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版序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当面对新时代文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新的学术阐释和理论回答,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拓展和发掘理论创新的道路。
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综合学理优势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基础,具有宏大的视野,为解析各种文艺观念、批评模式和文艺思潮,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利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是观察文学现象的有效工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性、人文理性、认知理性、辩证理性、实践理性的综合优势解析文学现象,可以拓展和发掘其广度和深度,具有全方位的覆盖面和深层次的本质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的人学观点、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完整地体现出文学的人文精神、历史精神、时代精神和美学精神,构成大文艺学,即宏观文艺学的巨大框架,为研究文艺开辟了博大的空间。
优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评化
不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只理解为一种书斋中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应当只是静态化的,而更应当是动态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在复杂多变的文论语境和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家和批评家要敢于站在**,卓然挺立,迎接各种文论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建构良性的学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的生命在于运动,在于实践。批评是运动着的美学。文艺理论的运动产生文艺批评,文艺理论和批评模式是相互转化的。两者的良性互动,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因此,批评的理论化和理论的批评化,都是必需的。马克思认为,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东西,再先进的思想也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变成现实生活和文艺世界中的物化形态,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加强理论的批评化,带着问题意识,通过批评,方能促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提倡对话精神
真理是相通的。除劣文化和丑文化外,只要是有益无害的,都“在场”,都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这样那样的合理性。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当一种思想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时候,暂时是不会消失的。我们应当强调先进思想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梳理、审视和吸纳人类一切**的文化和文论的思想资源,内化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理,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加丰富和深刻,增强和提升它的时代感和民族化。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有力量,更加坚实和强大。各种有价值的文论思想之间是相通的,同���又是有差异、有矛盾的。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加以解析,进行综合创新研究。像马克思对待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样,通过辩证综合,吸取精华,除去糟粕,创造出新的理论形态。例如:关于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文学是人学”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两个命题都是正确的。文艺可以向人学倾斜,也可以向社会倾斜,两者是不可以相互取代的。关于文艺的客体性和主体性的关系,理应主张两者的有机统一,反对两者的截然对立。关于文艺的人文精神和文艺的历史精神的关系,用历史精神颠覆人文精神,或以人文精神消解历史精神都是不妥当的。关于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非理性破除僵化的理性,功不可没,但也不能抵制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理性,理性也不能一概地、笼统地、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非理性。理性和非理性的一体化的有机存在,是人类思想结构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差异、有矛盾的文论思想往往存在三种形态:一是两者的统一形态;一是两者的倾斜形态;一是两者的**形态。有智慧的学者应当赞赏两者的统一形态,鼓励两者的倾斜形态,抵制两者的**形态。即便是**形态,也要关注和吸收那些被称为“深刻的片面的真理”。只有这样,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成具有系统结构和有序格局的富于时代感、民族性和创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陆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