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吴云函札释证(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六辑)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吴云函札释证(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六辑)

  • 作者:白云娇 辑释
  •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550629561
  •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01日
  • 页数:456
  • 定价:¥7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吴云(1811-1883),曾任镇江、苏州知府,嗜好金石,富于收藏。本书收录其书札500余通,内容涉及政治、金石、书画等,从中可以窥见晚晴时期政治时局、书画界风 尚、士人交游品格与情趣等多方面内容。整理者为书札做了简要的注释和笺证,以便于今人阅读和研究。
    文章节选
    卷一
    致叶志诜
    叶志诜(1779—1863),字仲寅,号东卿,晚自号遂翁。湖北汉阳人。嘉庆九年(1804)进册翰林院,官国子监典簿,升兵部武选司郎中,后辞官归。长于金石文字之学,家藏书籍、金石甚富。著有《识字录》《上第录》《金山鼎考》《稽古录》等。一
    庚申秋间,奉到手谕,当肃复简,烽烟洞,未知曾否达到,深切驰系。辰下敬惟福躬安泰,精神强固为颂。云罢职后仍寓申江,杜门养疾,颇得从事翰墨。合家自老母以下,均托庇平安,惟囊无储蓄,食指繁多,薪米仆赁之资不免如韩昌黎之“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客冬承镇江道府邀修《焦山志》书,于今春二月到山,藉馆修所入为赡家之计。从此得为太平幸民,躬耕奉母,于愿已足,不复再存骛外之心矣。去年将旧藏古铜印千纽印成数部,兹乘许信臣姻丈就养蜀中之便,托为带呈诲定。此书深以无从质正为憾,吾师阅其序文,能赐跋数行,书以弁端,荣感无既。前谕命访宋刊《石林奏议》,闻旧在苏州汪阆元家,乱后莫知踪迹。此书关系师门祖典,从前润臣世兄亦曾托及,容随时留心访觅,以副诿。再,云所辑《��金款识》一书,拟为《积古斋》之续,现已成稿,计分十卷。吾师旧藏各器拓本,务求检寄。此外,如有刘燕庭即刘喜海(1793—1852),字燕庭,一作燕亭,山东诸城人。嘉道间文献大家,嗜藏书及金石。著有《长安获古编》《金石苑》等。、吴荷屋即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石云山人,广东南海人。性好书籍,于法书、名画、乐石、吉金视同性命。著有《石云山人诗文集》《筠清馆金文》《筠清馆钟鼎款识》等。各家藏器拓本亦望寄下,如有考释,一并见示。云处搜辑未广,见闻又隘,遗漏必多也。云常在焦山,即或暂返申江,山中亦有人招呼,此后惠函可无遗误。《遂启祺鼎》,云拟即载入《焦山志》内,考释题咏并载。惟此器当年吾师携置金山,未几贼至,该山寺僧埋藏土内,迨至镇江收复,云守此郡,访求得之,而此鼎之获保全,实金山寺僧之功不可没也。现在金山多兵勇驻宿,此鼎无可庋藏,故移置焦山,如师意以入《焦山志》书为然,祈付一示,即可照办也。按,据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焦山志》吴云自序:“癸亥甲子间,故友赵吟蕉炳麟、亲家许缘仲道身先后为常镇观察……余闲居沪上,所好相似,寓书招游以修志事见属。余以内河兵阻,迟迟不赴,比至山,吟蕉卸任,缘仲接篆。”与札中所言“客冬承镇江道府邀修《焦山志》书,于今春二月到山”相符,而叶氏卒于同治二年(1863),则此札当作于是年。又,吴云同治元年罢官,同治二年暂寓上海,至三年苏州克复始归家,时间上与札中所言“罢职后仍寓申江”亦相合。致沈兆霖
    沈兆霖(1801—1862),字尺生,号雨亭,后改朗亭,又号萸井生。浙江钱塘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署陕甘总督。谥文忠,有《沈文忠公集》。十月杪,接奉九月十八日钧答,蒙指示南北用兵大势及封疆情形,冰鉴高悬,无微不烛。大臣忧国之意,溢乎言词,庄诵回环,钦感交至。比于邸报中欣闻朝端清肃,政化一新,明公晋陟枢垣,翼襄密勿,佐中兴之盛治,措六寓以乂安。抃舞之声,殷于薄海,辱在荫末,尤切轩鼚。南方军务于前禀略陈大概,总缘兵成痼疾,将少良材,以致饷竭锱铢,效鲜尺寸,此中委曲,匪笔能殚。至于假抚恤之名,寓招徕之意,原以羁縻反侧,解散逆援,藉线索常通,悉贼中虚实,果能乘其倾巢远出,锐师疾攻,内中响应者殊不乏人。乃因备多力分,兢兢防御,屡失机会,坐困一隅,言之徒增浩叹。上海自去年以来,海舶商贾贸易日形衰减,而室庐栉比,街市殷阗,则数倍于往日。盖缘江浙被兵后,苏、松、杭、湖数十郡县之人民避难觅食者,群萃于是。遂至肩摩毂击,析玉炊珠,气象极似丰盈,局势愈形杌棿。天心仁爱,或留此以为克复江南之基,乃日久迁延,迄无进步,内忧外患,均在意中。浙垣自绍、宁失陷,遍地贼氛,杭城十门外贼营联贯,闻有数十万之众,官兵只有凤山门江头三营屹然不动,张璧田军门迭次奋击,期与城中相应,乃逆垒重重,竟难攻破。璧翁血战阵亡,所部尚未解散,现归况镇统带,雪轩中丞与瑞将军督率文武竭力拒守,月前只餐一粥一饭。自十月廿八日后,内外信息水泄不通,沪上节次解济银米火药,因鳖子亹不能进去,分泊黄道关等处。昨又由赵守炳麟带同夷目及沪勇坐炮船前往,期以必达,不知能如愿否。杭城势已万急,如有蹉跌,则湖郡亦孤立不能独存,贼将并力松沪,东南全局去矣,从此饷源绝望,恢复更难,大府镇日焦愁,殊无善策。昨苏常绅士偕同委员前赴曾营乞师,曾帅允于年内先发劲旅数千来沪,保守饷源,正二月间,再行大举合攻,但盼胜兵早到,庶可藉以搘持耳。刘卯生农部系京职人员,外省难以差委,已为代筹一馆,聊资敷衍。洪苏仲令亲来晤,知许英甫处馆地明岁须得另就,亦已为之设法,正月间可以到馆,并以附陈。按,据《清代职官年表》,王有龄于咸丰十年(1860)三月任浙江巡抚,次年十二月败死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第二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1703—1704页。。璧翁即张玉良,《清史稿》载其咸丰十一年(1861),“战杭州城下,辄身临前敌,力斗,中飞炮,殁于军”国史馆校注:《清史稿校注》列传一百八十九,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99年,第12册,第10033页。。又据《曾国藩日记》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载:“有翰林院庶吉士范鸿谟,杭州人,自上海来此,为浙请兵,述及杭城被围四十余日,与各路水息不通。十一月初七日,王雪轩中丞有信出城,言杭城六十万人无米可食,已饿毙三万人,请薛中丞代为陈奏,一日有米,一日坚守,米尽则亡云云,实为耳不忍闻。”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4—205页。与札中“雪轩中丞与瑞将军督率文武竭力拒守,月前只餐一粥一饭,自十月廿八日后,内外信息水泄不通”之说合,故此札当作于咸丰十一年十一、二月间。致王有龄
    王有龄(1810—1861),字英九,号雪轩,福建侯官(今福州闽侯)人。道光十四年(1834)报捐盐大使,十九年由吏部签发浙江,历任杭州知府、浙江巡抚等。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太平军攻破杭城,有龄以身殉节,清廷赐谥“壮愍”。九月间奉到钧答,猥蒙垂示军情,窃见我师忠勤忧国,砥柱危疆,强寇屡乘,辄以少却众,伏戎欲起,每消患未萌,惟抚循溥挟纩之恩,斯士卒作同仇之气,德威所播,遐迩同钦,辱在门墙,尤殷鼓舞。云自六月杪始患唇疔,继患腹泻,精神极为狼狈。适值奉到廷议,遂请假就医,并请交卸郡篆。其时逆贼肆扰,沪上戒严,遂力疾侍奉老母渡江至通州所属之新河镇避乱,一家数十口,跧伏于菰庐之中,地属海滨,不堪卑湿。八九月间,自老母以下无人不病。云则前恙甫愈,复患痁疾,直至前月初,始渐霍然,以致禀函久缺,心实歉悚。沪上大府函札频催,且于克复云间案内录及微劳,登诸荐牍,现又专弁敦促,因将居行稍稍摒挡,力疾到沪。近日青浦、嘉定等处又添剧贼拒守,此非惧我军之进攻,实防彼族之助剿。至可惜者,闰三月间,该酋鉴去年之败,心震沁邸声威,情愿助顺息兵,早定和局,群言皆以为非,而我师独韪此议。时已开府两浙,不能力主其事,当时失此机会,固已铸成大错。迨至根帅到沪,四月杪,藉弭北衅一疏,反复敷陈利害灼见,枘凿不行,遂致决裂不可收拾。此时南局已等于土崩,北事又类乎瓯脱,虽和议勉循,而戎心已启,该酋本只为利,议者不察,酿成奇变。追念往事,正如唐生恸哭,无休时也。现在沪上为助顺之议,往复与商,百般开譬,尚无眉目,然江南兵勇见贼即溃,虽戚南塘复生,亦难骤回锢疾,实已万无可用矣。回纥助唐,契丹援宋,明知后忧叵测,而事至无可如何,古人为救急之方,不能不从权处置,以挽此残局。盖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也。云到沪后暂作逗留,因老母年高,拟仍回江北度岁,不知能如愿否。知关慈念,谨肃缕陈,所望我师于军政之余稍节荩劳,勉加珍摄,私衷企祷,神与笔驰。按,根帅即何桂清,于咸丰七年(1857)四月署理两江总督,至十年(1860)始有闰三月,则此札疑作于咸丰十年。致宋晋
    宋晋(1802—1874),字锡蕃,江苏溧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工部侍郎、内阁学士。编有《宣宗实录》。一
    满地烽烟,久疏执讯,正深驰想,乃荷手翰下颁。惶喜交至,浣薇庄诵,仰蒙眷念旧雨,略分言情,感激愧奋,不律难尽。伏审德位兼崇,身名俱泰,幸甚幸甚。云待罪沪江,积忧成疾,自春徂夏,日与药炉茶灶相为周旋,一室萧然,形影自吊。向辱明公知爱,谨将两年来所历之境与所办之事略陈梗概,惟执事察之。江南自庚申春,大营溃散,殿帅阵亡。苏常本无防御,斯时如天倾地塌,虽有智者,亦无以善其后矣,不得已有乞援回纥之议,希冀支此危局,以待援师。议者谓为非计,中格不行,迨至毗陵,又陷事势至无可如。何君青中丞特委云驰赴沪江,商借西兵,讵申胥甫履秦庭,吴下遽闻楚炬,神魂飞越,身无可厝。觐唐中丞以松沪正在危急,留商防堵事宜,逆势鸱张,松郡旋又失陷。中丞特颁令箭,札委统带水陆兵勇数止及千,益以西兵百人,会同美国人华尔前往攻剿。奉命于危难之间,仰托福庇,两旬即报克复。时因栖宿篷窗,积受暑湿,劳伤过甚,一时内外症交作,万分狼狈。适老母避乱海门,遂北渡就医,原拟息影菰庐,奉母偕隐。乃中丞函札频催,继以专弁敦促,不能自匿,于冬杪重赴沪江。正以苏常陷后,商贾不通,丝茶各捐十减七八,兵糈异常竭蹶,当即委云办理筹捐,总局谆谆以裕饷为嘱,不得已督同委员扩充各项货捐,于去年三月间开局,殚五月之心力,始得办有成效,综计终岁所入,为数已逾百万。浅水长流,源源不竭,现在沪上军饷,颇赖此以为挹注。云以经手银钱近腻多嫌,故开办之初,即禀请设立货捐分局,专司捐项出纳,丝毫不一涉手,兢兢自矢,聊以副大府知遇,毁誉由人,心迹誓诸天日而已。叔裳本系世交,亲戚知其光景清窘,去年开办货捐,即委在砖灰卡当差,藉薪水为过度。至冬间,又请方伯札委在会防处听候差委。本年春杪,李中丞到沪,委叔裳充当抚院巡捕,砖卡一差即令伊弟候补,从九名承管者接办。叔裳人颇敏干,能作小楷,亦能作函,将来加以阅历,可期远到。勃谿一节,早已夫妇如初矣。今年三月间,小女出阁,叔裳夫人曾到舍间,人**整。萧宅本贸易中人,止此一女,娇养成惯,叔裳又少年情性,致有雀角。经此一闹之后,彼此知错,近来颇为和睦。云属亲串,故知其详。执事关念世好,真同骨肉,令人兴感。眉生去年之赴江北,云实赞成其事,讵经理甫有就绪,而忌者已如麻而起,卒至因公罢官,怨家又从而下石。宋荔裳诗云:“君看太行险,未足敌人情”。为之浩叹。云处境与眉生略同,惟不涉手银钱,较无后患耳。昨得眉生书,知事已得白,将来须赴曾相处完结。曾相廓然大公,爱才如命,眉生到彼,当必易了。赔款一层,亦只有待事结之后,熟商办理。若真欲筹此巨款,无论现已罢官,即在从前,眉生亦无此大力量也。西人自法酋卜提督阵亡,与发逆已有不解之怨,现闻向彼国征兵,暑退秋凉,欲图大举。昔郭、李成中兴之业,回纥助之,天若悔祸,事固有莫之为而为,非人力所能主之也。缦云全家到沪,曾相邀办文案,因天热,定于八月间挈眷赴皖。岷帆即周学源,字星海,号岷帆。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周学浚(缦云)弟。作古,莲伯即周学濂,字元绪,号莲伯。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周学浚兄。陷在郡城,已经殉难,其心绪亦可知矣。风便尚求惠示数行,是所感祷。按,札中言“本年春杪,李中丞到沪”,据《清代职官年表》,李鸿章于同治壬戌三月任江苏巡抚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第二册),第1705页。,可知信札作于同治元年(1862)三月至八月间。另,札中所言“何君青中丞”应为“徐君青中丞”之误。徐有壬(1800—1860),字钧卿,时任江苏巡抚。二
    本年二月十一日奉客岁小春廿五日手书,并左孟辛世兄、孙敬亭明府两函,谨悉壹是。伏谂勋德兼崇,台候万福。属交两函,当即分别确致。云罢职后,日读誓墓之文,常书乞米之帖。吾安吾拙,无所萦心,惟家无储蓄,食指繁多,薪米仆赁之资,不能不学昌黎公之日求于人,以度时月。比到焦山,承常镇道府款留,属修《焦山志》书,藉馆修所余,聊佐家用。且可以揽江山之胜,白云怡悦,颇足慰情。在沪时,屡辱当道念其为识途老马,思欲弃瑕见录。云自揣菲薄,既脱樊笼,得为太平幸民,终身奉母,此愿已足,誓心已久,不复再作春梦婆矣。眉生负经世之才,侘傺更甚于云,言之可叹。云日内暂返申江,江南北军情民事,想时有报闻,故不琐赘。风便还求时惠数行,以纾饥渴。按,札中提及“比到焦山,承常镇道府款留,属修《焦山志》书”,则此札当作于同治二年(1863)春。

    ... ...
    目录
    目录 前言1 凡例1 潘祖荫序1 卷一 致叶志诜(一通) 致沈兆霖(一通) 致王有龄(一通) 致宋晋(四通) 致乔松年(四通) 致王凯泰(一通) 致杨荣绪(二通) 致许梿(一通) 卷二 致钱泰吉(三通) 致许乃普(一通) 致冯桂芬(十三通) 致吴煦(一通) 致丁日昌(二通) 致金国琛(一通) 致李联琇(二通) 致许乃钊(三通) 致黄芳(一通) 致何绍基(七通) 卷三 致鲍康(八通) 致李佐贤(三通) 致冯焌光(一通) 致潘曾莹(二通) 致许彭寿(一通) 致金安清(十一通) 致丁彦臣(一通) 致吴大廷(二通) 致吴熙载(二通) 致戴丙荣(一通) 致莫友芝(一通) 致沈树镛(一通) 致朱履恒(三通) 卷四 致蔡振武(一通) 致金以诚(一通) 致曹恺堂、李友琴诸君(一通) 致沈秉恒(一通) 致魏锡曾(一通) 致吴廷康(二通) 致杜文澜(五通) 致勒方锜(二十三通) 卷五 致殷兆镛(二通) 致翁同龢(一通) 致雷以(八通) 致潘曾玮、郭嵩焘(四通) 致应宝时(十二通) 致宗源瀚(六通) 卷六 致周学濬(九通) 与丝业同乡(一通) 致陆心源(七通) 致钟佩贤(六通) 致张富年(二通) 致徐震燿(一通) 致冯芳缉、冯芳植(二通) 致薛时雨(一通) 卷七 致薛焕(一通) 致李宗羲(一通) 致左宗棠(一通) 致钱应溥(二通) 致俞樾(十四通) 致顾文彬(四通) 致潘曾绶(二通) 致许庚身(五通) 致彭慰高(一通) 致潘遵祁(三通) 致徐郙(三通) 致张之万(七通) 致张之京(一通) 致张嘉荫(三通) 卷八 致潘祖荫(四十三通) 卷九 致陈介祺(四十六通) 卷十 致吴大澂(二十二通) 致李鸿裔(五通) 致沈秉成(八通) 卷十一 致李朝斌(一通) 致方德骥(三通) 致彭翰孙(一通) 致赵佑宸(一通) 致杨岘(一通) 致吴唐林(一通) 致赵烈文(六通) 致汪鸣銮(三通) 致吴念椿(一通) 致吴俊(一通) 致彭祖贤(二通) 致潘祖同(一通) 致王懿荣(一通) 致江人镜(一通) 致陈晫(一通) 致沈敦兰(一通) 致曾纪泽(一通) 致彭玉麟(一通) 致潘霨(三通) 致周作镕(一通) 致许应(二通) 致高长绅(一通) 致徐琪(一通) 致魏彦(一通) 致徐有珂(一通) 卷十二庚辛拾遗 致薛焕(四通) 致王雨山(一通) 致巴秀田(二通) 致乔松年(一通) 致吴煦(八通) 致张玉良(二通) 致曾秉忠(五通) 致李恒嵩(十通) 致某协戎(三通) 致姜德(六通) 致杨坊(一通) 致周腾虎(二通) 致徐少蘧(一通) 致杨徽猷(一通) 致蒋懋勋(一通) 致雷凤翥(一通) 致陈绍本(四通) 致张兴诗(一通) 致李文炳(一通) 朱培仁跋 附录一江苏候补道吴君墓志铭 附录二吴云信札辑录 人名索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