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计算机导论(第3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计算机导论(第3版)

  • 作者:宋斌 王玲 王平立
  •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056105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页数:217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级规划教材,是《计算机导论》的第3版。
    本书以计算机科学学科的特点、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以及大学计算机专业各年级课程**等内容组织结构,阐述如何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分为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从汇编语言到多媒体、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科学等6章,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基本功能及作用。各章后附有习题,便于训练和知识深化。
    本书保持了前两版内容丰富完整、概念层次清晰、文字流畅通顺的特点,还更新了部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知识及概念,进一步提高了全书的系统性。按照本书的叙述体系,读者容易理解后续课程中展开的专业概念及其之间的关联。
    本书可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爱好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书。
    文章节选
    第1章 计算机的发展史
    1.1 计算机的起源
    人类*早的有实物作证的计算工具诞生在中国。古人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筹策又叫算筹,它是中国古代普遍采用的一种计算工具。算筹不仅可以替代手指来帮助计数,而且能做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中国古代数学家正是以“算筹计算机”为工具,运筹帷幄,殚精竭虑,写下了数学史上光辉的一页。公元50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借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成功地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的π值,比法国数学家韦达的相同成就早了1100多年。
    中国古代在计算工具领域的另一项发明是珠算盘,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人钟爱的“计算机”。珠算盘*早记录于汉朝人徐岳撰写的《数术记遗》一书里,大约在宋元时期开始流行,而算盘*终彻底淘汰了算筹是在明代完成的。明代的珠算盘已经与现代算盘完全相同,通常具有l3档,每档上部有2颗珠而下部有5颗珠,中间由栋梁隔开,通过“口诀”即“算法”进行快速运算。由于珠算具有“随手拨珠便成答数”的优点,一时间风靡海内,并且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以后又经一些商人和旅行家带到欧洲,逐渐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7世纪初,计算工具在西方呈现了较快的发展,首先创立对数概念而闻名于世的英国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在他所著的一本书中,介绍了一种工具,即后来被人们称为“纳皮算筹”的器具。这就是计算尺原型,纳皮尔算筹与中国的算筹在原理上大相径庭,它已经显露出对数计算方法的特征。英国牧师奥却德(W.Oughtred)酷爱数学,把全部业余时间都花在数学上,他发明的乘法符号“×”一直沿用至今。奥却德发明了圆盘型对数计算尺,后改进成两根相互滑动的直尺状。计算尺不仅能做乘除、乘方、开方,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和对数,它一直被使用到袖珍计算器面世为止。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熟练使用计算尺依然是理工科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工程师身份的象征。然而由于它属于“模拟式计算机”的范畴,其精度不高,很难应用于财务、统计等方面,终于未能逃脱被计算器取代的厄运。
    几乎就在奥却德完成计算尺研制的同一时期,机械计算机也由法国的帕斯卡(B.Pascal)发明出来。帕斯卡设计的计算机是由一系列齿轮组成的用发条作为动力的装置,这种机器只能够做6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然而,即使只做加法也有个“逢十进一”的进位问题。聪明的帕斯卡采用了一种小爪子式的棘轮装置。当定位齿轮朝9转动时,棘爪便逐渐升高;一旦齿轮转到0,棘爪就落下,推动十位数的齿轮前进一挡。这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台计算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一种计算机的**语言命名为“PASCAL”。
    ……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的发展史
    1.1 计算机的起源
    1.2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
    1.2.1 图灵和图灵机
    1.2.2 **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1.2.3 冯·诺依曼
    1.2.4 UNIVAC迎来计算机时代
    1.3 计算机年代的划分
    1.3.1 **代计算机
    1.3.2 第二代计算机
    1.3.3 第三代计算机
    1.3.4 第四代计算机
    1.4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4.1 **个微处理器芯片和**台微型计算机
    1.4.2 车库里的“苹果”
    1.4.3 个人计算机新纪元
    1.4.4 软件与硬件交替发展
    1.4.5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1.5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1.5.1 科学计算
    1.5.2 自动控制
    1.5.3 CAD/CAM/CIMS
    1.5.4 信息处理
    1.5.5 教育和卫生
    1.5.6 家用电器
    1.5.7 人工智能
    第2章 计算机的组成
    2.1 数字表示和信息编码
    2.1.1 数的表示及数制转换
    2.1.2 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
    2.1.3 原码、补码、反码
    2.1.4 算术运算
    2.1.5 逻辑运算
    2.1.6 计算机中的编码
    2.2 计算机系统组成
    2.2.1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2.2.2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2.3 CPU
    2.3.1 CPU的性能指标
    2.3.2 常见的CPU产品
    2.4 存储设备
    2.4.1 存储设备概述
    2.4.2 半导体存储器
    2.4.3 磁记录存储器
    2.4.4 光盘存储器
    2.4.5 新型存储器
    2.5 输入输出设备
    2.5.1 输入设备
    2.5.2 输出设备
    2.6 系统总线
    2.6.1 总线结构
    2.6.2 信息的传送方式及传送宽度
    2.6.3 常见微型计算机总线简介
    第3章 从机器语言到多媒体
    3.1 机器语言与**语言
    3.1.1 机器语言
    3.1.2 汇编语言
    3.1.3 **语言
    3.1.4 面向对象的语言
    3.1.5 常用编程语言简介
    3.2 算法、数据结构与程序
    3.2.1 算法及算法的表示
    3.2.2 简单算法举例
    3.2.3 数据结构
    3.3 程序设计基础
    3.3.1 程序的一般概念
    3.3.2 程序设计步骤
    3.3.3 结构化程序设计
    3.3.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3.4 操作系统
    3.4.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4.2 计算机操作系统环境的演变与发展
    3.4.3 文件和文件夹
    3.4.4 面向图形的操作系统
    3.4.5 UNIX操作系统
    3.4.6 Linux操作系统
    3.5 应用软件
    3.5.1 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 2003
    3.5.2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3.5.3 视频处理软件
    3.6 多媒体计算机
    3.6.1 文本
    3.6.2 数字声音
    3.6.3 数字图像
    3.6.4 数字视频
    3.6.5 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及应用前景
    第4章 信息系统
    4.1 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
    4.1.1 数据与信息
    4.1.2 数据处理
    4.1.3 计算机信息系统
    4.2 数据处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4.3 数据库系统
    4.3.1 数据库概论
    4.3.2 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
    4.3.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4.3.4 数据库设计
    4.3.5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4.3.6 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4.3.7 数据库的发展
    4.4 软件工程
    4.4.1 软件工程研究内容
    4.4.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
    4.4.3 软件开发过程
    4.5 典型信息系统介绍
    4.5.1 制造业信息系统
    4.5.2 电子政务
    4.5.3 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地球
    4.5.4 远程教育
    4.5.5 远程**
    4.5.6 数字图书馆
    第5章 计算机网络
    5.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5.2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5.2.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5.2.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5.2.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5.3 因特网
    5.3.1 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5.3.2 因特网的基本结构
    5.3.3 因特网的关键技术及管理机构
    5.3.4 因特网服务及对人类的影响
    5.4 计算机网络**
    5.4.1 计算机网络**的有关概念
    5.4.2 产生网络不**的因素
    5.4.3 网络系统保护的基本方法
    5.4.4 网络**策略
    5.4.5 **风险
    5.4.6 计算机病毒
    5.5 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5.5.1 新技术
    5.5.2 网络新应用
    5.5.3 三网合
    第6章 计算机科学
    6.1 概述
    6.2 计算机科学
    6.2.1 计算机科学知识组织结构及其演变
    6.2.2 计算机科学的教育
    6.3 计算机技术发展
    6.3.1 硬件技术
    6.3.2 软件发展
    6.3.3 人工智能
    6.3.4 通信
    6.4 计算机与社会
    6.4.1 计算机与环境
    6.4.2 计算机与道德
    6.4.3 计算机与法律
    6.5 计算机产业专业职位及工作条件
    6.5.1 硬件职业
    6.5.2 软件职业
    6.5.3 信息系统职业
    6.5.4 其它新兴职业
    6.5.5 学习进修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