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文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文集)

  • 作者:罗宗强 著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ISBN:9787101136302
  •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文集》是一本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专著,上起建安,下迄隋朝建立前夕,探讨三百八十余年间文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种种理论问题等,探讨其历史发展面貌的同时也对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文章节选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文集》:
    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手段是很厉害的。他们所杀的士人,多为名士,如何晏、桓范、夏侯玄、诸葛诞等人,特别是嵇康。杀何晏那一次,是“天下名士去其半”;杀嵇康而向秀失图。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士人的去就都关系至大。在魏晋的权力争夺中,同样如此。**的土人是依附于曹魏还是依附于司马氏,不仅关系到双方力量的消长,且亦影响到彼此政权的正义性。司马氏深知此点,对于依附于曹魏的士人,采用了残酷的杀戮手段;对于虽非依附曹魏,而亦采取一种与司马氏政权不合作态度的嵇康,亦加杀戮。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杀嵇康比杀何晏等人对于士林之震动更为巨大。司马氏是提倡名教的,嵇康却执着于“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处处以己之高洁,显司马氏提倡名教之虚伪与污浊。在玄风大畅的正始之后,要使名士们臣服,嵇康是非杀不可的。杀嵇康的目的,是借用这位有甚大声望的名士的性命,使桀骜的名士们臣服。所加的罪名虽微不足道,而所引起的反响则极大。杀嵇康而向秀失图,说明此举之后,司马氏留给士人们的活动天地已极为有限。名士们除了进入司马氏政权之外,几乎已无���种之选择。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一代士风的转变于是乎开始。
    从向秀的心态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士人心态的这种变化.在《思旧赋》里,深深地隐藏着他对司马氏臣服的内心的痛苦与悲哀。他曾经与嵇康一起过着自然任心的生活,而嵇康被杀之后,这一切都成了无可奈何的逝去的往事了,旧地重游的那种对于往事的深深眷恋与对于故人的悲凉思念之情,是那样地让人一读凄然。而贯穿在这些回忆与悲伤里的,是一重挥之不去的压迫着心灵的阴影。在这短短的一篇赋里,他两次提到嵇康被杀的情景:“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嵇康的死,是一个明白无误的讯息:若果以如此之执着取一种与当局不合作的态度,当亦以如此之结局了之。于是向秀人洛,向司马昭表示臣服;于是他做了晋室的官;于是他也从这一无可选择的选择中找到了一条出路,一条摆脱了死亡的恐惧与生之痛苦的全新的道路。从此,在西晋士人身上,我们便再也找不到执着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式的人物,再也找不到在依违避就中终生如临深履薄忍受内心痛苦的阮籍式的人物了。就整个一代士人而言,西晋士人的日子大多过得轻松愉快,他们与政权取一种合作的态度,并且合名教自然于一体。他们虽任自然,却不再承受反名教的罪名。
    晋国始建之初,立朝大抵是两部分士人:一部分是司马氏的心腹之臣,一部分是名土群体中的代表人物。《晋书,任恺传》提到了这一点,说任恺身边有一帮人,他们是庾纯、张华、温颐、向秀、和峤等,贾充身边也有一帮人,他们是杨珧、王恂、华廙等,于是朋党纷然。其实朋党的范围还要广些,司马氏的心腹中,重要的有何曾、王沈、裴秀、羊诱、荀颉、傅玄、荀勖、冯紞等人,其中尤以贾充、裴秀、王沈*为重要,时人曾为之谣曰:“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意谓亡魏者此三人,成晋者亦此三人也。何曾是司马炎登基的劝进者,王沈和贾充,都是弑**乡公,为司马炎扫清登基的*后一道障碍的功臣。这些人结成一体的*重要原因,便是他们在帮助司马氏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都发挥过作用,他们是有晋立国的功臣。按之史籍,他们每个人这方面的情形,都可以一一找到佐证。他们的势力,主要来源于司马氏的信任。而另一部分士人,他们大多是入仕晋室的名士群体中人,他们中似还包括有裴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声望为世所重,立身也较为清正。
    ……
    目录
    引言 **章 建安的文学思想 **节 士人心态的巨大变化 第二节 非功利、主缘情、重个性、求华美的文学思想的出现 第三节 追求慷慨悲凉的美 第二章 正始玄风与正始之音 **节 正始玄风与士人心态的变化 第二节 表现老、庄人生境界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哲理化 第四节 美文学技巧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正始玄风接触到的文学理论问题 第三章 西晋士风与西晋文学思想 **节 西晋士风的变化 第二节 文学思想变化的缓慢的开始 第三节 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创作倾向 第四节 对文体特征的探讨 第五节 陆机《文赋》的理论贡献 第六节 重真情——西晋诗歌思想的别一支 第四章 东晋的文学思想 **节 偏安心态与江南山水所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化 第二节 玄、佛合流与以玄理入诗 第三节 葛洪文学思想的意义 第四节 陶渊明的创作倾向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价值 第五章 元嘉与永明的文学思想演变 **节 文学环境的悄然变化 第二节 元嘉文学思想的新变 第三节 永明的文学思想 第六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上) ——刘勰文学思想的产生和《文心雕龙》 **节 刘勰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刘勰的生平和《文心雕龙》的成书 第七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中) ——刘勰的文学观 **节 刘勰的杂文学观念 第二节 刘勰文学思想的主要倾向 第三节 刘勰的批评观 第四节 刘勰的文学史观 第八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下) ——刘勰的理论成就 **节 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理论方法 第二节 物色论 第三节 神思论 第四节 风骨论 第五节 体论 第六节 势论 第七节 味论 第八节 术论 第九章 文学思想的多元发展 **节 “文”的观念的辨析 第二节 主质朴、重功利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 第四节 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思潮 第十章 北朝的文学思想 **节 北朝文学思想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重实用、尚真实、求朴野的文学思想倾向 第三节 南北朝文学思想融合的趋势 结束语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部分引用书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