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提高快速发展(1994~2000年)
更名后不久召开的**民族大学第5次党员代表大会,认真总结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科建设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向全校发出了“巩固成果,再接再厉,为实现**民族大学第二次伟大创业而努力奋斗”的号召,并制订了建设综合性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及主要措施。从1994年开始,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养宽口径、复合型、涉外型人才的需要,又开始了对学科和专业建设新一轮的调整,陆续增设了行政管理学、贸易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19个新的学科专业。各教学单位(系部)逐步开始向学院过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开始向岗位聘用制过渡。这一轮新的调整与改革,一直进行到上世纪末,在全校人员团结奋斗共同努力之下,学科建设与发展日趋完善合理,为学校进入21世纪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专业“调整改造充实提高”的目标以及学科群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开始呈现。到2000年底全校有50个本科专业,分布在7个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藏学研究院)和6个系(历史系、中文系、哲学与宗教学系、教育系、外国语系、体育系)之中。经过改造调整后的专业,社会适应性明显增强。新增专业占到专业总数的近50%,并且从专业结构上看,门类较全,**突出,已经迈出了建设综合性高水平大学重要的一步。
教师队伍素质和主要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有了显著提高。到2000年底,在岗正高职称教师已达99人,副高职称234人。**职称教师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7%。其中99人被**确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认真总结、深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的经验,对于当前高等教育的实践以及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已经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高教战线每一位同志的重大责任。为了研究和总结新中国建立前后北京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对高等教育工作规律性的认识,继承和发扬北京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了加强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研究,总结新经验,探讨新规律,经中共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同意,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北京高等教育丛书》。
编辑出版《丛书》的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审视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从北京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总结北京高等教育的重要经验,��究办学思想和教育规律,为实现北京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体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