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清词探微(清词研究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清词探微(清词研究丛书)

  • 作者:张宏生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49429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页数:375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作者这些年主持《全清词》的编纂,努力把编书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可能是更有意义的一件事。事实上,这也体现了先师程千帆先生的学术思想。1982年,程先生在接受《全清词》的编纂任务时,就以他对学科建设的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不能**于编一部书,而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全面发展。因此,我在主持这项工作时,就有一个基本设想,戏称为“五个一工程”:“编出一部书,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副产品,建设一个学术方向,建立一个学术**。”在编《全清词》的过程中,一些年轻人程度不同地参与进来,一方面,编纂《全清词》所积累的资源,使得他们能够具有资料上的优势,进而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也从各方面弥补了编纂工作的不足,进一步丰富了文献,也提高了其准确性。我所指导的已经毕业和正在就读的学生中,共有15篇博士论文,10篇硕士论文,都是以清词为研究对象的。我的同事所指导的论文,也不乏以清词为研究对象的。在编纂《全清词》的过程中,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推出了一批副产品,而南京大学中文系在清词研究暨词学研究上的学科性建构,也已隐然成型。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清词无疑是公认的新的学术增长点,��们不仅要为这个增长点提供资料
    文章节选
    清词在词史上的新创与发展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人,关于清词的在词史发展上的复兴之说,已经得到学术界公认。所谓复兴的内涵,应该是指词在经过两宋的大盛之后,所出现的又一个高峰。但是,相对于唐宋词来说,清词意味着什么?复兴的意思是指引申,还是指超越?这些都没有得到细致的辨析。本文认为,复兴的含义,无疑有发扬唐宋词传统的意思,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超越,是新的时代因素和美学因素的注入。
    一、关于清词价值的传统体认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了清代以后,逐渐进入了尾声。从严格意义上说,传统的文学体裁,如诗文词曲赋等,都已经成熟,也分别都经历了各自的高峰期。然而,由于古人对文体的认识不同,因此,这些所谓已经成熟的文体,仍然体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向,因而在清代被体认的状态仍有不同。
    以经常被相提并论的诗和词这两种姊妹艺术来说,进入清代,中国古近体诗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人们对待前代的遗产,往往有着非常恭敬的心态。在清代,宗唐宗宋,交相起伏,一部清代诗史,甚至可以认为是对唐宋诗的取向之史,所以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就差不多把清代视为*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在清代,如果一个诗人的作品被称作有盛唐之风,或者有山谷气韵,那无疑是非常崇高的评价。我们很少能够看到清代诗人说自己比唐宋高明,在清人心目中,唐宋诗无疑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或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这两座高峰有所轩轾,或有所取舍,但很少有人敢说超越了自己所尊崇的某一座高峰(当然,这只是就普通情形而言的,并不排除一些特例)。
    清代词人则不然。虽然就规范而言,如果说在清代文学的发展中,清代诗人中有着唐宋诗之争的话,则清代词人则有着南北宋之争,仍然体现出非常浓郁的复古倾向。但是,清代的词人却无疑体现出更大的自信,往往求新求变,认为能够超越唐宋,展示全新的风貌。这一倾向,从清代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试看毛奇龄《中州吴孙庵词集序》:“今人不必不胜古人。而今之人有言胜古人者,则姗笑之。不惟姗笑之而已,且从而诮之让之。即幸而遇知之者,以为是果能近古人者也,而人之视之,仍不啻如今之人。人无不以闾巷之人视予者,则知予本不能逮古人也,而予之视今之人,亦未敢有逾于古人者,是岂予之识无以越于今人之卑卑者乎?抑亦天下果无人而无有当于古人之贤名也?”这位浙中才人所提出的观点,体现了难得的厚今薄古,有胆有识,很像同时批评家叶燮《原诗》所展示的气度。这可以说是一个信号,把清初词学复兴过程中,许许多多孜孜努力而未能宣之于口的想法,大胆地提出来了。
    发展到清末,经过近三百年的实践,人们的认识更为系统,更为全面。试举有关文献如次。
    ……
    目录
    总序
    **辑 反思与总说
    二十世纪清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清词在词史上的新创与发展
    第二辑 传承与批判
    清代词评中的明词观
    明人词谱及其在清初的反思
    马洪的历史命运与朱彝尊的尊体策略
    杨慎词学与《草堂诗余》
    第三辑 复兴与深化
    云间词派的复古与清初的词学复兴
    清初词坛的“词史”意识
    王士稹扬州词事与清初词坛风会
    孙默的词学活动与《国朝名家诗余》
    《今词初集》与清初词坛建构
    第四辑 转关与进境
    浙西别调与白石新声
    张惠言的词学观与儒家阐释传统
    张惠言的赋学与词学
    周济的推尊词体与开示门径
    诗界革命:词体的“缺席”与“在场”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