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时间*早、应用范围*广的纹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类纹样包括曲折纹、雷纹、回纹、条纹、旋涡纹、乳钉纹、回旋钩连纹等,也包括一些抽象的图案。几何图案常用于器皿,如早期的陶器、青铜器,到后来的瓷器、珐琅器等。早期的几何纹样较为简单,新石器中晚期纹样形式结构逐渐复杂,商周时期用来装饰器具的几何纹样已经十分繁复。秦汉之后,几何纹样常作为辅助纹饰出现,是十分常见的装饰纹样。 连珠纹 连珠纹又称“联珠纹”“连珠”“圈带纹”“花蕊纹”是中国传统纹样中一种几何装饰纹样。连珠纹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圈或椭圆组成,呈一字形、圆弧形或S型排列,有的“珠”为实心圆,有的为空心圆,还有的是同心圆。连珠纹*早出现在夏商周的青铜器上。夏朝已经有了带实心连珠纹的爵,纹饰呈单行或双行排列,周围用弦纹分开。商朝的连珠纹由空心小圆圈构成。商朝中后期出现了同心圆连珠纹,当时的连珠纹常作为主纹的分栏线或边饰。连珠纹在周朝运用得较少。 连珠纹真正在中国开始流行是在三国两晋时期,当时的连珠纹多作辅纹,装饰在网格带纹的上下两侧。5—7世纪的时候,从古波斯萨珊王朝又传入一种连珠纹,也叫连珠圈纹,两者融合后,连珠纹开始运用到各种器物的装饰上。隋唐时期,青瓷、白瓷以及织锦是连珠纹*流行的装饰领域。宋元以后,连珠纹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圆圈里画小圆珠的纹饰,甚至一个大圆圈套三至五个小圆珠的纹样。连珠纹应该说是应用*广泛的几何纹样之一,从服饰、织物到家具、建筑随处可见。 席纹 席纹是主要用于陶器装饰的原始纹样之一。它是制作陶坯时坯下所垫席类器物留下的印痕,常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底部。席纹的印痕通常较深,印纹清晰,呈“十”字形,经纬互相压叠,排列紧密。后来席纹从陶器装饰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服饰、剪纸、壁画、瓷器等,出现了大量做工精美的席纹工艺品,如雍正时期的粉彩席纹杯。 云雷纹 云雷纹是指用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纹样。由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云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雷纹。这一纹饰多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后世的仿古器皿也常用到这一纹样。云雷纹的表现方式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技法,一般作为辅纹出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鸟纹的空隙处常填以云雷纹,使之产生华美、繁复的艺术效果。从战国时期开始云雷纹逐渐演变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 回纹 回纹因纹样形如“回”字而得名,是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的几何纹样。回纹线条呈方折形卷曲,有的是单体间断排列;有的是一正一反相连成对,也就是俗称的“对对回纹”;还有的呈连续不断的带状等。回纹图案寓意吉祥富贵,所以民间称连续的回纹为“富贵不断头”。回纹图案起源于早期陶器,在两宋时期盛极一时,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才再度流行起来。回纹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织绣、地毯、木雕、瓷器、金银器、青铜器、家具、服饰、剪纸、雕塑、石刻和建筑装饰等,主要用作边饰或底纹,例如织锦纹样中的“回回锦”就是由回纹以四方连续展开的形式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