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研究与实践
QQ咨询:
有路璐璐: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研究与实践

  • 作者:韩德志 张弘弢 华福才
  •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 ISBN:9787113254797
  •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01日
  • 页数:271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研究与实践》共四篇,一篇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现状,该篇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的必要性及价值点入手,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BIM应用的现实环境与难点,进而探讨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应用思路。第二篇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体系,该篇从BIM技术特点及应用原则入手,对软件工具、数据标准、模型成果标准、应用目标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介绍。其中:软件工具部分主要是对Autodesk公司和Bentley公司的产品在线路专业、区间工程、车站工程、车辆基地工程等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对比。标准与协同平台建设部分主要对模型分类与编码标准、模型标准、数据标语与协同平台建设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应用目标与实施方案部分按照设计阶段对应给出BIM应用目标,对于业界普遍的应用点提供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第三篇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项目应用实践,共列出7个典型案例,均为公司近年来真实BIM应用项目的实践总结。第四篇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标准实例,主要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不同设计阶段各专业模型设计所需满足的模型深度,分
    目录
    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现状
    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的必要性及价值
    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特点
    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BIM技术应用价值
    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的必要性
    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BIM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2.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用现状
    2.3 BIM应用的现实环境与难点
    2.4 BIM应用思路

    Ⅱ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体系
    1 BIM技术及应用原则
    1.1 BIM技术
    1.2 BIM技术应用原则
    1.3 BIM技术应用体系
    2 软件介绍及对比
    2.1 AutodeskBIM软件介绍
    2.2 Bentley软件
    2.3 软件对比
    3 标准与协同平台建设
    3.1 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
    3.2 模型标准
    3.3 数据标准与协同平台
    4 应用目标与实施方案
    4.1 阶段应用目标
    4.2 场地环境实施方案
    4.3 模型创建实施方案
    4.4 三维管线综合实施方案
    4.5 设计图纸检查方案

    Ⅲ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项目应用实践
    1 上海市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芳芯路站
    1.1 项目简介
    1.2 BIM应用
    1.3 软件
    1.4 BIM成果
    2 厦门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林边站
    2.1 项目简介
    2.2 BIM应用
    2.3 软件
    2.4 BIM成果
    3 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支线二期思源站
    3.1 项目简介
    3.2 BIM应用
    3.3 软件和协同
    3.4 ,BIM成果
    4 重庆轨道交通两路口车站改造工程
    4.1 项目简介
    4.2 BIM应用
    4.3 软件和协同
    4.4 BIM成果
    5 北京市轨道交通平谷线高架区间工程
    5.1 项目简介
    5.2 BIM应用
    5.3 软件和协同
    5.4 BIM成果
    6 高崎停车场工程
    6.1 项目简介
    6.2 BIM应用
    6.3 软件和协同
    6.4 BIM成果
    7 天津市轨道交通B1线BIM平台
    7.1 项目介绍
    7.2 系统总体设计
    7.3 BIM平台主要功能
    7.4 应用成效

    Ⅳ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标准实例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文件命名规定
    3.2 模型深度统一要求
    4 模型创建
    4.1 模型分类
    4.2 模型定位要求
    4.3 模型填色要求
    4.4 模型组织原则
    5 模型深度
    5.1 一般规定
    5.2 勘察测绘专业
    5.3 线路专业
    5.4 建筑专业
    5.5 地下结构专业
    5.6 地上结构专业
    5.7 钢结构专业
    5.8 人防专业
    5.9 防水专业
    5.10 通风空调专业
    5.11 给排水及消防专业
    5.12 动力照明专业
    5.13 供电专业
    5.14 自动售检票、安检专业
    5.15 通信专业
    5.16 信号专业
    5.17 综合监控专业
    5.18 环境与设备监控专业
    5.19 火灾自动报警专业
    5.20 门禁专业
    5.21 自动扶梯与电梯专业
    5.22 站台门专业
    5.23 轨道专业
    5.24 限界及轨旁专业
    5.25 管线综合专业
    5.26 装修专业
    5.27 导向标识专业
    5.28 工艺专业
    5.29 站场专业
    5.30 总图专业
    5.31 地基处理专业
    5.32 声屏障专业
    5.33 室外管综专业
    5.34 综合管沟专业
    5.35 景观专业
    5.36 工程筹划专业
    5.37 经济专业
    6 附录
    附录1:专业代码表
    附录2:区域(功能)代码表
    附录3:土建专业模型填色表
    附录4:设备专业模型填色表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目录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