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障碍阅读 珍藏版 套装共4册)》:
在春秋中期以前,战争行为普遍受到西周礼乐教化的影响,讲求“以仁为本”,“以礼为固”。随着争霸战争的日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战争行为越来越不适应当时的需要。于是孙子提出了“兵者,诡道也”这一基本战争思想,而那些还在坚持着“仁战”“德战”的人,则在战争中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惨败。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发生的泓水之战,是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宋襄公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规而招致失败。
公元前643年,中原霸主齐桓公去世,他的儿子们在他死后展开了激烈的争位��争。当时,齐桓公的宠臣竖刁、易牙等人操纵了齐国大权,他们赶走了公子昭,将公子无亏扶上了君位。齐国的大臣们都不服,没有人去朝见无亏这位新国君。
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宋国是殷商的后裔,当时宋国的国君是宋襄公,他依照齐桓公生前的嘱托,支持公子昭复国,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有限,只有三个小国带了点儿人马追随宋国。宋襄公便率领着四国的兵马前往齐国。齐国的大臣多数都支持公子昭,于是与宋军里应外合,杀掉了竖刁和公子无亏,易牙见大势已去,匆忙逃到了鲁国。齐桓公的其他几个儿子纠集人马与四国军队作战,结果大败。在齐国大臣和四国军队的拥护之下,公子昭登上了君位,他就是齐孝公。
由于帮助公子昭取得了君位,而齐国又是原来的诸侯盟主,所以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这时,齐国因内乱而势力衰弱,而晋、秦也暂时无暇顾及中原。这样,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乘机进入中原,企图攫取霸权。而一贯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也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但从实力上来讲,宋国是远远不能和楚国相比的。于是宋襄公便打起了如意算盘:只要把楚国拉过来,那些托庇于楚国的小国自然也都臣服于自己,那样宋国的霸业就容易实现了。
宋襄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公子目夷,公子目夷不赞成这样做,他认为一来宋国是个小国,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二来楚成王野心勃勃,善于权变,宋襄公很难与他争斗。
然而宋襄公不肯听从公子目夷的忠告。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与楚成王、齐孝公在鹿上会盟。盟会上,宋襄公邀请楚成王及其盟国出席下一次的诸候大会。没想到楚成王居然答应了,他们相约在宋国的盂地进行会盟。
到了这年的七月,宋襄公前往盂地大会诸侯。临行前,公子目夷对他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您还是多带些兵马去,以防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