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教材,就是教师以此来讲,学生以此来听;史论,就是史料和论说:服装更无歧义……其实不是这样。
无论教还是学,注重的都应该是一种意境,一种蕴涵无限的大文化。
如服装,确切说服装文化教学与研究,它的范围和对象,绝不仅**于服装本身。
我在服装史论教学前线已近三十年,为什么持之以恒,且毫不倦怠,就因为我钻研起服装来常有一种莫名的愉悦感觉--宛如“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在这里,诗人刘克庄是在描述身游月宫的奇妙幻想。但研究服装的过程,不也正具有这样一种��漫的意境吗?每一点探索的结果都是****的,每一步向新领域的跨越都令人激情满怀,其过程是充满神秘感的,好像是在探险。当未知被一个个解惑,当硕果挂满了枝条,那种登临月宫的感觉是美妙的,它令人向往。
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农夫,我播种的服装研究在沃土上成长健旺,我培养的学生也是在服装文化的大地上辛勤耕耘,我们的团队已使服装文化绽放出绮丽的花朵。我的脑海中常有一幅图像闪现出来,那就是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种醉人的金色令人振奋又惬意,有一种美感,是收获的幸福。一想到这番景象,汗水还算得了什么?
中国有一句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总是“发悬梁,锥刺股”。实际上这只是在激励学子们,倡导的是一种精神。真正钻研起来,苦中自有乐。人们为什么要攀崖?为什么要横渡太平洋?这里有探索心的驱动,也有好奇心的唆使,说好了是科学无畏,说不好是寻求刺激。实际上,无须褒贬,值得肯定与赞扬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的精神。服装教学与科研正是这样,勤是需要,但不一定都是苦。上山艰难却完全可以看风景。渡海危险却可以放飞自己的理想。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世界是强者的.学术界尤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