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教育简史》:
一、教会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各种由基督教和天主教会创办的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占有一定的位置。萌芽于**次鸦片战争前后、以西方学制模式建立起来的教会学校,均将音乐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课程。它们的音乐教育活动在客观上对我国近代整体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教会取得了办教育的特权,教会学��纷纷迅速建立起来。
1903年,圣玛利亚女校增设琴科。该校系1881年由美国基督教公会在上海创办,修业年限初定8年,当时学校仅有钢琴1架,风琴2架。1903年增设琴科,选学琴科人数*多时约有85~120人。1905年又增添唱歌特班,以中学生为限,每周1小时。1904年10月,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圣母院创办启明女校,课程设有英文、法文、音乐、图画等,尤重音乐。1909年天津中西女学创立。该校系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教会学校,重视音乐教学,将音乐列为必修课程之一。1910年,天主教徒高连科在北京西什库创办音乐学校,每日下午上课,课程有基本乐理、和声、唱歌、器乐(主要是风琴,钢琴次之,提琴等为选修课),音乐教材等都是外文教本。1917年,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成立,设有音乐师范科。该科前身为1902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创办的“景海女学”,创办人是海淑德,全校共设三科,即音乐师范科、高中师范科、幼稚师范科。
二、教会音乐教育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虽然其目的不是为了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和传承与弘扬中国的音乐文化,但是它们的音乐教育活动在客观上对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开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1)它是中国音乐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开创了让近代的中国儿童在新式学堂里接受音乐教育的先河,从而使更多国人真切体验到西方**是如何重视和开展音乐教育的,增强了有识之士们要求在国人开办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和进行教育改革的呼吁力度。
(2)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参照西方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西方音乐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桥梁作用。这样虽然塑造了西方音乐的优越及主宰地位,“导致了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地位的失落”,但不少中国**代音乐教育家都是少年时期在教会学校里受到西方音乐知识的启蒙后,从而立志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或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参照,致力于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整理,再付诸音乐教学实践的,如邹华民、沈心工等。
(3)直接为近代中国培养了**批掌握西洋乐器(特别是键盘乐器)演奏技巧的人才和西洋乐器的教学人员。如一些教会女校所设的“琴科”,在此方面做出了贡献。**个开设“琴科”的是成立于1892年3月17日的上海中西女塾,其后,上海圣玛利亚女书院、清心女塾、镇江女塾等相继设置了“琴科”。学校对参加琴科学习的学生要求很严。以上海中西女塾为例,学生学琴时间一般不少于12年,且每天须保证两小时的练琴时间,成绩**者发给琴科文凭。由于要求严格,虽有近半数的学生参加过“琴科”,但毕业时能同时取得正规学业文凭和琴科两项文凭者并不多。虽然此类人数量不多,却是一股不可小觑的传播西方音乐的中坚力量。上海音专早期钢琴教师王瑞娴、清华钢琴教师史凤珠毕业于该校。中国*早的女指挥家、声乐教育家周淑安,小提琴教育家谭抒真等的成长也都与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4)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被初步介绍进来,特别是幼儿音乐教育方面。如在当时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德国教育家、幼儿园创办人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便被力主在中国创办幼儿园教育的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②所提倡。福禄培尔认为,人天生具有活动和创造本质,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发展他们的接受能力,而是要通过引导儿童做游戏,鼓励他们进行探索性的自主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歌唱、乐曲和简单的乐器演奏是达成上述目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当时教会创办的幼儿园主要遵循的就是福氏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如基督教会于1900年创办的烟台毓璜顶幼稚园,该园幼儿的主要学习课程是听钢琴、依节奏动作、图画。另如美国女传教士金振声于20世纪初创办的苏州慕家花园幼稚园的教学更直接实践着福禄培尔的这种教育理念。而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与我国传统的蒙养院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以读圣贤之书为主、教育目标上重在培养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循规中矩、教学方法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手段——是格格不入的,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民国建立特别是收回教育权以后,教会学校的办学体制逐渐完善,其宗教性职能逐渐减弱,因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正面影响也日渐加深与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