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哲学导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哲学导论

  • 作者:彭新武
  •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815012
  •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1日
  • 页数:399
  • 定价:¥23.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在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所成就的分门别类的学问中,哲学总是戴着神秘的面纱。然而,正是在哲学家的自我怀疑中,我们看到哲学因其*深刻的诚挚而拥有的**。哲学家在他有可能向众人解释何谓哲学之前,已经无数次地拿这个问题考问了自己。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面貌推出的哲学教科书。全书共分四篇: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认识论。本书更注重哲学自身的逻辑发展,更注重哲学同人生的关联,对以往哲学教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文章节选
    **篇 自然观
    **章 “静谧”与“和谐
    第二节 “静谧”与“和谮”的世界圈景
    在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中,蕴涵着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所勾画出来的“静谧”与“和谐”的世界图景。那么,当时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是如何勾画这一世界图景的?所勾画出来的世界图景有什么特征?这一世界图景具有“静谧”与“和谐”特征的成因是什么呢?
    一、“静谧”与“和谐”世界图景的形成
    希腊哲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做是哲学思维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时,希腊哲学家的主题是获得关于宇宙万物的必然性或规律性的知识。如它的基本问题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像生物机体这样的自然界的有机秩序是怎样从复杂的、无规律的和混沌的物质状态中产生��?这些自然哲学家们在说明这些问题时往往把自然现象的复杂性按经验还原为“原初”或“原素”。按照这一思路和方法,他们勾画出了古代的世界图景。
    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前640-前546)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观察到,万物的繁茂和种子都与湿有关,而湿物的自然基质是水。于是他主张,水或湿是宇宙的**因,世界万物都起源于水。比如说,地球就是漂浮在水上的圆盘,而天空则是由稀薄的水汽形成的盖孑。泰勒斯还看到,通过加热,水能不断地膨胀变为空气,水也能不断地凝缩合为一体,变为泥土。由此他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凝聚和扩张的两种过程或两种力。
    其后,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 ximander,前611~前546),扩展了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在其看来,水只是存在于连续的紧张和对立之中的物质的多种形式之一,存在物的起源应是具有“无限的不定性”的原初物质,处于一种完全均匀的、对称的初始态。对称性后来发生了破缺,于是世界及其所有可观测的对立和紧张就产生出来:“在产生世界的时候,永恒的始基分出某种能够产生热和冷的东西,从这个东西生出一个火焰的球,围绕着包围大地的空气,就像树皮围绕着树木一样。当这个球破裂而成个别的环时,太阳和月亮以及星星就产生了。”关于人的出现,他观察到,小孩需要长时期的照料和保护,但如果总是需要保护,人类就将不能生存,从而认为人类的早期与现在必定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他有时被列为进化论的先驱。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功劳,就是提出了“万物的始基是无定形”,凡是无定形的东西都是万物的始基。他给始基加以规定:“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又复归于它。”这样就点出了泰勒斯水的本质,即之所以选择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就是因为水是无定形的,于是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才提出无定形才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约前550~前4757)对无定形学说作了进一步的推进。他把变化看做是凝聚和稀散的外部力量的结果,并且认为:“使物体凝聚和浓缩的是冷,使它稀薄和松弛的是热。”
    ……
    目录
    绪论
    **篇 自然观
    **章 “静谧”与“和谐”
    **节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
    第二节 “静谧”与“和谐”的世界图景
    第二章 神学化的世界图景
    **节 中世纪的神学、哲学与科学
    第二节 “上帝之城”
    第三节 神学化世界观的特征及其局限
    第三章 世界观的机械化
    **节 科学、哲学、神学的“分道扬镳”
    第二节 机械化的世界观
    第四章 辩证的世界图景
    **节 辩证世界图景的孕育产生
    第二节 辩证世界图景的系统架构
    第三节 辩证世界图景的深化发展
    第二篇 社会历史观
    第五章 社会演化及其规律
    **节 人类社会的演化及其形态划分
    第二节 社会演化的规律与动力
    第六章 发展与进步
    **节 “发展”的由来与变迁
    第二节 发展观的变革’
    第三节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第四节 社会进步及其评价尺度
    第七章 发展的目标与模式
    **节 “现代化”的流变与反思
    第二节 从现代到后现代
    第八章 和谐、公正与秩序
    **节 和谐——理想社会的基石
    第二节 公正——理想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秩序——理想社会的前提
    第三篇 人生观
    第九章 人性与人生
    **节 人是什么
    第二节 人之本性
    第三节 人生价值
    第十章 自由与责任
    **节 自由与必然
    第二节 选择与责任
    第三节 权利与义务
    第十一章 道德与幸福
    **节 幸福是什么
    第二节 道德与幸福
    第十二章 超越与不朽
    **节 人生境界
    第二节 活在生死之际
    第三节 追求不朽
    第四篇 认识论
    第十三章 心灵与认知
    **节 认识与认识论
    第二节 西方认识论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中国认识论的历史巡演
    第四节 认识论的现当代旨趣
    第十四章 真理的追寻
    **节 真理与真理观
    第二节 认识论境遇下的传统真理观
    第三节 真理观的现代本体论转置
    第四节 真理观的当代走向
    第十五章 人类思维的足迹
    **节 西方哲学思维的历史演绎
    第二节 当代思维方式变革的多学科“共鸣”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复杂性思维的融合视界
    **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