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明的历史2:春秋战国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明的历史2:春秋战国

  • 作者:(日)贝塚茂树,译者:张蠡 后浪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113499
  •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周王朝衰落的同时,中国社会秩序也逐渐崩溃,中国进入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在“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这个时代也孕育出了许多新生事物,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本书通过对《左传》《史记》等大量古典文献的引用,从这一新的角度来更加积极地解读这一段历史。
    文章节选
    第十三章 百家争鸣 渴望人才 春秋时代中期到战国时代发生的社会、经济大变动提高了其中坚力量庶民**的地位。由于束缚他们的严酷统治有所缓和,再加上经济实力的提升,他们也获得了做学问的自由。另一方面,当时的诸侯们拼命富国强兵,不停地寻求有一技之长之人。有这么一个故事: 楚国将军子发寻找技艺高超之人。楚国有一个擅长偷盗的男子前去谒见,子发立刻会见并热情款待了他。之后不久,齐军进犯楚国。子发率军御敌,屡战不敌齐军。 这时,那个神偷请战说:“我有一个小计策,愿为您效劳。”(臣有薄计,愿为君行之。) 子发连解释都没听就应允了。神偷趁夜色的掩护,把齐国将军的睡帐卸下偷回。 子发派人送还说:“我们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 第二天神偷又前去把将军的枕头偷来了,子发又派人送还。第三天又出去把将军的发簪偷来了,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齐军非常惊惧。 将军说:“如果今天再不撤退,楚军恐怕要派人来取我的头了。”(**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于是齐军撤退。 像这样,无论什么技能,只要有一技之长之人都能受到尊重。甚至连嗓门大也行,因为在危急关头,向对岸呼叫渡船需要嗓门大的人。当然这种风气也有弊害。 王登是晋中牟县(现在的河南省中牟县)的一县之长。**他向上**两名士,襄王分别赐予了土地宅邸。于是中牟县有一半人都争先放弃耕作,卖掉土地,开始做学问。 还有赵武灵王要攻中山国,派李疵前去刺探。 李疵说:“可以攻打。”(可伐也。) “为什么可以攻打呢?”(何以?) “中山的国君去探望了躲在穷巷中的七十家潦倒之士。”(中山之君,所倾盖与车,而朝穷闾隘巷之士者七十家。) “这不是贤君吗?怎么能攻打下来呢?”(是贤君也,安可伐?) “不是这样的。君主选拔士,人民就追求虚名而不守其本职工作;君主探望贤者,耕田之人就会怠惰,战士就会泄气。这样怎能不亡国呢?”(不然。举士,则民务名不存本;朝贤,则耕者惰而战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 因为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就出现了培养人才的教师。**位就是春秋末期的孔子,第二位是战国初期的墨子。关于墨子会在下一章中详述。 *早的教育家母亲 如果人人追求出人头地,教育兴盛的话,就会出现醉心教育的母亲,其中*有名的就是孟母。少年孟子丧失求知热情时,其母剪断织布予以训示的故事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古列女传》中在这个故事之前还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据说孟子少年时代,和小朋友一起玩葬礼游戏,又是大哭又是模仿下葬,孟母认为所住之地不适合孩子成长,于是就搬到了市郊。这回孟子又模仿商人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他母亲认为这地方对孩子成长也不利,就搬到了学校附近。这次孟子开始模仿祭祖之礼做一些高雅的游戏,孟母总算放心了。 孟子出生在现位于山东省的一个叫作邹的小城,很多年以前我曾去过。那是一座寂寥的乡下小镇,从祭祀孟子的“亚圣庙”前隐约可见远处秦始皇曾登顶立碑的峄山。流过这座小镇的小河边上立着一道门,匾额上写有“三迁故址”,孟子的故居地址就在这附近。 公元前370 年前后,孟子生于与鲁国南部相邻的一个叫邹的小国。其家族属于鲁孟孙氏的一个分支,被称作孟氏,但孟子却并未受其惠,他父母的名字也未被记载。孟子在二十岁左右时因崇拜孔子,跑去鲁国跟在孔子的孙辈子思门下学习,进一步完善了儒学理论。 稷下学士 公元前335 年,孟子**次去当时闻名天下的齐都临淄,那年他三十六岁左右。彼时齐威王重学问,网罗天下学者,在临淄西门的稷门外分与宅邸供其居住,所以这些人被称为“稷下学士”或“稷下先生”。他们得到齐王的资助,无意为官,而是站在自由的立场上议论政治、著书立说。这群人中有一个姓淳于名髡的人。孟子是王的上宾,不属于稷下学士,但是却屡次与淳于髡进行辩论。 淳于髡问道:“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吗?”(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回答:“是礼。”(礼也。) 淳于髡问道:“那如果嫂子溺水了怎么办?能出手相救吗?”(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孟子回答:“嫂子溺水而不伸手搭救那是豺狼啊。但是出手施救不是礼,是权宜办法。”(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淳于髡继续追问:“那如今天下就如同溺水一般,你为什么不拯救呢?难道不应该权宜相救吗?”(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孟子答道:“救溺水之天下应该以正确的道去施救,救溺水的嫂嫂用手就可以了。难道你要用手去救援天下吗?”(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从这个短短的辩论中我们就可看出孟子的雄辩。他的辩论就如同一把夺下对方砍过来的刀,间不容发地砍倒对方。当然,淳于髡并不是真的主张用手拯救天下。他主张的是拯救当今混乱之世,不应该拘泥于理想论和纯理论,应该更立足于现实采用实际权宜之策。与此不同的是,孟子是始终坚持尊崇先王之道的理想派。理想派和现实派,这是永远也不相交的两条道路。 奴隶出身的诙谐之士 淳于髡是个身高不足五尺的矮小男人,而且相貌奇特。他家境贫寒,少年时被父母当作借款的抵押,父母到了期限也没能还上钱使他沦为了奴隶,之后他和女奴隶结了婚。这种奴隶在当时叫作“赘婿”,但不是后世所说的“入赘”的意思,而是指债务奴隶。债务奴隶如果运气好,还清了债务就有可能被释放,所以比起其他奴隶的释放条件要多少宽松些。淳于髡虽然在少年时代曾沦为奴隶,但是后来由于某件事情可能被释放了。他之后作为稷下学士非常有名,但人们都传言说他“本髡男也”(古代中国的刑法,把罪犯变为奴隶时,会给他们剃掉头发,戴上铁制颈环。前者称髡,后者称钳。因此髡就有奴隶的意思),还给他取个绰号叫髡。他不是那种会耿耿于怀的人,反而觉得很有意思,主动自称髡。 淳于髡不仅是稷下学士之一,还是他们的大前辈。他以博闻强识著称,但正因为以前是奴隶出身,所以并没有系统地做过学问。他只是通过对君主和大臣等的察言观色,揣测其意图,可以说非常机智。而且他具有一种天分,能诙谐并意味深长地发表出其不意的见解。 不鸣不飞 齐威王刚即位之时,喜好长夜之饮(即使天亮了,也关上门点上蜡烛继续酒宴),沉溺于酒宴荒废国政。为此**几近灭亡,却无一人敢于劝谏。 这个时候,淳于髡知道王喜欢猜谜,就出了这么一个谜:“一只大鸟飞落在大王您的庭院里,三年里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什么鸟吗?”(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何鸟也?) 威王当即回答道:“这鸟不飞则已,一旦飞起来就冲天而去;不鸣则已,一鸣就震惊世人。”(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说完就召集县令七十二人进行赏罚,动员军队主动出击,所有诸侯都惊骇不已,把掠夺的土地还给了齐国。 仰天大笑 公元前349 年,楚王派军大举进犯齐国之时,齐威王让淳于髡前去赵国请求援军。淳于髡听说给赵国的礼物是黄金百斤和马车四十辆就仰天大笑,乃至把帽绳都笑断了。 齐王看他这样就问道:“先生你是笑礼物太少吗?”(先生少之乎?) “怎敢嫌少!”(何敢!) “那为什么笑呢?”(笑岂有说乎?) “刚才我从东边来时,路上看到一个人,拿着一只猪蹄和一杯酒向土地神祈祷说‘请保佑我瘠薄的土地上收获的粮食盛满篝笼,洼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五谷丰登,米粮满仓’。我看他拿那么少的东西祈求那么多的东西,所以笑他。”(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欧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威王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马车四百辆让他带去。赵王则支援了齐国精兵十万和战车千乘,楚军闻此连夜撤兵。 酒之饮法 威王极其高兴,在后宫设宴款待淳于髡并赐酒。席间威王嬉笑着问道:“先生能喝多少才醉?”(先生能饮几何而醉?)“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又问:“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让我听听其中的奥妙吗?”(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淳于髡这样回答道:“在大王面前喝赏赐之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髡心里害怕,喝酒拘谨,不过一斗已经醉了。如果家父来了客人,我换上正式的衣服,毕恭毕敬地屈身侍酒,不时赏我些酒,我举杯祝他们健康长寿,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久而未见,偶然相逢,欢欢喜喜说往事、诉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如果是我住的村里聚会,男女坐在一起,互斟互饮,玩六博、投壶(投箭入壶的竞技游戏)等游戏,互相拉扯交好,握手言欢也不受到责罚,眉目传情也不受到禁止,前掉耳坠,后丢发簪,这种场合下,我也非常欢喜,喝到八斗才有二三分醉意。喝到天色已晚,酒宴方酣,围着酒桶,男女同席,鞋子相叠,杯盘狼藉。厅堂的烛火熄灭后,主人留下我送走其他客人,薄衫开解,微闻肌肤之香。这种时刻我满心欢喜之极,能喝一石。所以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世上的所有事都是这样的。”(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 ,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就这样淳于髡以其长篇大论的雄辩,阐述了乐不可极、极之而衰的道理,向威王婉转地进谏,据说威王因此戒掉了长夜之饮。 淳于髡被中国**历史学家汉代的司马迁评论为“滑稽而多辩”,但是他并不是只会在王侯面前说俏皮话、曲意逢迎的阿谀奉承之辈,这点从这些轶事中明显可知。 奴隶出身的淳于髡之所以没有仅止于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而是成为对王侯的错误提出谏言、出使诸侯国、堂堂正正履行使命的人物,实际上也多亏了聚集在稷下的学士们。 道家的人们 当时聚集在稷下的学者们的流派五花八门。孟子自不用说,是承袭孔子学问、主张以仁义治理天下的儒家;宋钘、尹文等人则继承墨子学问,主张刻苦节约、反对战争;还有老子的弟子环渊及其弟子田骈、慎到等人属于道家学派。这些道家的人们据说是稷下学士中的主流。 田骈重视“齐”,也就是认为天地万物、人的生死、是非善恶,一切平衡都非常重要。作为雄辩家而出名的他有这样一则故事: 齐人来拜访田骈,对他说:“听说先生操守高洁,不愿做官而愿为人服役。”(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 “从哪儿知道的?”(子何闻之?) “从邻居的女儿那儿知道的。”(臣闻之邻人之女。) “怎么说?”(何谓也?) “我邻居之女三十岁了,不愿出嫁却有七个儿子,所以和出嫁是一样的。先生您没做官,生活舒适,奴隶百人,和做官是一样啊。”(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 田骈非常感激。 奴隶出身的淳于髡并没有做过学问,但其思想和主流学派道家思想很相近,这从之前提到的他的言辞“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中可以明显看出。 和田骈齐名的慎到是介于道家和法家之间的思想家,他认为:卖弄人类浅薄的知识是无谓之举,万物应顺其自然;圣人和贤者千百年才能出一两个,所以应该制定法律治理为宜。这个思想被之后的韩非子采用,也就是说慎到是处在由道家派生出法家的转换期的一个人物。 阴阳五行说 稷下学士中还有一个叫邹衍的男子。他提倡阴阳五行说,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是阴和阳二元,又归纳历史上诸多事实,认为这些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也就是五行的运行结果。根据此原理既可以解释过去历史,同时也可以预知将来。他富于空想,擅长想象地理上的未知世界,描绘新世界图像,后来由此衍生出了各种**传说。 跛脚的兵法家 在众多思想奇特的稷下学士中,有一个颇为与众不同的人物,就是跛脚的兵法家孙膑。 孙膑是魏国人,在学习时代遭到同窗庞涓的忌妒,被挑断脚筋成为跛脚的犯人。但是,他没有败给可怕的命运。他在别人的帮助下逃到齐国,公元前341 年作为齐军的参谋,于马陵大败魏将庞涓的军队,从而建功立业。作为兵法家的他也由此名声大振。 孙膑有这样一则故事: 他逃到齐国后投靠在齐国**田忌的门下。田忌常和家族内的公子玩赛马赌博的游戏。有一次,孙膑传授给田忌这样一个必胜之招:整体来看,任何一匹马都没太大差异,但是每个人的马都分上、中、下三等,所以他让田忌以下等马对敌方的上等马,中等马对敌方的下等马,上等马对敌方的中等马。三次比赛的结果当然是二胜一负的成绩,田忌获胜,赢得了千金。这个战略直到今天都被应用在职业棒球比赛中。 受刑成了残疾的孙膑估计和一般的兵法家人士不同,不是展现英武身先士卒,而是作为参谋研究战略。而且他通过和稷下学士的交流,思想得到了深化,所以他著述的《孙子》不单单是一部兵书,还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为此,《孙子》一书直到今天还被众人所喜爱。 自由才是思想之母 前面列举的那些众多的思想家聚集在齐国都城临淄,他们或者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或者应齐王所求精心研讨政策。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聚在一起,也能为求仕途而离去,而战国社会赋予了人们这样的自由。刚刚我们也提到过,正是有了都市里自由市民的成长,才能够看到这样的自由思想得以发展。
    目录
    **章 春秋和战国/1 第二章 尊王攘夷的旗帜/19 第三章 **轻重/40 第四章 贤人宰相的出现/60 第五章 **社会的崩溃、孔子的出现/73 第六章 卧薪尝胆/87 第七章 时代转动/106 第八章 进入战国、领土**时代/117 第九章 开明君主的出现/131 第十章 产业革命——铁器的普及和农业的发展/143 第十一章 工商业的发展/154 第十二章 商业城市的诞生/167 第十三章 百家争鸣/182 第十四章 劳作者的哲学——墨子和许行/194 第十五章 旁观者的哲学——老子和庄子/210 第十六章 商鞅变法/222 第十七章 胡服骑射/242 第十八章 合纵连横/258 第十九章 屈原的悲哀/284 第二十章 秦赵、燕齐的攻防/299 第二十一章 游侠横行/319 第二十二章 接近统一/331 关系年表/337 解 说/343 出版后记/35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