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基础知识
**节 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
一、骨盆组成及类型
女性骨盆(pelvis)是躯干和下肢之间的骨性连接,既是支持躯干和保护盆腔脏器的重要器官,又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分娩。通常女性骨盆较男性骨盆宽而浅,有利于胎儿娩出。
(一)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骼骨盆由骶骨(sacrum)、尾骨(coccyx)及左右两块髋骨(coxa)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ilium)、坐骨(ischium)及耻骨(pubis)融合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融合而成,其前面呈凹形,上缘向前方突出,形成骶岬(promontory),骶岬为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据点;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
2.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髋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和骶尾关节(sacrococcygeal joint)。在骨盆的前方两耻骨之间由纤维软骨连接,称耻骨联合。骶髂关节位于骶骨和髂骨之间,在骨盆后方。骶尾关节为骶骨与尾骨的联合处,有一定活动度。
3.骨盆的韧带连接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中有两对重要的韧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sacrotuberous ligament),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sacrospinous ligament),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妊娠期受性激素影响,韧带较松弛,各关节的活动性略有增加,有利于分娩时胎儿通过骨产道。
(二)骨盆的分界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骨瓮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两部分。假骨盆又称大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上,为腹腔的一部分,其前为腹壁下部,两侧为髂骨翼,其后为第5腰椎。假骨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但假骨盆某些径线的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测量假骨盆的这些径线可作为了解真骨盆的参考。真骨盆又称小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下,是胎儿娩出的骨产道(bony birth canal)。真骨盆有上、下两口,即骨盆入口(pelvic inlet)与骨盆出口(pelvic outlet)。两口之间为骨盆腔(pelvic cavity)。骨盆腔的后壁是骶骨与尾骨,两侧为坐骨、坐骨棘、骶棘韧带,前壁为耻骨联合。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肛诊或阴道诊可触及,是分娩过程中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耻骨两降支的前部相连构成耻骨弓。骨盆腔呈前浅后深的形态,其中轴为骨盆轴,分娩时胎儿循此轴娩出。
(三)骨盆的类型
根据骨盆形状(按Callwell与Moloy分类)分为4种类型。
1.女型(gynecoid type)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髂骨翼宽而浅,人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我国妇女占52%~58.9%。
2.扁平型(platypelloid type) 骨盆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型,故骨盆浅。较常见,我国妇女占23.2%~29%。
3.类人猿型(anthropoid type) 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盆入口、中骨盆和骨盆出口的横径均较短,前后径稍长。坐骨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耻骨弓较窄,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往往有6节且较直,故较其他型骨盆深。我国妇女占14.2%~18%。
4.男型(android type) 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坐骨切迹窄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因男型骨盆呈漏斗形,往往造成难产。较少见,我国妇女仅占1%~3.7%。
上述4种基本类型只是理论上的归类,在临床上所见多是混合型骨盆。骨盆的形态、大小除种族差异外,其生长发育还受遗传、营养与性激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