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激光玻璃
1.1 概述
1960年,Maiman用红宝石制成**台固体激光器。1961年,美国A.O.公司的Snitzer利用掺氧化钕的冕牌玻璃丝**次得出激光输出,成为激光玻璃的创始人。红宝石是三能级结构,钕玻璃是四能级结构,这一优点使红宝石逐步被掺钕的晶体和玻璃所取代。在激光玻璃出现初期由于激光是一种很强的单色光,相干性能很好,不像普通光那样发散度很大,而且玻璃容易制成大尺寸器件,因而很多**首先考虑到做激光武器的可能。在初期都投入较大的研制经费,从大能量输出的角度研制成大尺寸的激光玻璃。参加的单位除**研究机构外,像美国的Cornin9、A.O.、O—I(Ow—ens Illiois)、Kodak,德国的Schott,日本的Asahi、Hoya等公司都参与了研制工作。国外曾报道,美国*大的玻璃棒可单根输出7000J,而我国研制的大型激光玻璃可达到10。但是随着能量的增大,人们发现这类激光器件很难完成激光武器——死光的使命。虽然理论上能量可以几个数量级的增加,但亮度、自身内部的破坏、光学动态畸变等问题将无法解决,而且能量的升高使这些缺点更为突出,以至关闭了死光武器的通道。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各国的研制工作也先后下马。
激光玻璃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激光核聚变。它是利用多束高能激光同时聚焦在百微米的玻璃球靶上,球靶内装有重氢(氘和氚),当多路高能激光从不同方向同时到达球靶时,重氢的核受到激光的强光辐射,加热产生的等离子体向**压缩,使其**成为超高密度并且温度达到上亿摄氏度,从而产生核聚变反应。氘和氚反应生成氦和中子,所减少的质量变成巨大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