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属于传染病、流行病,因此病原生物性疾病的感染与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即流行“三要素”,当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形成病原生物性疾病的传播流行。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已经感染了病原体并且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或直接进入另外的机体,从而导致其受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 communicable source)包括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和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带菌(虫)者( pathogenic carrier)。后者具有隐蔽性,故在流行过程中是更加危险和重要的传染源。对人体而言,患病或带菌(虫)的动物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更换宿主从传染源进入另外一个宿主所经历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不同的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是不同的,但同一种病原体也可以有多种传播途径。病原生物进入易感者体内的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水平传播
1.经呼吸道传播
病原体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以飞沫形式(传染源)从呼吸道直接排出到空气中感染新的宿主。如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2.经消化道传播
包括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及其他各种介质进入消化道的途径。如志贺菌、甲型肝炎病毒、囊虫、广州管圆线虫、蛔虫和鞭虫等。
3.经皮肤传播
包括通过正常皮肤感染,如钩虫病、疥疮、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皮肤破损后经伤口感染,如破伤风细菌、炭疽杆菌、气性坏疽杆菌等。
4.
经泌尿生殖道传播 特别指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如 HIV、淋病奈瑟菌等各种性病的病原体。
5.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根据媒介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的方式和病原体的发育繁殖特性,其传播形式可分为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前者如苍蝇、蟑螂传播的志贺菌、伤寒沙门菌等;后者如鼠疫耶尔森菌、疟原虫、丝虫、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等。
第三章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流行与** .19
6.
经血及血制品传播 如通过输血传播 HIV、乙型肝炎病毒、疟原虫等。
7.多途径传播
结核分枝杆菌、弓形虫、炭疽芽胞杆菌等。
(二)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指病原体由亲代传至子代,包括经生殖细胞传播、妊娠期经胎盘传播、分娩期经产道传播、围产期传播及产后经哺乳传播。如 HIV、乙型肝炎病毒、苍白螺旋体、弓形虫等。
三、易感者与易感人群
易感者( susceptible individuals)即对某种病原生物缺乏免疫力而容易导致感染的个体。易感人群则是一个群体概念,指对某种病原缺乏免疫力、易受感染的人群。年龄、基因易感性、免疫状态,甚至性别都是影响人体易感的因素。
第二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因素
虽然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通过影响三个环节而发挥作用。
一、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和生态气候,如温度、湿度、水流等均可影响病原性疾病的流行。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是因为其病原体完成生活史所必需的中间宿主钉螺只适合于在北纬 33.7℃以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生存;泡球蚴病主要发病于北方高纬度寒冷地区,是因为其病原体的终末宿主狐狸只适宜生活在高寒地区。
二、生物因素
这是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特有因素,会直接影响某种病原生物疾病的流行区域、范围和强度。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的流行与其传播媒介蚊虫的生长繁殖规律是一致的;森林脑炎的流行则多发于其传播媒介硬蜱生存的林区;多房包虫则多发于其终末宿主狐狸、中间宿主鼠类等啮齿动物集中的高纬度地区。
三、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卫生保健等社会福利程度以及人群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均会对病原生物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产生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如多个性伴侣、性行为不检点、静脉注射毒品、不科学采集血液和输血等导致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缺乏科学常识、以不卫生的方式捕捉食用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各类肝炎、各种寄生虫病的暴发性流行等,都充分反映了社会因素在病原生物性疾病发生与流行中的作用。
20 .病原生物学(第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