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三版)》:
一、货币的作用
(一)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自货币产生以来,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货币职能的角度看,货币的积极作用一是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降低了商品交换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二是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为顺利实现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三是可以通过支付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进而节约流通费用,还可以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四是提供了*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五是通过在发挥支付手段时形成的活期存款和发挥资产职能所形成的定期存款等,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集中,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重要的前提条件。“货币**推动力”曾被用来概括货币在资本周转和社会再生产运动中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货币具有集结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启动社会生产的能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活动,首先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来购买生产设备、原材料和雇佣劳动力,如果没有货币把各种生产要素合理组合起来,资本增值、积累以及扩大再生产都无从谈起;其次,货币是保证再生产不断进行的持续动力,社会再生产必须依赖货币资本的不断投入才能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货币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识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因为它的存在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在缺少货币的社会,人们积累的是实物财富,而实物财富的转移相对困难,这就限制了人们行动的自由,人们的思想也多受禁锢;而货币出现以后,人们的活动领域大为扩展,货币“使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①,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某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随之而来的,也为资本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所以货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样需要重视的是,货币在发挥各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由于货币的出现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环节,使得商品买卖脱节和供求失衡成为可能。其次,货币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形成了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债务链条,产生了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再次,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成为可能,货币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而货币过少又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导致价格下跌。此外,把货币神化为主宰操纵人生与命运的偶像加以崇拜的货币拜物教,会扭曲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祸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等。因此,对货币进行调控管理和端正对货币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如上所述,货币通过发挥交换媒介和资产职能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要正常发挥货币的积极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是币值稳定。只有当货币币值保持稳定,货币才能正常发挥计价标准的职能,才能稳定地充当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如果货币币值剧烈变动,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会影响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货币币值的状况对货币发挥资产职能也有重要影响,如果币值不稳,人们就难以选择货币作为财富价值的贮藏手段,也难以利用货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其次是有一个调节机制使货币流通量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和商品市场状况的变化,货币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减变化,这就要求货币供给应该具有弹性,这样才能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和货币的正常流通。如上所述,在商品或金属货币制度下,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供求具有自发调节的机制。但信用货币没有自我调节能力,需要**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使货币供给量能够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否则货币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三)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
以上的论述主要说明了货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但对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依然存在争论,焦点集中在货币对经济运行有没有实质性影响上。认为货币对经济运行没有实质性影响的观点称为货币中性观,认为货币对经济运行能够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观点称为货币非中性观。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早期货币中性观的代表是货币面纱论。以萨伊为代表的名目主义学者认为,货币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除了在交易中即刻发挥交换媒介作用外,对实体经济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商品供求关系主要受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动只是在总体上改变全部商品的**价格水平,而不会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体系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故无法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实际产出,货币不过是覆盖于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理性预期学派则从理性预期的角度论证了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不可能对经济生活中的就业量、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能影响的只是名义变量。这是由于公众的理性预期和预防性对策,使得名义变量的变动不会对实际变量发生作用,只有当货币数量突然而剧烈变动时,对失业率、产量和收入等实际变量才能产生暂时的影响,一旦人们做出理性预期,短暂的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从长远来看,即便是突然一次性增发货币,其效应仍将是中性的,因为它*终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一切实际变量*终将保持不变。“从长期来说,货币增长对生产增长率的影响是中性的,并会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影响通货膨胀率。”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