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雾落—姚鄂梅
QQ咨询:
有路璐璐:

雾落—姚鄂梅

  • 作者:姚鄂梅
  •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9928777
  •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 页数:197
  • 定价:¥2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越苦难越浪漫,越卑微越勇敢,长江上游的雾落小镇。田埂间湿润纯净的青草味儿,是什么东西,犹如大雪在无风的山中飘落?眼泪夺眶而出。
    以巫为仗,以歌为桨。以字为舟,以念为想。人悲有余,我乐未央。
    文章节选
    曾经有个上小学的孩子,她趴在地图上看了一阵,突然抬起头来对老师说,我觉得长江更像一条蜈蚣,那些大大小小的支流就是蜈蚣脚。同学们哄地一声笑起来,老师一愣,随即点头:这个比喻虽然不太文雅,但还比较独到。孩子笑了,书上总说长江像一条巨龙,但她从没见过巨龙,她只见过蜈蚣。
    这个孩子叫小鱼,她跟外婆姓,叫麻小鱼。小鱼不顾同学的哄笑,继续趴在地图上寻找叫雾河的那条腿,她找了很久,直到两眼发花,也没有找到,她又跑去问老师。老师说,在你看来,雾河很大很大,但在地图上,它却很小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小鱼一听,眼里就开始起雾,她不明白,这么大一条河,大轮船都可以开进来的一条河,怎么就给忽略了呢?如果雾河给忽略了,那么雾落是不是也给忽略了呢?她赶紧回去再看地图,果然,她没有看到雾落两个字。
    其实雾河真的很大,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河里有一种鱼,常常在夜里发出类似婴儿哭叫的声音,惹得许多正在喂奶的妇女扔下自己的孩子就往河边跑。人们说,那种鱼是古代的鱼,现在,那种鱼再也没有看到过了,这事足以说明,雾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关于它的源头,当地的说法有很多种。有些季节,雾河变得又细又浅,像一根掉在地上的白线头,这时就有人来说,雾河是从我们那边的泉眼里流出来的,我们的泉干了,雾河也就断流了。有些季节,雾河突然变得浑黄,像一条刚刚出山的大蟒,胡翻乱滚,毁了不少庄稼和良田,这时又有人来说,雾河是从天上来的,有人看见某座山上挂着三吊水,高耸入云,不见来处,且声若轰雷,百里之外,清晰可闻。更多的时候,雾河安安静静,一阵风吹来,河面上仿佛撒满了碎银子,几个采草药的人往深山里走了一趟,回来时如梦初醒地告诉大家,雾河是从远方一个石洞里流出来的。有人问,石洞里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聪明人,他对大家说,知道吗?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都是水,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相连的,顺着那石洞走下去,说不定就可以看到海。当然,没有人想要顺着那石洞走下去,因为没有人相信他的理论。他们嗤地一笑,心想,世界怎么可能是由水组成的呢?世界应该是由陆地组成的,就是他们脚下实实在在的陆地,他们看到的陆地远远比水多得多。
    多年以后,在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中,这个聪明人坐着自制的木筏,趁势卷入他心目中相通相连的大水,谢天谢地,他以为这次终于可以看到他一直向往的大海了,结果,他只不过被冲到一个叫雾落的小城。后来,他进了雾落的船厂,他发现,只需半个月时间,船厂造出来的船就可以四平八稳地开进海里,他一下子失去了去看海的热情。再后来,他因为几只鱼虾在雾河里出了事,他一下水就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控制能力,秤砣一样直直地沉入水底,他的鱼篓子却若无其事地浮在水面上,踏着波浪一步一顿地向东漂去。
    现在,他的大他十岁的妻子麻姑带着两个女儿和一个外孙女,继续在雾落活着。那个认为长江像一条蜈蚣的学生小鱼,就是麻姑的外孙女。
    天刚麻麻亮,麻姑家就传来叮里哐啷的声音,不用问,这天不是三十号就是三十一号。每个月的*后**,是麻姑一家四口去医院的日子,因为每到这**,麻姑的脚痛病就会按时发作。
    那叮里哐啷的声音是她们在改装一把竹躺椅,要在两边扶手处各绑一根杯口粗的三米长竹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麻姑,全家三口一起上阵,手忙脚乱弄了近一个小时,才把两根竹杠绑在合适的位置。一切准备停当后,三个人围坐在一起,吃出发前的早餐。麻姑不吃,她要等到中午才吃**中**的一顿饭。她坐在她们旁边,饶有兴味地打量那张躺椅,还有铺在椅面上的大红绒毯,多么像一顶整装待发的婚轿。
    八点,晨雾渐渐散尽,改装过的轿子小心翼翼地抬了出来,紧接着,麻姑也被两个女儿架了出来。她推开她们的手,自己坐了上去,双脚小心地搁在横杆上。也许是因为疼痛,也许是想专心享受这份节日般的待遇,麻姑表情矜持,不言不语。
    太阳不太,麻姑却撑开了一柄细花阳伞。抬轿子的人蹲下去,一,二,三,轿子稳稳地升起来,移动起来,多年的竹躺椅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抬轿子的两个人,前面是小女儿阿水,后面是大女儿阿山。外孙女小鱼,也就是阿山的女儿,拎着那把跟随麻姑多年的弯嘴茶壶,紧紧跟在轿子旁边。多年以来,麻姑习惯于**吃一顿饭,每隔半小时喝两口绿茶。
    还在很久以前,麻姑从一个在家修行的居士那里得知,人一生可吃的粮食是个定数,从你出生那天起,你这一辈子可吃的粮食就已经给你称好了,吃一顿就少一点,一直到把你的定量吃完,你的死期也就到了,没有饭吃了么,不就得死?她很晚才生下这两个女儿,她不想她们年纪轻轻就没了娘,她想多活几年,想来想去,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开始削减自己的饭量。刚开始,她每天坐在晚饭桌边一米远的地方,听着她们欢快的咀嚼声,看着她们动个不停的花朵般的小嘴,忍受着腹中的巨大肠鸣,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赏。她没有告诉她们真相,她只是说,她得了肠胀气的毛病,吃了晚饭就睡不着觉。时间一长,她的肠鸣慢慢没有了,她对**中的早饭和晚饭不再渴望,到后来,她甚至彻底失去了吃饭的兴趣。
    但与此同时,她多了一个爱好,她喜欢挖空心思做东西给人家吃。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在婆婆的逼迫下烧全家人的饭菜,稍有看不顺眼的地方,就会遭来一顿打骂,打骂越多,她的厨艺便进步得越快。后来,烧饭渐渐成了她的全部责任和事业,再后来,烧饭成了她身上*引人注目的绝活,她的手艺简直炉火纯青,匪夷所思,所有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包括狗尾巴草,所有的飞禽走兽,包括空中的麻雀,地上的蚂蚁,在她眼里都是可吃的菜肴。她烧菜不像别人,要在腰间系上一条围裙,在胳膊上戴上防水的袖套,她什么也不用,连衣袖也不用卷起来,她甚至可以不用砧板,她可以在手上切萝卜切黄瓜,切豆腐切年糕,可以用一只手打鸡蛋,可以用两只手代替锅铲,赤手空拳在锅里劈里啪啦做煎饼。一顿饭做下来,她身上干干净净,不沾一点油腥和水渍。等大家围拢到桌边吃饭时,她却洗洗手,拢拢头发,搬一把椅子,坐在离饭桌一米开外的地方,一双因为消瘦而深陷的眼睛,挨个挨个打量吃饭人的嘴。家里人慢慢习惯了她的怪癖,客人就不行了,没有一个客人在她的打量之下,还能平心静气地吃完这顿饭,他们不是匆匆吃完,放下碗筷,就是如坐针毡,再三邀请她去跟他们一块吃。她当然不会破例,于是就推推拉拉,闹闹嚷嚷,不得安宁。*后一个人离开饭桌的时候,麻姑心满意足地站起来收拾碗筷。阿水曾经偷偷观察过她,她很奇怪一个不吃饭的人,对洗碗却有着难以解释的热情,她以为麻姑会趁洗碗的机会,偷偷捞点什么东西放进嘴里,她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如此坚决地拒绝食物的诱惑。但她失望了,麻姑真的没有偷吃,她看食物的眼神,跟看厨房里的砧板和菜刀没什么两样。
    但麻姑的脚疼病实在是太奇怪了,有段时间,她们疑心她的疼痛是假的,因为每当疼痛发作时,她的一双脚看上去不红不肿,与平时没什么两样,连医生都说不出个名堂,而且,她一上路,就东张西望,精神抖擞,完全不像刚才那个呼天抢地的病人。她们开始怀疑,她不过是借这种方式,让她们抬着她出来走一趟。
    无论如何,她们决定试探麻姑一回。但**次试探,麻姑就把她们吓出了一身冷汗。到了那天,麻姑照例躺在床上,表情痛苦地喊:疼啊!疼啊!当她发现担架迟迟没有抬过来时,她的脑袋不停地在枕头上甩过来甩过去,盘得好好的发髻弄得一塌糊涂。起初,大家以为她实在疼痛难忍,后来才发现,那是因为愤怒!她蹬掉了阿山拿来的止痛酊,打翻了阿水给她新沏的上等绿茶,还咬紧牙关拒绝了小鱼给她的云片糕——她一辈子都吃不厌这种又甜又软的东西。她闭着眼睛,皱着眉头,一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样子。她每叫一声,三个人就跟着震颤一下,阿山做了个畏惧的表情,阿水把头轻轻一摆,三个人重新坚定下来,她们决定再也不上她的当了,她们一定要把她这个习惯改过来,在这个三代全是女人的家里,要想抬一个太婆出去走一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麻姑突然安静下来,张开嘴轻轻喘息。她们以为这次发作终于过去了,正当她们交换欣喜的眼神时,麻姑大叫一声:我要铁丝!小鱼赶紧奔向阳台,那里集中了她们家所有的废品,塑料袋、麻绳、电源插座、电灯泡、包装带等等,这些东西总在关键时刻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小鱼在那堆废品里找了根铁丝,擦得干干净净,跑过来递到麻姑手里。
    麻姑接过铁丝,不由分说,利索地往脖子上一套,两手就在下巴底下飞快地绞起来。她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还是阿水反应快,她呼地冲过来,死死捉住下巴底下那双手,不让她再绞下去。一切结束的时候,麻姑的脸已经紫胀得像只大茄子。
    麻姑胜利了。每到月底那**,不等麻姑醒来,三个女人就开始改装那把竹躺椅,沏新茶,做早餐。八点整,全家人衣衫整洁,头发溜光,像过节一般,在刚刚升起的太阳下倾巢出动。去医院的途中,要穿过一个小商品市场,所到之处,路人纷纷退让,给她们留出一条宽宽的过道来。麻姑满头白发,躺在铺着大红绒毯的椅子上,不时举起桐油油过的竹节拐杖,对小鱼指指点点:那是什么东西,拿来我看看。这是什么玩意儿,我从来没见过。她一指,抬轿子的阿山和阿水就停下来,等小鱼跑过去拿来她要看的东西。她看中的不是食物,就是小花围巾、头饰之类的小玩意,阿水在一旁嘀咕:老妖精!一把年纪了,还喜欢花花绿绿的东西。冷不防,阿水挨了她一拐杖头,麻姑的牙齿坏了,耳朵和眼睛却好得要命。
    在医院里注射了两瓶说不出个眉目的药水过后,麻姑的脚就不疼了,心情也好了很多。她们把她抬了回来,她仔细收好阳伞,下了轿子,踅进厨房,开始表演她的拿手好戏:煮十姊妹粥,就是把各种豆子放在一起熬煮。没人知道她从哪里弄来的那么多豆子,绿豆红豆黄豆黑豆扁豆芸豆,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豆子,有一次,小鱼认真地数了数,竟不止十种,而是十二种。这些豆子,有的要开水煮,有的要冷水煮,有的要炒过后再煮,她都一一分清,毫不马虎。在炉子上咕嘟咕嘟煮个小半天,才把它端下来,揭开盖子,一股甜糯清香的气味扑鼻而来,舀起一勺,送入口中,黏糊的汤汁滑而不腻,满嘴生香。每次吃十姊妹粥,这家人都很隆重,要沐浴,要梳洗,要端坐,要小口,不要佐以大油大荤的菜肴,只能配以适当的点心,以及切成小块的瓜果。她们已记不清这种粥吃了多少年,更记不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粥的。
    有一次,小鱼突然对麻姑的脚痛和十姊妹粥产生了联想,她说外婆,为什么你看完病总是要吃粥?是你的嘴巴想吃粥,还是你的脚想吃粥?
    麻姑像没听见一样,她举着一小片云片糕,自言自语:
    还是女人在一起好,要是这桌上有个男人,你能指望他给你吃这样的东西?他们只喜欢吃肉喝酒,他们是无荤不吃!
    麻姑的男人就是个无荤不吃的男人。他死于馋嘴。那是夏天,小河里涨满了水,冲来许多鱼虾,他想去河里弄点小鱼小虾来吃吃。他带上篓子,兴冲冲地往河边跑去,跑了几步又折回来,吩咐麻姑多备点大蒜和醋,呆会儿他要活吃鲜虾。麻姑的大蒜还没准备好,河边就传来叫嚷声,麻姑的男人一下水腿就开始抽筋。这个在水里滚了一辈子的男人,连鱼虾的影子都还没看到,就直接从水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是麻姑把他从河边湿淋淋地抱回来的。人家要帮他抬,她把人家掀了个趔趄。她伸手摘去了他头发上和鼻孔里的几根水草,又扯了扯他的衣服,再把两手抄到他背后,小声说:听话呀,跟我回家,啊!说完,咬着牙一使劲,竟呼地一下抱得老高。她没想到他还是这么轻!像她**次抱他时那样轻!很多年以前,当她**次走进他家时,他才四岁多,穿一套蓝色家织布衣裤,脖子底下挂一个绣花涎兜,总是湿漉漉的。从她走进他家开始,每天晚上,都是她给他洗脚,再抱他上床,那时他就很轻,她两手叉在他的腋下,稍一用力,就能把他举得高高的。她还记得,他身上总有一股食物的味道,他吃什么身上就是什么味道。现在,她又闻到了他身上隐约的鱼虾味道,可他还没吃到鱼虾呢。她把他放在借来的棺木里,来不及伤心,就拿着勺子去了河边,她一定要弄点鱼虾回来,他一直是这样,没吃上想吃的东西就睡不着觉。说来也巧,那天,那些鱼虾就像在那里等着她似的,一勺子下去,鱼虾就在里面挤得沉甸甸,连跳都懒得跳一下。
    男人死后,麻姑为他请了三年饭,**三顿,一顿都没有耽误过。所谓请饭,就是像平时那样,在饭桌上摆上亡者生前的碗筷,似乎他不是死了,而是耽误了一小会,马上就会回到桌边。即便是请饭,麻姑对饭菜也毫不马虎,他的碗里不是肉就是鱼虾,有时肉和鱼虾都没有,她就把豆腐拿来又煎又炸又煮,直到弄成肉的形状才罢休。那三年里,麻姑乐此不疲地玩着一个游戏,每天饭后,她都要摸一摸她男人的饭碗,如果一边冷一边热,就说明他的魂魄回来吃过了,如果全是冷的,那他就没有回来,他又饿了一顿,这时麻姑就很担心,她了解他,他天生对什么都好奇,初到阴间,他肯定更加好奇,他肯定遇到什么新鲜玩意儿了,入迷了,连吃饭都不记得赶回来。
    三周年祭日那天,麻姑请了几名师傅,摆了酒席,做了一场通宵法事,翌日清晨,麻姑丢掉那副在桌上摆了三年的碗筷和酒杯,撤掉他的椅子,同时在家里开始了大整顿,她把男人的所有物品像扫垃圾一样扫到一起,架起一堆火,烧了个一干二净。她这样做,既是要断了他的念想,也是要断了孩子们的念想,生的奔生,死的奔死,他死了,舒服了,她们还要活下去,她们还没有长大,她们不能因为他不在了,就随随便便马马虎虎活下去。她紧急召回了住在外面的小女儿阿水,又对正在长大的外孙女小鱼说,你将来休想搬出这个屋子!除非是出嫁!她把一家四口像包包子一样捏在一起,颇有威仪地说,一家人就要有一家人的样子,东奔西散,各人打各人的算盘,像个什么家! 她像天下所有继位者一样,一上任就更改法度,树立威信,并且首先将小鱼痛打了一顿,因为小鱼到了吃饭时间还赖在屋里,大家都吃过了,她却跑出来像猫似的偷吃。她说,你别以为这只是个吃饭的问题,这是对家庭的尊重问题。小鱼却不服气:那你也该尊重我呀,我不想吃的时候非要我吃,难道也是尊重我吗?麻姑被她噎了一下:你要我尊重你?就你?说罢,扬手又打。
    小鱼是个喜欢围巾的女孩,一年四季,她的脖子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围巾。没人注意她是何时爱上围巾的,等她们发现的时候,她的围巾已经多过她的衣服。有人说,小鱼之所以喜欢围巾,是因为她的脖子太长了,需要适当遮掩一下,她是个高个儿女孩,像山坡上的竹子,青悠悠的,又细又长。也有人说,小鱼喜欢围巾,是因为她太孤独了,她们从来没见她跟任何人在一起,她来来去去总是一个人,围巾的两端在身上甩来甩去,就像她的伙伴,可以跟在她的身边解解闷。说来也怪,在知了都热得直叫的夏季,小鱼肩上松松地搭一条轻薄的围巾,竟能让人感到一丝凉意,而那些敞开衣襟的人,却让人感到灼热逼人,烦闷不堪。
    小鱼在日杂山货店工作,这是暂时的,她有个秘密计划,她在等待一笔钱,钱一到手,她就拿着这些钱,到山外去读书,续上中断的学业。那笔钱就快来了,也许半年,也许一个月,也许就是明天,总之,她相信那笔钱已经在路上了,已经在朝她走来了。
    日杂山货店共有三个店员,小鱼是她们当中*小的,另外两个年长些的店员总是让小鱼站在柜面上,她们自己则坐在一个角落里,一边择菜(她们总是把家里的菜带到店里来择),一边嘀嘀咕咕交换各自的家务事。今天吃的什么,明天准备吃什么,谁的儿子要结婚了,谁的父亲要做寿了。我家那个昨天回来得晚,三更半夜还要把人弄醒。我家那个已经个把月没来缠我了,我乐得睡个好觉。小鱼站在那里,面前摊开一本封面上有美女的杂志,多半是本过期的杂志,她已看过无数遍了。来店里买东西的都是些中年妇女,小鱼面无表情地看着她们挑三拣四,不明白到底有什么可挑的,在她眼里,那些东西都是一个面孔,可那些人却拿在手里敲,放在耳边听,对着光线举得远远的,眯着眼睛偏来偏去地看,一副很在行的样子,到*后,究竟是买还是不买,她们却迟迟拿不定主意。小鱼无聊极了,便不再去看她们,专心一意去思考她正在加工的围巾。她没有**离得开围巾,哪天不戴围巾,她就迈不开步子。有一次,她跟着店里人去一个村里的窑上看货,回来的时候,她的围巾被大风吹到河里去了,那天她们坐的是机动船,没人愿意停下来等她去捡围巾,她双手捂住脖子,就像捂住自己的裸体,脸涨得通红,*后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把外套脱下来,充当围巾搭在脖子上,让单薄的内衣来抵挡河面上的凉风,结果她一回家就感冒了,整整三天没法上班。
    ……
    编辑推荐语
    越苦难越浪漫,越卑微越勇敢,长江上游的雾落小镇。田埂间湿润纯净的青草味儿,坚持爱。三代女人的美丽与哀愁,是什么东西,犹如大雪在无风的山中飘落?眼泪夺眶而出。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