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1 有限单元法发展历史简介
有限单元法*初于1956年由Turner和Clough等人在分析飞机结构力学性能时提出,由于这种方法是由矩阵位移法推广应用于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故当时称为直接刚度法。随后,Clough将这种方法正式命名为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1963年,Melosh认识到,有限单元法的数学基础是变分原理,是一种基于变分原理的分片的Ritz法,这就奠定了有限元的数学理论基础。后来人们发现,早在1943年,Courant就曾采用变分原理和分片插值的方法求解了圣维南扭转问题,只是由于当时计算机尚未出现,Courant的论文未能得到重视。我国学者曾在这一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胡海昌列于1954年提出了后来称为Hu—Washiru变分原理的三类变量弹性力学广义变分原理,该变分原理是多变量有限元的理论基础。冯康于1965年提出了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实质上就是有限元方法。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学术交流环境,这两篇论文均只在国内发表,当时未能引起国际同行注意。
早期的有限单元法建立在虚功原理和*小势能原理基础上,随着认识的加深,各国学者们建立了基于不同变分原理的有限元法。如基于*小余能原理或Hellinger—Reissner变分原理的杂交元方法,基于Hell—inger—Reissner变分原理的混合元方法,基于修正的*小势能原理的非协调元法等。由于多变量有限元法的参数匹配以及稳定性和收敛性理论的复杂性,在工程应用中,目前仍以位移为基本变量的位移型方法为主。到20世纪70年代初,有限元基本理论和方法已发展成熟,随后的研究致力于高精度单元、板壳单元、非线性问题的迭代求解方法、适用于新型材料的有限元法、多尺度有限元法和多场耦合等问题的研究。有些问题的难点其实不在于有限元方法,例如新型复合材料和多场耦合问题等,其难点在于材料物理模型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