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钱谷融论文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钱谷融论文学

  • 作者:钱谷融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59455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页数:398
  • 定价:¥34.8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钱谷融先生,讲‘文学是人学',他强调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谁要不是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他也就不可能读通文学”。这确实是钱谷融先生一贯的思想。
    文章节选
    怀古说
    流水不归,逝者已矣!往古杳如空尘,不可得而即也。然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岂以其嘉言懿行仿佛犹在而心向往之乎?至如史迁之自比左邱,贾生之私淑灵均,则于向慕之外,更寄其身世之感者矣。夫先哲之高风亮节,超尘拔俗,薄霄凌云,孰不心醉?敬而慕之,固其宜也。至于遭时不偶,与世多乖,志沉菀而莫达,独抑郁其谁语?内省外反,涕泪不止。惟古思今,感慨弥多。阐睠怀之郁志,发思古之幽情;遂乃托运遇于往哲,远浊世而自臧;忧愁幽思,固与古人泪出同源者也。昔钟仪幽而楚奏、庄乌显而越吟,尼父有归与之叹,仲宣有登楼之赋,吴子之泣西河,庾君之哀江南,俱怀去古之悲,并伤流离之痛。余低徊身世,不觉涕泪之无从矣!自离乡井,忽已二载,天伦之乐既远,故里之景亦邈,蜀江水碧,蜀山草青,每登高而徘徊,恒临流以踌躇。霭霭白云,悠悠我心,虽倾嘉陵之水,讵足以濯吾悲乎?颜延年日:“欲蠲忧患,莫若怀古。”识非不鉴,而有未达。夫往事杳渺,靡有影踪,文周孔孟之懿德,秦皇汉武之事功,项羽之气概,相如之风流,而今安在哉?吴宫花草,倏埋幽径,晋代衣冠,瞬成古丘。无问穷达,时移世易则同逐流水去矣。追维昔日游宴之乐,欢会之快,顿成陈迹,永不再返。虽效屈子神游,亦徒添愁绪耳,岂可复得哉?光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事情则若排波逐浪,后波未至,前浪已灭,层层相逐,有去无归。逝者如斯,来者又安能久!我之扰扰攘攘,果奚为哉?古人多矣,盛事擅矣,而今焉如哉?**我吊古人,不旋踵而我又将为后人吊矣。
    ……
    目录
    代序:对人的信心。对诗意的追求——答友人关于我的文学观问(1989年3月)
    **辑
    怀古说(1938年12月)
    说水(述志)(1942年)
    缪慈礼赞(1945年)
    灵魂的怅望——人类对真善美的思慕(1945年)
    智慧的迷宫(1945年)
    道德的陷阱(1945年)
    真善美的统一(1945年)
    艺术化人生(1945年4月)
    论节奏(1945年5月)
    形式与内容(1945年11月15日)
    谈国文教学之弊(1948年10月14日)
    第二辑
    论“文学是人学”(1957年2月8日)
    关于《论“文学是人学”》——三点说明(1980年10月)
    “*残酷的爱和*不忍的恨”——谈蘩漪(1961年9月)
    试说话剧台词(1962年1月)
    “夏天里一个春梦”——谈周冲(1962年5月25日)
    不可无“我”(1962年5月)
    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1962年9月)
    人物创造探秘(1962年9月15日)
    第三辑
    艺术的魅力(1978年6月)
    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1979年3月6日)
    “真实”与“真诚”(1979年)
    关于文艺特征的断想(1979年8月)
    与青年谈读书与治学(198()年3月27日)
    读《高尔基与茨威格文艺书简》(198()年5月)
    论托尔斯泰创作的具体性(1980年10月20日)一
    谈文艺批评问题(1981年4月26日)
    要有“事外远致”(1981年)
    关于艺术性问题——兼评“有意味��形式”(1985年8月)
    文艺问题随想
    李劫《个性·自我·创造》序(1987年7月28日)
    且说说我自己(1988年1月2日)
    哭王瑶先生(1989年12月)
    第四辑
    我的自白
    尤今和她的作品(1992年9月7日)
    不必羞愧的缪斯女神——我看通俗文学(1993年7月28日)
    真诚、自由、散淡——散文漫谈(1994年8月29日)
    《艺术·人·真诚》后记(1994年9月1日)
    曹禺先生追思
    万燕《海上花开又花落》序(1996年2月25日)
    关于戴厚英(1996年11月24日)
    文学作品都应该是诗——贺《现代诗学》创刊
    《江南味道》序(1999年5月3日)
    谈王元化(1999年11月16日)
    关于生态美学的通信(2000年3月9日)
    (附:鲁枢元《“文学是人学”的再探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000年4月26日)
    给我影响*大的一本书
    施蛰存先生(2003年端午节)
    《普绪赫文丛》序(2006年2月16日)
    编后记——问学·溯源·传承·创新(2008年1月7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