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简直像春天
QQ咨询:
有路璐璐:

简直像春天

  • 作者:陈克海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21205893
  •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1日
  • 页数:277
  • 定价:¥3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1205893
    • 作者
    • 页数
      277
    • 出版时间
      2019年09月01日
    • 定价
      ¥3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简直像春天》里的六个小说,写的是向上愿望在人间崎岖起伏的样子。说得更确切些,陈克海这个小说集里的人们,都面临着人生的第二次向上可能。向上的愿望带来的是更多的艰辛,人突破了很多原本不必突破的底线,陷入了更为可怕的困局。但生活没有因此而停顿,人终于借助这困局明白了些什么,此前的种种也就不完全是徒劳,人在这艰难中一点点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文章节选
    没想到这园子竟有那么大 一 有一阵子,卫中正一进办公室,就讲他昨天都干了些什么,不是见了什么大人物,就是跟哪个厅局的哥们儿喝酒,一喝就喝多,连喝酒吐了几次,吐在什么位置,吐完了如何抱着马桶不放,也要形容出来。那时候,薛珊刚上班,还不明白这个同事为什么要对着她说这些,待到次数多了,才意识到,这个男人是在和她分享刚刚过去的激动时光呢。她感觉自己的日常生活好像也变得丰富起来,准确地说,是她对这份工作更多了份期待,也许有**,她也会见识更多的人闯进,或者,就像艾丽丝掉进兔子洞里一样,能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是的,她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一个大学都没毕业的人都能混得风生水起,何况她还是山西大学英语系的。到了后来,她除了随声附和,也会试着说点自己的情况。她说她父母都是从云南搬过来的,虽然母亲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也只是在郊区给小孩子教教语文数学。她这么说的潜台词是,生活中事事都只能靠她自己。偶尔,她还会说起她母亲失败的婚姻,说起她两个调皮的弟弟妹妹。她说她一点也不喜欢小孩子,顺便表露了她对婚姻的恐惧。那时,她和李强的恋爱到了胶着期,动不动就闹别扭,生闷气。唯独说到婚姻,卫中正的话少了。薛珊只知道,他和妻子两地分居多年。他总是承诺,给他一点时间,他迟早会在太原买下车和房,可这都过去多少年了,他还是租住在后北屯。不到二十平米的房间里,除了破破烂烂的书越堆越多,工资卡上的数字却没有增加多少。时不时地,他还要面红脖子粗地质问,过去那个写诗,和他有共同爱好的女人,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现实?怎么可以? 薛珊本是来看他的藏书,哪里知道他还怄着一肚子牢骚呢?原来,他并不像他声称的那般洒脱。好在还有一个同事会插科打诨,几句话,就把卫中正的抱怨消解了。可卫中正呢,显然是真受了刺激,好几回,下午上班,一进门就要和薛珊说起跟女人的龃龉。薛珊能闻到他满口乱牙中,腐烂的白菜叶子味道。她起身打开窗户,回过身来,也没坐下去,就靠在橡木桌子上,双手抱着胸,又谈了些母亲的事。 她现在和母亲完全无法沟通了。“我娘倒是什么都看开了。千里迢迢跑到山西,就为了找个能说得到一起的人。结果呢,来了,就生了俩孩子。跟你说说我娘的日常生活吧,早上起来做饭,等我弟弟妹妹上学,她洗了锅去买菜,做中午饭,睡到下午三四点,又开始做饭,然后散会儿步,睡觉,一觉醒来,又是从头开始。”她神经质地笑了起来,“她完全忘了*初的想法。稍微闲下来,还要拿管教小孩子的那一套教育我,说我不管做什么都得上点心。她那样一副口气,好像早就知道我做什么都不用心似的。我是真不明白女人都在想些什么。” 她这么说话的时候,显然没有把自己包括在女人之内。她总是想着,自己才二十五岁呢,有的是工夫折腾,有的是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她有什么可焦虑的呢?她和这些饱受日常生活折磨的女人大不一样。她可不想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她就是想活自己。她在太原,远离了母亲的唠叨,*主要的是,她终于有了一份工作,一份堪称体面的工作。她以为自己摆脱了过去的生活。看起来确实不错,天天和新闻打交道,满城市跑来跑去,成天都像是有大事在她身边发生。她以为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应该保持这样的精神头,积极地活下去才对。可谁能想到,才过了半年,她就受不了了。和卫中正说起这些职场的困惑,本是期待男人附和两句,谁知道他却开始了旁敲侧击。 “卡夫卡的《变形记》,你不会没看过吧?” 她当然看过。问题是,这个时候,她可不需要他给她上一堂文学的象征隐喻课。甚至,她有些烦他这么说话的方式。他为什么喜欢用反问句呢?她看了他一眼,想说什么,又忍住了。她到底是怕自己的沉默有失礼貌,像是自言自语地,又来了一句: “真想不通大家都在敷衍谁。” “契诃夫《带叭儿狗的女人》你总该有印象吧?” 什么人啊?难道他看不出来她都快疯了吗?她总以为自己的痛苦是****的,哪里想到不过是在重复别人?她怎么可能会和那个因为男人一副奴才相就想出轨的女人一样?她难过的可不是什么困境中的婚姻生活。难道他以为多看了几本书,就能用小说中的人物处境来安慰她,说她并不是独自一人在痛苦中挣扎?她还看过克莱尔·吉根的《南极》呢,一个富裕的女人渴望冒险,结果被一个陌生男人绑在了床上。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啊。她对卫中正动不动就拿小说来对比人生,非常恼火。做人怎么能这样? 她以为凭着一腔热血,还有理想,即便改变不了大的环境,至少也可以让自己活得舒坦些。她一直以为在这样一个单位待着,再不起眼,总能混出头。可是现在,她心乱如麻。她想不明白,卫中正怎么能在这样一个地方待上十几年甘受蹂躏。 这个时候,卫中正才开始说起他的经历。他确实坎坷。出生在偏远的武陵山里倒也没什么可煽情的,那个年代谁不穷?周围都是差不多的人。他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可怜。大学期间,别人去网吧,只有他,没钱,老老实实待在图书馆。也没别的爱好,就喜欢背古诗词。毕业了,别人要么去北京,要么去广州,他没勇气离开,害怕好不容易得到的农转非户口,又被打回原籍。听说这单位能落户,他毫不犹豫就来了。就连父亲也支持他,说能吃财政饭不错。只是到了现在,他偶尔也困惑,说起来他也是个念了十几年书的人,*后怎么相信一个中学生、一个老农民的判断? 七月的雨下个没完,卫中正挑挑拣拣说了半天,薛珊一边点着鼠标在网上闲逛,一边配合着说两句话。等到从电脑跟前抬头,才发现院子里空无人声,只有空调单调的声响。满墙爬山虎在微光里摇曳,天色 暗了。 之后发生的事,就好像有人拿着涂满颜料的铁丝,哧哧啦啦地,在她的脑子里写字。铁丝能写成什么字呢?*终,她脑仁生疼,好像整个脑浆都被搅烂了,留在她印象里的,也只有那些暧昧不清,又无法启齿的斑痕。空气燠热,她本来只是盼着雨早点停下来,谁知道灯却突然灭了。她还没反应过来,一张濡湿的嘴就堵到了她的眼前。她对这个比她大十来岁的男人从来没有防备之心,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如此野蛮地对待她。她瞪大眼睛看着他,都忘了反抗。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呢?这个都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女大学生,满脸通红,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看上去,卫中正也被自己的举动吓坏了。他只是死命地抱着她,一看见她准备说话,就一遍又一遍地凑到她跟前,好像这样就能把她的话堵回去。 手机的响动救了她。他松开了手,却也没有打开灯。薛珊拢了拢散乱的头发,才接通手机。是李强。他问她在哪里。她说在单位加班。他说来接她。她说不用。他问她几点回去。她说还得过一会儿。挂了电话,薛珊才想起来要生气。 “卫老师,你怎么可以这样?” 卫中正呢,像个溺水者,又伸过手来准备搂她。薛珊躲开了。她拉开门匆匆就往外跑。她跑了一阵,以为卫中正会追上来。连个鬼影都没有。冷风吹来,激起她一身鸡皮疙瘩。土腥味不依不饶地钻进她的鼻孔。卧在墙根下的狗好像被这个惊慌失措的女人吓着了,跳起来,夹着尾巴,一个倒退,还扭过头来琢磨了她一眼。街上的人走来走去,根本意识不到她刚刚遭遇了什么。她的手汗津津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卫中正,她直接摁掉了。卫中正不知道是慌了,还是不死心,一直不停地打。她只好回过去一条信息: “求你了,别打了。” 后来,薛珊一直无法原谅自己,明明是这个老男人错了,为什么她表现得如此懦弱,感觉倒像是她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那段时间,她过得很恍惚。倒不全是卫中正影响了她什么,而是她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不满,又苦于找不到应对的办法。每天去了单位,也不再和人闲聊,进门出门都低着头,锁着眉头,好像在思考什么重大的事情。丈夫李强应该觉察到了她的变化。有**,他从宣纸上抬起头,扶了扶眼镜,若有所思地来了一句:“卫中正*近在忙什么呢?” “什么?” “感觉你有一阵儿没提起他了。” “别和我提他。”许是意识到自己反应太过激烈了些,她又低下声来,像是这才发现他为人的拙劣,来了一番提纲挈领的评价,“他就是一个牛皮客。天天翻来覆去就那么些事儿,说得我头都大了。” 李强感慨了几句,又低下头,接着画他的鸟。 薛珊更窝火的是,到了后来,连卫中正都辞职去了一个待遇更好的单位,而她竟然还在这个地方窝着。她甚至还学会了自嘲。待到新来的孩子实习,她会举自己的遭遇作例子。 “你们千万别以为从此就有了铁饭碗。你们以为我就想在这里待着?起初,我可能和你们抱有一样的想法,有份稳定工作,嫁个好男人。等到工作了几年,发现这样的地方真不是人待的。我考过研,考上了,可也只有这么一个文凭。一个文科生,想离开这个地方,恐怕也只有考博。问题是,年纪都这么大了,我根本没有心思再从头开始。但你们不一样,还年轻,有的是机会,能走就走,别在这里浪费大好年华。” 她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她曾经讨厌的那一类人,自以为是,爱给人说教,显摆似是而非的人生看法,好像如此一来,就能证明她的人生不是那么苍白。有时候站在办公室,对着一帮年轻孩子口吐白沫,而他们还抱着双手,唯唯诺诺地站在那里,心不在焉地敷衍她,她就更加生气。没有人听她说话,她好像是对着空气练习抱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她的歇斯底里。她接受不了自己的生活变得如此混乱,却又无能为力。按照正常的逻辑,事情不应该变成这个样子,怎么就偏偏成了个这呢?她想不明白。 周围的朋友能说些什么呢?她的闺蜜,孟惠,说是去了北京,其实呢,住在中关村附近的地下室。杨芹倒是出了国,还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但好几回打起电话来,话里话外的那份辛苦,还有寂寞,也只有她自己明白。偶尔,她想到自己只能拿这些虚妄的对比安慰自己,更是彻夜难眠。 她和李强结婚七年了,还没要上孩子。过去她嫌孩子麻烦,现在她想要,却偏偏不遂人愿。偶尔有同事开玩笑,说三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还不知道着急,不怕到时候成了高龄产妇?她也只能旁顾左右,底气不足地解释: “我老公不想要,我们就想做个丁克。” 她一副没有玩够的样子。好像为了自由,完全可以不用顾忌家人的感受。说完了,她就后悔得要死。她怎么从来就不知道面对真相呢?连这样的事情都要把责任推在丈夫身上。她现在仍像从前那样,上班下班都会给李强打个电话,可是见了面,又毫不掩饰对他的不耐烦。过去她喜欢他的安静,有自己的小天地,现在呢,她看不惯他的做派。他的热爱,他的精神世界,什么书籍、唱片、玩偶、雕塑,对她来说,都太过抽象。她更喜欢脚踏实地的生活,比如衣物品牌、家具选择、汽车更换,她想着也许占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就能将李强的精神挤出家门。她这么做的目的倒不是出于坏心,她就是想活得更接地气点。人人都在努力扩展自己的世界,她一个外地人都还有上进心,为什么他李强一个老太原,竟然这么沉得住气?她说,“你就不能过点更朝气的生活吗?”她一直以为自己的想法是为他好。就像李强偶尔埋怨的那样,你总是对的,和你生活了这么多年,你从来就没有给我说过一回“对不起”。一想到自己在男人的心目中是如此蛮横的模样,她就更加生自己的气。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对外人那么懦弱,对家人却如此冷漠。
    目录
    序 黄德海 /1 没想到这园子竟有那么大 /1 跑路 /39 蒙古马 /80 越野 /130 纠正 /173 简直像春天 /218
    编辑推荐语
    有意或者无意,陈克海这本小说集中的人物,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关联,一个小说中的配角成了另一个小说的主角,一个小说中的主要情节成了另一个小说的引子,一个小说里的意外成了另一个小说里的必然。就这样,《简直像春天》差不多编织出一个属于中年人的命运共同体,虽然挣扎之后,他们也“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可他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显现了向上的愿望——这是属人的卑微,也毫无疑问是属人的骄傲;这是小说的卑微,也毫无疑问是小说的骄傲。 ——黄德海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