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卷
诗坛态势剖析
新世纪诗歌面面观——答诗友二十问
沈奇
1.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文化影响日渐强大深远,很多诗人表现出与此不相容的精神姿态。这种姿态是正常的吗?物质的丰富是不是真的会挤压精神空间?
能自觉地表现出与商业文化不相容的精神姿态,才是真正纯粹的诗人、正常的诗人。
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对纯粹的诗歌精神肯定是一种挤压,但不一定就不能相容;姿态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现实是,在所有的文学艺术种类中,诗大概是*不易被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所同化、所彻底“吃掉”的一种品类;诗既不能被改编,又不好利用,能借用一点的反而可能正是纯粹的诗所想要抛弃的。
物的世界是一种“借住”,诗的世界才是永生。
所以应该说,“挤压”其实是好事,是能让诗更是诗也更可体现诗的价值与作用的好事。作为物质时代的精神植被,诗的存在只会随之挤压而更纯粹,随之丰富而更繁荣,对此我们该充满信心。
2.电脑和网络的兴起,是否提升了人们(包括诗人)利用个人时间的能力?文化语境的广泛娱乐化和时尚化是否已导致了个人习惯、态度、价值准则更趋一致,包括人们自以为不一致这一点?
关键要看提升了怎样的“能力”?是“量”的提升还是“质”的提升?就“质”而言,我们甚至还不如用毛笔写字的遥远的古人。在以“快”与 “新”为关键词的当下文化语境下,诗人应持一份“慢”的优雅心态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