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情报日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情报日本

  • 作者:胡平
  •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 ISBN:9787801868374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页数:405
  • 定价:¥3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1868374
    • 作者
    • 页数
      405
    • 出版时间
      2008年05月01日
    • 定价
      ¥3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论对情报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情报的开发、利用水平,日本名列前茅应该是确凿无疑了。本书作者在充分消化有关历史、文化、风俗、地理、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史实的前提下,从日本以情报立国这一国策入手,用汪洋恣肆的笔调,纵横捭阖的气局,**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直到现在的情报观念、渊源、机构、组织、学校,以及对情报人员的培养、训练、活动、罪行等情况,做了全面、系统、多角度、多层次的介绍与描述。全书资料丰富,观点新颖,**可读性.对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日本这个岛国民族、**大有裨益。
    文章节选
    开篇的话 忧患,—种思维方式
    1 当西邻大谈“崛起"之时
    2006年7月,正当一些精英人物借电视播出的一部政论片而大谈特谈“大国崛起”的时候,在东瀛——这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已超过所有西欧列强、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岛国,一部名为《日本沉没》的电影刚投入各院线,同时在316家影院上映。
    《日本沉没》原是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上册共售出204万本,下册售出了181万本,并在1973年搬上银幕,观众总人数达到650万人次。多年来日本影坛数度想重拍此片,都因资金需求庞大作罢。在
    日本经济已走出“停滞十年”、连续保持有五年的增长之后,东宝电影公司和TBS电视台终于携手合作,双方仅在特技上投入便超过2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4亿元。日本政府也大力支持“日本沉没”的重拍,出动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东京消防厅等机关、部队配合,并邀请岛内**的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担任顾问,让这部灾难巨片里大量涉及的气象、地壳变化等问题更为逼真。
    剧情围绕着日本列岛展开。小笠原群岛北部一个70米高的小岛,一夜之问沉人海底。负责调查工作的深海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潜人海底,在7000米深的日本海沟发现了大面积的异常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列岛各地火山活动频繁,地震不断,新干线的新工程被迫停工,数座高速公路大桥顷刻间坍塌……
    日本政府秘密召开了专家听证会,一个令人瞠目结舌又胆战心惊的看法是,日本即将沉没于太平洋茫茫的风涛里。首相将信将疑,夜半无眠,下令相关部门就此展开绝密调查,并立即制定应付紧急状态的“D-1”计划。随着调查的深入,以及东京、京都两座城市相继发生里氏强度6级以上的大地震,日本面临沉没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酷现实,因为海底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列岛不仅天塌地陷,还会发生岩浆狂飙、地气喷涌、火海奔突……
    原著中,经过地质学家深海调查,判断13本将在300天内陆沉。新版的电影将陆沉时间缩短为90天,更加危急震撼。其劫难之惨烈,将不亚于1945年8月美国人扔在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
    日本政府制定出旨在拯救大和民族的“D-2”计划,并不得不向全世界公布。小野寺俊夫和一个叫美的少女,在一次地震中余生,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注视着这*后时刻的到来。与此同时,面对几千万将要散落世界各地的日本难民,国际社会展开紧急救援。一些**的海军,迎着拍天的巨浪向日本海驶去。战后与日本关系一直磕磕碰碰的中国、韩国,也抛开宿怨,大力接纳日本难民……
    在1970年代的版本中,似乎有着更强烈的悲情意识和人类命运的整体感。其中,*震撼人心的镜头,是日本首相率领内阁诸大臣跪在皇宫广场上,通过电视转播,乞求人类不要抛弃日本人,避免如往日的犹太人一样“在万国中被抛来抛去”,呼唤世界各国成为大和民族的诺亚方舟。首相说:苦难中的死亡,是为了爱中的复活……
    《日本沉没》在各院线上映三天后,即有90亿元票房��入,此后些日子仍名列全列岛票房**。一时间,“沉没”成了日本社会使用*高、并*具心理冲击力的字眼,以至于已经升格为“省”的前防卫厅也打破与社会生活保持必要距离的惯例,要求自卫队每个官兵都要观看……这部影片的轰动,还有在此前后小说《平成三十年》、《日本封印》等渲染日本危机的作品出版后同样畅销,可能与近年来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有关——美国发生9·11事件,随后全球反恐大战此起彼伏,东南亚大海啸伤亡惨重;再有日本认为“周边有事”地区范围扩大,尤其是朝鲜导弹试射与朝核问题久拖不决等因素,大约都对日本政府及国民心态产生了某种微妙且复杂的影响。
    2 求知欲。索取欲
    在无数次的地震海啸、还有两次原子弹爆炸下,日本过去不见沉没;列岛将来若有沉没,大概也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一样,那是猴年马月的事。“日本沉没”,只是“日本忧患”的象征,即日本若无近忧必有远虑的借喻。日本地表崎岖,山脉纵横,山地和丘陵约占到全国面积的75%,平原和台地分别占13%和12%。因为土地的珍贵,大阪、东京等地的机场,沿海的许多港口和高速公路,如**的神户港,还有一些工业区,都是填海造出来的。
    日本地处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堪称全球**的火山**。全日本有火山180余座,80%为活火山。日本自然成了一个多地震的**,全球一年会发生54000多次大小不等的地震,其中日本大概占了十分之一,约有4500-4600次地震,如果除以365天,答案就是日本天天有地震。近代史上的关东大地震,有十几万人丧生,1995年的(大)阪神(户)大地震死亡5000多人。
    除了地震,日本还是太平洋沿岸易受到灾难性海啸袭击的**,自十五世纪以来,有史记载的大海啸达到了二十几次。1498年9月20日,东海道因海底8.6级地震引起海啸,海啸*大波高15-20米,在伊势湾冲毁千栋以上建筑,溺死五千余人。在伊豆,海浪侵人内陆达两公里多,伊势志摩受灾惨重,据静冈县《太明志》记载,死亡2.6万人;三重县溺死万人。1896年,即明治二十九年发生的三陆大海啸,里氏震级虽只有7.6级,也没有发生直接的地震灾害,死于海啸者却超过2.7万人。
    在这个自然灾害频繁的**,无需政府的渲染、媒体的灌输,忧患这一主题,几乎本能地融进了日本国民的文化血脉。如果说,灾难已经成了世代日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在这灾难面前表现出一股塌陷不惊、雍容大度的力量;那么,忧患,则成为世代日本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面对现实境遇、思虑命运前途时,一种仿佛被世界给抛弃在海天一角的深深孤独,总在大和民族的深层心理上布下了一道“岛国焦灼”。
    日本目前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它又是个资源穷国。列岛上虽有颇为丰富的森林、水利资源,但石油、矿产等发展工业所必需的天然资源均极度匮乏。煤炭储量估计为70亿吨,但煤质差,多褐煤,缺乏炼焦煤,只能供动力和化工用。石油储量更少,只有900万吨。工业用的主要原料和燃料,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据坊间传言,近些年来,中国煤炭出口的传统市场一直以日本为主,但每年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煤炭的日本,并不是把煤炭作为当下主要能源,而是将从中国运回去的煤炭在日本的下关下船,然后统统用水泥封起来,封成一个个石方,沉在内海海底进行储备,以防战时之需。
    日本人一直说除了空气与海浪,自己**什么资源都没有。在一个年人均GDP已达四万美元的国度,却有许多日本人在一滴水、一度电上精打细算。2007年夏天酷热,在东京等不少城市,倡议空调不要低于28度,结果从****、社会团体,到学校、住家,走到哪里都是28度,有的地方干脆将空调机上降温的按键用胶带封住,不让人碰……
    巨大的忧患,还来自自身。虽然列岛已是全球动漫产业和青春偶像输出*多的**,却宛若老翁玩起蹦迪、老妪穿上短裙,这已是一个银发飘飘的国度了。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不久前公布的“日本将来人口推测”报告显示,到2055年,日本人口将减少至8993万人,其中老龄人口将达到40%,约是目前的两倍。看到这样的数字,谁不会有走进蝉尽荷残的晚秋之感?忧患,有的时候云水怒卷,有的时候静水深流。在这或可喧嚣为战争怪兽、或可宁静为富士坚韧的两极之间,正架构着日本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
    当日本的忧患意识表现过度的阴郁,又被原始森林里弱肉强食的生存原则所毒化,便随着一道道出鞘的剑光,成为日本屡屡走上战争道路的间接诱因。当日本在一片战后的焦土废墟上迅速崛起、早已为举世瞩目之后,岛上少见波涌浪逐的宣传阵仗、锦拂霞飞的自我颂扬,多的反是愈加冷静的、谨慎的自省。即使在新年社论等应该“鼓舞民心”的文告中,也是“警告”连连,不断敲打着身经百战的日本经济。那些世界**的日本大企业“老总”们,对自身也大都保持着近乎苛责的态度,当国际业界都看好日本经济终于走出十年不景气、冀望其在亚洲一展身手时,前丰田董事长奥田硕先生当即泼了一盆冷水过来:
    “日本要当亚洲盟主?没品格也没力量啊!”
    “照现在这样,日本一定会沉没!”
    如同亿万人口的脖子抻得似鸭脖子一样,齐刷刷地盯着电视上一台文艺晚会,在列岛上是难以想象的;在这台从灯光、布景到服装,无不光华烨烨犹如仙境的晚会上,有当红明星年年金嗓倍亮:“天天都是好日子”,或者放歌旋舞“盛世太平”,这在日本更是不可想象的。
    与世代日本人忧患相生伴行的“岛国焦灼”,则好说又不好说。不好说的是,从美国人鲁思·本尼迪特的《菊与刀》,到中国人周作人的《日本管窥》,从加拿大人诺曼的《日本的士兵与农民》,到韩国人李御宁的《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近一个世纪里,各种肤色的日本文化研究者也未必穷尽了它的内涵。越是矛盾,越是丰富。越是复杂,越是深邃。
    好说的是,这份内涵可能又异常简约。简约到只需两句话——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
    别人有的我们必须得有——以及由这逻辑排列决定的一个民族高亢的求知欲和贲张的索取欲。
    3 日本四年,英国八百年
    日本人引进文明,模仿学习,至少得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左右开始)算起,弥生时代以前的绳文时代,岛上的人们是靠狩猎捕捞采集为食,分散并移动地居住生存,处于完全的原始状态。到了弥生时代,据说是持有成熟文明的大陆人经朝鲜,越对马海峡,以及中国南部经海路等多种途径漂渡到列岛,使得岛上的人们逐渐种植和食用稻米,穿着经过纺织的衣物,多数人集团性地在有顶的建筑物中定居下来,开始了农业文明的生产和生活。
    日本对中国恭谨地执弟子之礼,是在自己的奈良时代和平安朝前期,时为中国的唐朝。
    上至典章制度,下到民间的习俗风气,日本无不受唐朝的影响。744年,唐朝改变纪年的称号,从此改“年”为“载”。11年后,日本也跟着改变,从天平胜宝七年(755年)起也改“年”为“岁”。729年起,唐玄宗把自己生辰列为**庆祝的节日,称千秋节。775年,日本也设置天长节,作为庆祝天皇诞辰的节日。唐朝于713年把中书省改称为紫微省,日本于749年也设紫微中台,以代替原来的皇后宫职。唐玄宗特别重视《孝经》,744年特令家家户户都必须要有一本,日本于757年也下令户藏《孝经》……
    日本更努力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学制,在**设立大学,专司教授汉字发音、书写汉字和阅读汉文。在书法、音乐、绘画上,日本人亦年深月久地受中国人的濡染。钟爱自然的日本人,不喜欢呆板、沉闷的“古书”(即篆书、隶书),一上来就喜欢上了洒脱如行云流水的“今书”(即楷书、行书、草书),并用于自己的“片假名”书法。在日本的传统音乐会上,不难听出古典中国的天籁与禅意;而在日本画家的许多作品里,哪里又能够分得出何为唐宋意境,何为东瀛笔墨?
    在唐朝的首都长安,当时有许多来自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其中有一位叫阿倍仲唐,因其聪慧好学,颇有诗名,深得唐玄宗喜爱,并赐其中国名“晁衡”。他与李白、王维等诗人经常在一起聚会,那时还没有桑拿、泡脚屋,但在长安城边,有好几家胡人开的“夜总会”,可以和有着象牙般光洁皮肤、裙袂间发散浓烈中亚风情的舞娘一起喝酒,想必生性风流傥荡的李白带他们去过。
    若干年后,当李白误听说阿倍乘船遇海难,并葬身鱼腹,当即作悼诗一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那时候被称为唐风时代,即当时的日本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全面地受到了唐文化辐射的时代,以至于一千年后,辜鸿铭曾感慨道:“应该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辜鸿铭文集·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虽恭谨地执弟子之礼,日本也从没有实行彻底的“拿来主义”。从圣德太子(公元593年摄政)起,便注意“好,则取而用之”。在从中国引进种植稻谷等技术时,没有引进饲养并食用家畜的习惯。在建设城市上,没有去造中国的城市都有的城墙。模仿中国的朝廷,拥戴天皇,却没有像大陆一样频繁发生皇冠落地、易姓变革的血腥,两千多年一直维系一脉血统。西邻自隋唐以来便有的宦官制度,“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更拒之于门外。宦官制度在西方各国亦为天方夜谭,大抵凭借的是宗教的力量,大正十二年(1923年),一个叫桑原骘藏的日本学者,在大阪的报纸上发了一篇《中国的宦官》的长文,内称:“我国丝毫不指望宗教的力量,竟然不沾染此一蛮风,岂不更足以自负”……
    在明治维新中,既还权于天皇,却又实行起决非花瓶式的议会主权,此后这一君主立宪的体制,除了昭和前期的刀光剑影,大抵能够历经“激荡的百年史”而保存下来,这在烛影斧声、枭雄与阴谋家迭起的东方**里,又是一个特例。“遥想当年,将军藩主拥兵自重,战争冲突此起彼伏,但是奇怪的是,没有哪个赳赳武夫想到‘天皇轮流做’,用暴力取而代之……超越孝道,而把对**的忠诚置于首位,这是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一个重大差异,也解释了后来两国政治制度不同走势的根源。”(贺卫方《日本宪政为何能成功》作者博客)再回到十七世纪的幕府岁月,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并非坐井观天。在**的窗口长崎,当时地球上两个*富强的**——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还是海上霸主的荷兰,让这个很长时间里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开始兴起“兰学”。日本的士族子弟纷纷以学荷兰语为时髦,并以此涉猎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
    汉唐时代便已豪放、瑰丽的中国文明,被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给屡屡打断、蹂躏糟蹋,南宋灭亡元朝代之,是**次大的断裂,汉唐文化却因日本成功地抵抗了忽必烈的进攻,得以在这片列岛上保存。仅看早些年代日本人的诗词,都能仿效唐诗宋词,做得云蒸霞蔚、光风霁月,但自元曲以下,便很少见到日本人的相应作品——蒙古人的入侵,切断了中日之间存在了千余年的文化脐带,反映在政治观念上,便是传统的师生观的岌岌可危。
    日本将中国称为“支那”,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蔑称。
    明亡清起,则是中国文明更严重的一次断裂,明朝总人口数千万,军队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当时满族的人口总数,可满人仅仅凭借几万人的军队就横扫天下。一个被当今的影视豪杰们鼓之不竭、颂之不衰,不惜用鸿篇巨制和亿万国人的黄金时间共同打造成“康乾盛世”的一个朝代,是以人头贱如蒜头一样滚滚落地而揭开大幕的——
    清军人关,烧杀淫掠,无所不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遇抵抗,必“焚其庐舍”,“杀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满所欲”。史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有广州之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大同之屠等无数屠城血案。南方一带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一个个被血海笼罩,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摧残殆尽。
    转战烧杀三十七载间,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51650459人,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19087572人,净减三分之二。仅扬州一城,死者即达八十余万。大半个中国几近“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元朝,一百万的蒙古人在近百年里让五六千万中国人做了顺民。清朝,只有二百万的满人,也统治了二亿汉人两百多年。接下来,让日本人传统的师生观彻底崩溃的是1842年。这一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于英军的消息震惊了全列岛,并引起举国讨论。如果说鸦片战争惊醒了日本朝野,及时地为他们敲响大吕黄钟;那么,十年后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更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十年过后,一批日本藩士乘坐“千岁丸”到上海,亲眼目睹了西方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的横行霸道和基督教势力在中国的急遽扩张。据大树藩的藩士土峰源藏的仔细观察:“清方连把守上海城门的兵力也不足,现在交给英法两国来守城门。”“城内书院成为英军营房,乱丢孔子画像,人影绝迹,其情可悲,令人不胜叹息……”(《清国海上见闻录》)他们叹息清政府“外有洋夷猖獗,内有贼匪煸乱”的可悲处境,深感日本“近在一水之外”,却不可能隔岸观火,为同样处在西方势力冲击下的日本也可能趁势发生太平天国式的内乱而忧心忡忡。幕末**维新思想家吉田松阴在《清国咸丰乱记》一书中认为:“中国的治乱往往和我国的关系至大,决非离我遥远的欧美诸夷**。”如果**混乱,流民蜂起,黠夷就会乘机而至,而*危险的,莫过于流民与黠夷相勾结,内忧与外患难相结合。而要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以“厚民生,正民心,养民力”为*大急务。
    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入长崎港,海关官员从船上翻出了三部《海国图志》。这是作者魏源应好友林则徐之邀,编纂的一本关于西洋的启蒙读本,涵盖了当时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杰作。一翻之下,日本人欣喜若狂,他们**次如此详尽地了解了西洋各国。此后的几年里,日本的学者、官员削尖脑袋将《海国图志》从中国运到日本。在美国将军佩里率舰队抵达江户湾��终于打开了**的1854年,日本人开始在国内大量翻印《海国图志》,读者如潮,在很短的时间就印刷了15版,几如现在的畅销书。维新派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横井小楠等人读《海国图志》一书心明眼亮,其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明治维新在意识形态上的基础。
    多半个世纪后,**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海国图志》时总感到费解:《海国图志》无论如何都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一架***的望远镜,日本人如获至宝,中国人却视如洪水猛兽,当时中国的知识**很少有人愿意认真阅读——哪怕是翻一翻这本书。相反,守旧的士大夫们的谩骂声不绝于耳,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辞,更有甚者,还有人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海国图志》*终在本国的印刷数量,仅有一千册左右。
    与此相适应的是,当时西部大陆上只有十几人能说英文,而列岛上已有五百多人能胜任英文教师。在近代被尊为日本“思想国父”,其肖像至今仍印在日本面值*大的万元大钞上的福泽谕吉,听说了此事后,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完了,偌大一个中国完了!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明治天皇宣布的这场变革的《五条誓文》是——
    (1)广开言论、扩大会议,是非决于公论。
    (2)上下一心一德,奋起为国。
    (3)所有文官、武士、平民,均应抱此决心,矢志不渝。
    (4)革除旧有之陋习,守天地之公道。
    (5)吸收世界的智识,振兴伟大的皇基。
    为显示开放决心,从1872年起,明治天皇本人就剪掉了日本男人的传统发髻,穿起西装,并身着欧式军装,拍了一张流传至今的标准照。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随使团一同出发的,还有6名女留学生。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
    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十二个**,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可称得上是一次****的行动。使团的副使叫伊藤博文,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他在旧金山作了演讲,其中说道:“本国的政府与人民*热切希望的,就是与各先进国一样,达到文明的*高点。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打算在海陆军与学术教育上采用西方的各项制度。此外,我们也一面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吸收海外知识。”
    ……
    目录
    开篇 的话 忧患,一种思维方式
    1 当西邻大谈“崛起”之时
    2 求知欲,索取欲
    3 日本四年,英国八百年
    4 想不“崛起”都难
    **章 日本情报战的源流
    5 孙子、忍者及阴阳师
    6 从丰臣秀吉到德川幕府
    7 明治时代的情报活动
    第二章 像水浸染一般席卷中国
    8 不怀好意的窥探
    9 “日本志士的梁山泊”
    10 东亚同文书院
    11 残碑无声,却扣人心弦
    第三章 赶到阿穆尔河的那一边
    12 陆军省的妥协
    13 “明石机关”
    14 “青木机关”
    15 处处有“阿菊”
    16 海军出动了
    第四章 高粱根上的百脚蜈蚣
    17 “早晨八点钟的男子”
    18 “东方劳伦斯”
    19 从口袋里滚出几个炒栗子
    20 留西柯夫的震荡
    第五章 *有力的掠夺者却出身贫贱
    21 “国中之国”
    22 陆军中野学校
    23 登户研究所
    24 “帝力于我何有哉?”
    25 “帝国之花”考
    26 邻家大叔,邻家兄弟
    第六章 睡觉也须睁开一只眼睛
    27 戴了白手套的海军
    28 初战美利坚
    29 “东风,雨……”
    30 误差在百分之二十以内
    第七章 世界上*大体量的情报战
    31 “一亿人能压碎宝石”
    32 某种精神镜像
    33 暗杀斯大林
    第八章 “判断力”的消失
    34 纵横合围的“套牢”
    35 “拉姆扎”小组
    36 共军百团给予的“苦痛经验”
    37 “海军甲事件”
    38 “缩小”与“扩张”
    第九章 一把新剑正凛凛出炉
    39 老麦克为之热泪盈眶
    40 从核桃壳里砸出来的民主社会
    41 小泉,日本的“当代武士”
    第十章 一场无形的战争
    42 日本人“从天而降”
    43 要紧处,决不幼稚
    44 也有两手,两手都很硬
    45 一副人生化了的高感度天线
    第十一章 并非题外话
    46 中国人对世界的“误读”
    47 人与非人?君子与小人?
    48 使用“爱国主义”得十分小心
    49 莫非一种共同的宿命?
    尾声 不愿是熊
    主要参考书(篇、馆)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倘若说,宛如一张被硬扎扎的猪鬃给撑破了的旧沙发,每一个毛孔里都塞满了索取欲的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小国侵略、挑战甚至打败大国的历史;那么,恰似打落进煤灰堆里也精光逼人的猫眼石,每一双眼睛里都闪动着求知欲的日本人,组成了世界上可谓****的情报**。
    ▲在世界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一个**像日本这样,建立过如此包罗万象、朝野齐心投入的情报系统;也没有一个民族像大和民族这样,情报观念几乎根深蒂固于全体成员的血脉。正是因为情报战的出色运用,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给世界留下的背影是——
    这是一种总能在出入意料的时间或地点,以某种出入意料的方式,让世界大为震惊的人;
    这是一种对其丝毫大意不得、丝毫自傲不得,就是夜里睡觉也须睁开一只眼睛盯着的人。
    作者在充分消化历史、文化、风俗、地理、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有关史实的前提下,从日本以情报立国这一国策入手,用汪洋自肆的笔调,纵横捭阖的气局,**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情报观念、渊源、机构、组织、学校,以及对情报人员的培养、训练、活动、罪行等情况,做了全面、系统、多角度、多层次的介绍与描述。
    读了这本书,你会对日本如此热衷于情报工作感到惊讶。二战中,它的情报人员曾给盟国以重创,上世纪七十年代,它的情报失误也曾为恐怖组织的肆虐提供了客观条件。在中国东北的“青木机关”、险些害死蒋介石的南造云子等等,都成了迷雾一般的角色。 本书详述近百年来的日本情报史,将其中的关键人物、组织、事件悉数道来,披露的内幕令人感到惊心动魄,同时也感慨万分。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