同时让自己活出跟他们不一样的人生。这是精神上的“弑父弑母”,但也是对待父母*饱含慈悲的态度。 我曾经带领过一个成长群,有一位成员自我觉察成长中的各种剧情,其中一个剧情是关于自己为何会发胖。她发现,原来发胖是一种自我惩罚,惩罚自己过得幸福:跟老公恩恩爱爱,孩子很可爱,家庭经济收入也很不错。这些幸福让她觉得内疚,因为她妈妈一辈子都活在怨气中,跟幸福绝缘,而自己现在居然过得这么顺利。所以,在过得如此舒服的时候,她开始发胖了。有了这个领悟之后,她喜欢上了收拾,每天把家里打理得整洁美观。而在以前,她很抗拒做家务,因为过去妈妈总是一边做家务,一边怨气冲天。这个学员看到了自己的剧情,处在巨大的喜悦和能量释放之中,背负了这么多年的枷锁终于解开——她可以“背叛”妈妈,去享受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幸福了! 如果童年我们没有结实的父母,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做自己*好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宠爱自己,源源不断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力,直接去体验我们想要体验的人生。
    目录
    前言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创造
    **章 足够好的妈妈 01- 足够好的妈妈是怎样的 002 02- 不在爱中,就在恐惧中 009 03- 结实的父母,是孩子生命力的源泉 015 04- 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是家庭权力斗争 022
    第二章 从虚假自体走向真实体验 01- 失败的母婴关系带来虚假自体 030 02- 虚假自体让孩子耗尽生命能量 036 03- 从虚假自体走向真实体验 042 04- 触碰真实的世界 048 05- 成为善意的源头 053
    第三章 平衡自恋维度与客体关系维度 01- 脆弱自恋的表现 062 02- 体验痛苦,保持觉知 068 03- 自恋维度与客体关系维度 073 04- 臣服于真相,允许一切发生 079
    第四章 与事物的本质链接 01- 抽离剧情,改变惯性模式 088 02- 讨好的背后是敌意 092 03- 不在剧情里愤怒 097 04- 想体验什么,就去创造什么 103 05- 摆脱控制,保持生命能量 109 06- 一切外在的冲突都源于内心战争 116 07- 成功的程度=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人格稳定性 122
    第五章 家庭里的生死能量场 01- 生死能量:父母对孩子的本能灌注 132 02- 觉察家庭中死本能的传递 139 03- 保持觉知,守住内在的** 144 04- 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恨与嫉妒 149 05- 抛开对错评判,链接事物本质 156
    第六章真相在孩子的感受中 01- 尊重情绪,而非给予规则 166 02- 匮乏式养育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捆绑 172 03- 专注是每个孩子本性中潜藏的能力 179 04- 孩子遭遇重大创伤,父母这么办 185
    后记 做个普通人,可以吗?
    编辑推荐语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守住界限,成为自己,也成就彼此。 这本书,写给家庭里的每一个“有限责任人”。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