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识《易经》
《易经》是我国*古老的一本书,描述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宇宙洪荒时,如何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规则,再来安排合理的人类生活。
人有理性,在思考、判断与选择时,总是设法趋吉避凶,求福免祸。他首先了解客观的形势,再考量主观的愿望,尤其要注意未来的发展,因为万事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易经》的“易”字,主要就是指“变化”而言。
翻开《易经》,可以看到六十四个卦象。所谓“卦”,即是“挂”,也就是指“挂在眼前的象”,对古人而言,不外乎自然的景观,就是由“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大现象所组成的。这八个基本现象取了八个卦名,依序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些称为“经挂”,各有三爻(三条横线)所组成。经卦两两相重,成为六十四卦,就是各有六爻的“重卦”了。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处境或形势,每一卦有六爻,代表不同的位置,所以人生的三百八十四种状况一一浮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启示。
学习《易经》,是十分值得的,因为它昭示文化的源头,指引人生的走向,并且启发个人的安顿。
现在市面上的《易经》,其实包含了《易经》与《易传》。“经”是*早的原典,“传”是古人对“经”的注解。由于《易经》的“经”材料太少,只有六十四个卦象,以及每一卦之后的卦辞与爻辞。如果只念这一部分,大概不到二十页。所以,自从儒家加进“传”的部分以后,二千多年的读书人就把经、传合并,合称《易经》了。
从汉代以来研究《易经》的学者不计其数,他们的心得与贡献是对《易经》的发挥,可以合称为“易学”,影响范围包括义理、象数、占卜、天文、历史、医学、养生、风水、战争、谋略等,几乎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了。
二 《易经》的由来
古代有“易历三圣”之说,意思是:伏羲氏画了八卦并且完成了六十四卦;周文王被关在羑里七年,写下了卦辞与爻辞;然后到了孔子,再作“十翼”,亦即《易传》部分。现在的共识则是:周文王的工作可能得到其子周公的帮忙,而“十翼”则是孔子及其后代弟子的合作成果。
那么,伏羲氏如何着手这个大工程呢?《系辞传》说:“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时,抬头就观看天体的现象,低头就考察大地的规则,检视鸟兽的花纹与地理的特性。就近取材于自己的经验,并且往远处取材于外物,然后着手制作八卦,用以会通神明的功能,比拟万物的实况。”
用符号来代表外物,然后借由符号的组合来比拟万物的变化。近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 Cassirer)说:“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这句话用在《易经》,可谓十分恰当。
譬如,一个人取了名字,那么他从小到大都用这个名字,但是他这个人却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名字就是他的符号,他再怎么变,名字都是一样。《易经》的道理比这个例子复杂百倍。它使用八个基本符号来代表八种自然现象,同时也可以代表家庭中的八个角色,人身上的八个器官,八种常见的动物,八种特殊性质等。组合起来的象征只能以“千变万化”来形容。
伏羲氏从古代的有巢氏、燧人氏一路发展下来,开始积极从事文化方面的建树。周文王被囚禁时,正是商纣王暴虐无道而天下苍生哀哀无告之时,真正的君子必定充满“忧患”意识,就是担心人类将会因而灭绝。于是才有针对卦与爻所作的卦辞与爻辞,希望借此提醒世人要“依天道以立人道”。但是,这些简短的文字实在有如“天书”,难以理解。所以到了孔子以及他的一代代弟子,才会合作写成十部分的《易传》,把其中的启示作了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