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士相见礼 相见礼就是互相拜访的礼。与今人不同,古人的见面礼节较为繁琐,不是一件随意的事。古人有等级观念,所以士与士相见、士与大夫相见,以及大夫与天子相见,都必须遵守不同的礼仪规定。且为了体现自己的恭敬谦下,如果是同等级的人相见,还要在礼节上故意抬高对方,这就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事实上,这句话也是士相见礼的灵魂所在。 一、 士相见礼相关常识 1.士相见礼的礼物 雉鸡 古人互相拜访时必须送礼,但与今人不同,古人的礼物是要讲寓意的。士人之间互相拜访,所用的礼物主要是雉鸡。之所以选择雉鸡,是因为雉鸡有其独特的个性。雉鸡是一种难以家养的动物,不食嗟来之食,往往抓住后不久便会饿死。《白虎通》描述这种动物说:“士以雉为挚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节死义,不当转移也。”古人认为,雉鸡的这种特性好比高洁之士的品性,故而被赋予了士精神的象征。此外,还有一个技术问题需要一提,即死了的雉鸡容易变质发臭,所以一般夏天赠送的雉鸡都是事先风干过的。 大雁 大夫互相拜访时所赠送的礼物。大雁的特性是“飞成行,止成列”,意即守规矩、能自律,象征大夫在四方供职时,品性优良,恭谨慎��。 羔羊 卿大夫互相拜访时所赠送的礼物。羔羊的特性是群而不党,且能以领头羊马首是瞻。卿大夫的地位尊贵,权力很大,而君主专制*忌讳权贵们结党营私,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与君权的抗衡,从而威胁到政治稳定。羔羊的特性恰好能象征卿大夫紧随君王,群而不党的品质,因此得以被标榜出来。 质言之,古人送礼,讲究的不是礼物本身的价值高低,而是礼物的道德意蕴。凡事皆要突显道德品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 2.士相见礼的意蕴 古人见面不同于今人,即使双方再熟悉,也必须讲究礼仪规矩。所谓规矩,就是遵守等级秩序,等级不同的人该如何相见,等级相同的人又该如何相见。之所以要严明礼仪,一方面出于传统社会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因狎昵而造成公私不分的情况。 传统的士相见礼主要保存在《仪礼》之中,主要包括等级相同者的相见之礼、等级不同者的相见之礼,以及非正式场合下与国君相处的礼仪。等级相同者相见之礼都是双向的,也就是甲拜访过乙后,乙必须回访,以示尊敬,从而充分体现“礼尚往来”。而不同等级者相见,高等级者不必回访。此外,非正式场合下与国君的会面也不可随意,必须遵守规范礼仪,比如向国君行礼的方向,谈话的内容,视线的焦点,都必须遵循既定的仪则。 事实上,《仪礼》所记载的相见之礼不但有些繁琐,甚至有些与今人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比如在先秦,当甲拜访乙时,乙要表示不敢接受甲的登门拜访,要甲回家,等候乙的登门拜访。甲于是坚持要拜访乙,乙则再次表示不敢接受甲的亲自拜访,请甲回家等候。双方再三谦让后,乙才让甲入门。这套谦让的方法放在今天,好像是故意给客人吃闭门羹,似乎很不礼貌,然而在先秦,这却是主人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当宾客向主人赠送礼物时,主宾双方还要三番四次地谦让。授与不受,往来数趟,然后主人才收下宾客的礼物,这在今人看来也颇为不解,但在当时,却表达了士人之间辞让的美德。 总的来说,《仪礼》记载的相见之礼主要是**间的礼,在严明等级的同时,突显士人的道德品质,**而又谦逊。至于庶人,则不需要遵守这些仪则,这是囿于“礼不下庶人”的历史局限。 随着时代变迁,庶人是否要讲礼,也被认为是件重要的事。明代洪武五年(1372),太祖朱元璋特别为庶人制定了相见之礼,洪武十二年(1379)又进行了补充。明代涉及庶人的相见礼规定:凡是乡里序齿,或民间士农工商各种人等平时相见、宴请或节日拜访,年幼者应该先向年长者行礼。在座位次序上,年长者当居上。而后又有所补充,规定退休官吏只有在宗族、外祖家和妻家序尊卑时行家人礼;若设宴,则必须单独设一席,不许坐于无官而年长者之下。退休者相见,应当依照原有之官位高低排序。官位相同,则按照年龄排序。退休者与异姓无官者相见,只受礼而无需答礼。庶民拜访退休官员,应行官礼。如有侮辱退休官吏的行为,当依法治罪。显然,在补充规定中,**权力被置于**地位,官员与庶人通过礼仪被严格区别开来。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规定:凡子孙弟侄甥婿见尊长,学生、徒弟见师父,奴婢见主人,若久别,当行四拜礼;若近别,行作揖礼。此外的亲戚长幼,若久别,则行二拜礼;若近别,则行作揖礼。 不难看出,明代为庶民制定的相见礼仪,虽名为礼仪,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引导庶民更有“礼貌”,其本质只是要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因此从其礼仪的气韵上来看,便远不及先秦士人相见时那般庄重而典雅了。 二、 士相见礼仪 1.士与士相见之礼 士携带雉鸡拜访另一位士。 当宾客到主人家大门口求见时,首先将雉鸡的头朝左捧着,说:“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某某一直想来拜见您,但无缘实现。**我很荣幸能按照您的吩咐来见您。”) 主人自谦地说:“某子命某见,吾子(吾子,古时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某某曾命某人前去拜访您,您却屈尊前来。还请您回家,某某将亲自登门拜访。”) 宾客回答说:“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您的命令,某某实在不敢当,还请让我见一见您。”) 主人再次自谦地说:“某不敢为仪,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某某不敢和您客套,还请您一定回家,我立刻登门拜访。”) 宾客也再次回答:“某不敢为仪,固以请。”(“我也不敢和您客套,请一定让我见到您。”) 主人于是答应客人的请求,说:“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敢辞挚。”(“我的坚持,未得到您的准许,我马上出门迎接您。听说您带了礼物,实在不敢当,还请收回。”) 宾客自谦地说:“某不以挚,不敢见。”(“若不带礼物,是不好意思来见您的。”) 主人客气地回答说:“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我实在不值得您送大礼,还请收回。”) 宾客则更客气地说:“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不携带大礼,我实在不好意思见您,还请您一定要收下。”) 主人于是答应收下礼物,说:“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我坚持不收礼,但未得到您的准许,岂敢不从命!”) 一番谦让的话说完以后,主人正式在大门口迎接宾客,双方互行再拜之礼。 主人作揖,请宾客入内,自己从右侧门进入,宾客则捧着雉鸡从左侧门进入。 主人在庭中,行再拜之礼,准备接受礼物。宾客则行再拜之礼,奉上礼物。 礼毕后,主宾双方才能自由交谈。 当宾客准备返家时,主人送宾客到大门外,双方行再拜之礼,然后告别。 出于礼尚往来,拜访之礼后,主人必须择日回访,回访时所送的礼物就是原来的那个雉鸡。 此时,原来的主人登门,说:“向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您曾屈尊光临寒舍,使某人能见到您。此次前来,请允许某人把雉鸡还给您的傧相。”) 此时的主人自谦地说:“某也既得见矣,敢辞。”(“某人与阁下已相见过,不敢劳烦阁下登门,还请阁下收回礼物。”) 此时的宾客也自谦道:“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我也不敢劳烦您见某人,只是请允许我将礼物归还您的傧相。”) 主人再次自谦地说:“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某人与阁下已相见过,实在不敢劳烦阁下登门,再次请阁下收回礼物。”) 此时的宾客继续自谦地说:“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某人不敢以还雉鸡的事打扰到您,所以再次请您的傧相能收回礼物。”) 于是主人答应客人的要求,说:“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某人已经一再推辞,但得不到您的准许,岂敢不从命!”) 于是宾客捧着雉鸡入门,与主人在庭中行再拜之礼后奉上,主人行再拜之礼后收下。 当宾客要返回时,主人送宾客至大门外,行再拜之礼后辞别。 2.大夫相见之礼 大夫(又称下大夫)相见时,带着雁作为礼物。雁的身上裹着有纹饰的布,用绳索系住脚。和士相见时捧雉鸡的方式一样,大夫要让雁的头朝向左方。 大夫拜访与回访时的礼节与士相见时的礼节一样。 卿大夫(又称上大夫)相见时,带着羔羊作为礼物。羔羊也是用绘有纹饰的布包裹起来,四足要两两相系,且绳子要在羔羊背上交叉,再径回胸前打结。捧羔羊的方法和前两种一样,使羊头朝左方摆。 卿大夫拜访与回访的礼节与大夫及士相见之礼节也是一样的。 3.等级不同者之间的交往礼仪 新臣见国君之礼。新臣入朝,初次见国君时,要携带挚作为礼物。随着越来越走近国君的堂下,容貌要表现出越来越恭敬的样子。 士大夫见国君之礼。士大夫**见国君时,要把礼物放在地上,不能直接交给君王。士大夫需再拜并叩首,国君则以一拜之礼作答。如果不是**见面,则国君不必还礼。 庶人见国君之礼。庶人见国君,一般发生在国君巡行或田猎的场合。庶人以鹜作为礼物,见国君时,进退必须疾走,以示敬意,而没有过多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国君在接见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时,可以接受对方的礼物,但不必回访,也不必把礼物再送回去。 如果是外邦之臣见国君,其基本礼仪是一样的,只是在礼毕后,国君要派使者将进献的礼物再送回外臣处。使者要说:“寡君使某还挚。”(“寡君派我将礼物奉还阁下。”)外臣则回答:“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君不愿以外臣为臣,不敢推辞。”)于是,再拜叩首后收下礼物。 士拜见大夫时,除了常规的礼仪外,因为地位差异而有特殊的规定。如士初次登门拜访大夫时,大夫不必到门外迎接。士进门后,大夫只需向士行一拜之礼。当士告辞时,大夫以再拜之礼送别,但无需送至大门口。 至于士给大夫赠送礼物的礼仪,比起同等级间的送礼与还礼有更复杂的讲究。按照对等的士相见礼规范,宾要三次献挚,主人则要三次辞挚,但*后主人还是要收下礼物,等到回访时再送还。然而,当士为大夫赠送礼物时,如果大夫接受礼物而不回访、还挚的话,就会有僭越国君礼之嫌疑;但如果回访、还挚的话,又等于是矮化了自己的等级。为了避免这一尴尬,当宾主在三次礼节性地献挚与辞挚后,大夫*终不接受礼物。 4.燕见之礼 燕见就是非正式场合下的私人会面。虽然是非正式场合,但也必须以君南面为正。燕见时,如果国君恰好不在南面之位,则要取国君在正东面或正西面时行礼,切不可随意选取角度行礼。 燕见时和国君交流,其谈话的内容应该总是围绕君应当如何使用臣下来进行。另外,与卿大夫交流时,应该总是围绕如何事奉国君的话题;与长辈交流时,应该主要围绕如何教育子弟的话题;与年轻人交流时,话题应该始终围绕如何孝悌于父母兄长;与普通人交流时,主要讨论忠信慈爱与为人处世;与士以下的官吏交流时,应该多谈论如何忠诚守信。 在与卿大夫交谈的过程中,视线应当始终落在对方的脸上,意思是密切观察对方的神色,做好应答的准备;回答完以后,将视线下移到卿大夫的胸前,意思是给对方思考的时间,以示尊重;谈话结束,再次看着对方的脸颊,意思是等待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谈话时,眼神不可游移,必须全神贯注。如果是与父母交谈,那么目光可以游移,但切不能高过其面部,也不能低于腰带。高过父母的面部,显得高傲,是为不敬;低于腰带,显得忧愁,会让父母担忧,是为不孝。如果对方不再说话了,若他站立,就看着他的脚;若他坐着,就看着他的膝。 陪同在国君身边时,如果国君打哈欠或者伸懒腰,并询问时间早晚的话,就要及时问侍从饭菜是否准备好了。如果国君不能安坐,显得有倦意时,可以请求告退。如果是在夜晚陪坐的话,当国君询问时间或要吃荤腥解乏的话,也说明他有倦意了,此时应该请求告退。 和国君一起饮食时,要等国君先祭祀,然后在国君开动前对每种菜肴都遍尝一口。等到国君命令可以饮食时,方才饮食。如果当时膳宰在场的话,则由膳宰遍尝饮食,然后等待国君的命令。如果国君赐酒,臣子必须离席,对君再拜叩首,接受酒爵,献祭,然后饮尽,待国君饮尽后,把空酒爵交还侍从。退席时,跪着取鞋,然后退到隐蔽处穿上。如果国君要相送,应该立刻回答:“君无为兴,臣不敢辞。”(“请您不要相送,否则我不敢告辞了。”)国君若坚持下堂相送,那么不敢回头再次告辞,径直出门去。
(摘自第四章《宾礼与嘉礼——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