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工作态度上易犯的错误
初入职场,要求员工完成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首先必须树立起积极的工作态度。企业新进员工大多缺乏相关知识,“为工作而工作”,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工作;面对挫折,新员工往往不知所措,心态与“职业人”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避免在工作态度上易犯的错误,才能使你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逐渐平坦起来。
01 怯于询问对公司缺乏了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人才竞争在职场上愈演愈烈,表现出员工对稀缺职位的争聘和企业对“能人”职员的争抢。要想取胜于这种近乎于战争状态的争聘和争抢,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根据有关抽样调查显示,刚走上新岗位的员工大约有46.28%因为对公司的情况不甚了解,而把握不住谋求更大发展的机会。同样,用人单位的管理者对于这种状况,往往比员工更加焦虑,他们迫切希望新员工能够快速进入角色,能够尽快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岗位职责、业务特点乃至人际关系状况。要想改变这种“两层皮”的情况,就必须努力增进相互了解。一名新员工进入一个工作单位,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公司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公司的规模、历史、发展前景、业务特色,乃至公司的文化等,都要知其一二。除此之外,还要对以下一些情况作充分的了解:
(1)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情况有所了解。
那些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情况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快适应工作的。国内一位某**级电视台的节目策划人曾经说,*难以忍受和理解的是,有一些新到岗的员工对工作的“完全不开窍”。有一个新招聘来的大学生,跟他一起工作已经大半年时间了,却一直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去做的事情,还忍不住跟制片人抱怨说“很闲”,“没什么正经事儿可做”。消息反馈到这位节目策划人的耳朵里,他忍着不悦把这个大学生叫过来:“你能告诉我,怎么给节目做市场推广吗?”大学生倒也不含糊:“不就是发发信、打打电话吗?”
有很多“新人”嘴上说得明明白白,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一种学生的心态和习惯——不清楚上司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又怯于询问。如果上司没有说清楚你的职责范围,也没说明对你的工作要求,那么,你应该谦虚求教,向上司讨教清楚在工作中你的具体职责,直到完全明白为止,你不必担心上司对此会有什么不满,反倒是你闷不吭声地乱做一气,*后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你的上司更有可能要炒你的鱿鱼。只有弄清自己在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搞清楚自己的职责后,正确行使和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准确**地完成工作,才能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2)要对公司的人际情况有所了解。
对公司的情况尤其是公司的人际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不仅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甚至还可能无法保障自己的权利。
新员工来到新的工作环境,除了要仔细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之外,就是要了解这个工作体系中哪些人是掌控命脉的重量级人物。在这个名单中,不要紧盯着拥有各种管理头衔的各级上司,还要关注那些职务不算高、职称不算响亮却掌握着一定特殊权力及资讯的所谓“隐形掌权人士”。例如总经理的特别助理、上司的秘书或者哥们儿及各部门的部长、科长和工作团队中的非正式**,还有员工之中人人都尊敬的老大哥、老大姐们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身在“职场江湖”而游刃有余呢?只有平时多留心,多观察,甚至是不失时宜的悉心请教,才能使资浅缘薄身为“菜鸟”级的你,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关键人物的个人资料,如学历、身世背景、工作水平、升迁过程中谁提拔了谁、在组织中及非正式组织中远近亲疏的人脉等等。这些资料,是你了解企业(公司)所珍视的个人特质及人才升迁的企业文化现象的必修课,这完全可以作为你日后奋斗的参考方向,更能为你将来同这些对象进行交往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02 高估自己对职业缺乏定位
在市场和商品充斥人们生活每一个领域的今天,人才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就像商品适应市场一样,一个人从自身来适应社会,以自身具备的条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职业或职位。但是,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人,由于缺乏职业定位与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存在着定位的错误。
在择业的时候,有一些现象很令人担忧:
一些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的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诉求缺乏正确定位,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来选择职业和岗位,而仅仅单纯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甚至抱着好高骛远的就业心态进入职场,一味地往热门行业、热点岗位上挤,为图“虚名空位”互相盲目攀比。
由于当下找工作比较难的实际情况,加之日常生活的种种压力,使得许多刚刚进入职场的人,会产生那种骑驴找马的想法,也就是先随便找一家公司干着混口饭吃,等熟悉环境后再在短时间内跳槽。大多时候,抱着这种心态的人不仅无法安心于本职工作,一旦离开还会对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作为职业生涯的基础,**份工作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高度。这种心态对初涉职场的人来说很危险也是不可取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虽然拥有了比较适合自身的工作,但总觉得怀才不遇,很不满足和珍惜,一经发现又有别的岗位似乎适合自己就跳槽了,从而导致跳槽的现象频繁发生。有的人刚工作一两年,却已经换了七八个公司。我们虽然不鼓励那种“从一而终”的就业心态,不过也别只是相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绝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因为,如果是做不了一个好士兵的人,肯定也成不了一个好将军。
从职业发展来看,这种心态会使自己心浮气躁,不甘心工作,随之而来的频繁跳槽,使自己的职业积累出现断层,缺乏相应的连续性,跳来跳去,除了跳槽经验,什么职业资本都没有,*后连跳的实力都没了。跳槽也是*劳民伤财的事情,自己把自己推向残酷、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后往往赔了夫人又折兵。
由于定位缺失而导致在职场上不安心的“跳蚤”们,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抵制各种诱惑、安心地工作呢?
万法从心起。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如果职场新人能够把工作经验等职业资本的积累放在**位,心态自然会平稳下来,很多看似复杂的困扰就没有了。
对于初涉职场者来说,重要的是能调整好心态,从一个*佳起点步入职场,不要一味地眼睛向上,甚至互相攀比地去选择自己能力所不及的职位。正确的做法是,从眼前做起。“面子”不能当饭吃,生存才是**位的。如果对自己的估计过高,那么*终的结果只能是因为择业的盲目性被职场所淘汰。
03 急于求成锋芒毕露爱表现
一位美国大企业家说过:“生产了好的商品,而不去宣传它,就不能招徕顾客,当然就得不到人们的承认。”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再好的美酒不去推销也要烂在深巷里。我们人也一样,纵使你有再大的本领,你不表现出来,别人怎能从你的表面认识到你的价值呢?
能认识到这个道理的人毕竟不多,很多人认为,自我表现才能会被人视为“出风头”,他们信奉“出头的椽子先烂”,于是宁愿埋没自己,封闭自己,等待别人的良心发现。其实,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因为靠人**仍然要自我表现。就像古人常说的千里马,假使当初压在盐车下的千里马不引颈长鸣,伯乐又怎能发现它是千里马呢?刘备能三顾茅庐,前提是听了徐庶对诸葛亮的**,假使当初诸葛亮不“自比于管仲、乐毅”,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学,徐庶就无从得知他的能力,恐怕也不可能有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了。
在如何主动推销自我、表现自我方面,必须打破一个传统观念——“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们常用这句俗语来安慰他人或进行自我安慰。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消极的等待实际上是在痛失良机。为了成功和发展,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努力学会自我表现。
在表现中也要把握好尺度,千万不要弄巧成拙,展示自己过了头,变成了锋芒毕露就适得其反了。
一些初涉职场的人,往往急于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因而表现得锋芒毕露、急于求成,凡事都要争个“先手”,有时动不动还要来个“抢跑”,这是一种很危险的错误做法。
“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抢先并不是明智之举。要记住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话说得小,而业绩突出,才是获胜的法宝。锋芒过早显露的后果是,给人一种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你会过早地成为人们的竞争对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一旦成为强弩之末,那就只有黯然退场。
作为职场新员工一定要懂得证明自己的价值固然勇气可嘉,但如果你总是时刻跃跃欲试地表现自己,取得的效果肯定适得其反。
对于一个职场新人而言,一定要学会在底层“潜水”。可能你仅仅是为日理万机的上司跑跑腿儿,整理他的通讯录什么的,根本没有一点儿创造性,这些恼人的琐事与你理想的职场状态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你不要管它是不是庸人的活儿,你一定要做一个听话的职员,迅速**地处理任何事情,不分大小地只管认真做。从*琐碎的小事是可以反映出你的修养和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的,上司的眼睛其实是雪亮的,他(她)的不经意可能就是对你的考验。你要在心中有个“假想”:把那些琐碎看做是一次对你耐心和能力的考验,快速融人角色,再小的事也做得**,这样的态度非常重要,出色的你自然会脱颖而出。
04 不懂装懂损人害己陷被动
初涉职场的人,往往都急于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爱不懂装懂、卖弄自己,也会给自己造成某些被动。
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工作中那些不懂装懂的人,总是喜欢说:“这些工作还不简单?”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感觉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这些人大多年纪轻轻就希望功成名就,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求助或征询意见,以为这样会被人认为他们“不胜任”,所以他们只好装懂,对任何事情都一知半解却好大喜功,这样的员工是不能得到尊重和重用的。
在考察这样的员工时,大家多半会打个对折。此外,在任何场合都不懂装懂的人,必然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往往给人以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坏印象,极难获得好的口碑。
古语云:对尊长,勿现能。意思是:在上司和长辈面前不要故意卖弄你的才华。
由于卖弄,往往使自己真正的才能难以得到发挥,渐渐地敬业爱岗之心日益减少,用于“内科”之心增多,个人才华逐渐“生疏、埋没”,时间长了,便成为无所用心的庸人。
太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容易遭到别人的妒忌,招致其他同事的反感,反而给自己平添了许多阻力。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职场上看到这样的现象,那些 有才华并露锋芒的人发展得并不顺利,甚至还会受到团体的排斥。
在职场中,那些有才华并且谦虚谨慎的人更容易得到大家的信任。所以,卖弄*终与其说是“损人不利己”,倒不如说是“损人害己”。在相处一段时间以后,上司、同事很可能把自吹自擂认做是你的头号本领,反而忽视了你的其他长处。实质上,“自吹狂”总给人底气不足的感觉。因此,职场新人尤其注意不要卖弄才能,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并获得很好的发展。
不懂装懂地卖弄自己,无形中会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上。因为你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干和见识,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式,认为你总能比别人强。一旦你有遗漏和失误,别人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地说这是自高自大的*好报应。
初涉职场,根基不稳,虽长势旺盛,但经不住风撼霜摧。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却一股脑儿地将十八般武艺悉数亮将出来,便是应了中国那句忌语:“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一旦成为强弩之末,那就肯定会被嗤之以鼻,逐出场外,到那时岂不心血白费、努力落空?
*终的成功者,往往是那些适度表现自己的人。只有适度表现,才能够使自己的资本得到逐步积累,根基打牢。
一位职场专家说,只有真正谦虚恭敬地看待外面的人和事,才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工作场合游刃有余。“成熟的麦穗总是低着头的”,新人能够为职场带来新鲜的思想和活力,充分了解职场特点的人才能成为职场上真正的强者。
05 适应不足融入集体速度慢
自然界的规律叫“适者生存,适者发展”,这个规律对人类来说都是适用的。这要求我们首先去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而不是一味要求环境来适应自己。
据调查,60%的新员工认为,“适应能力不足”是他们事业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初涉职场后,我们面对的同事、上司都来自五湖四海,面临的是全新的工作环境和****的压力,致使有的人对新环境无法适应,有的人与新同事沟通交流出现障碍,以至于时常感到无所适从。
造成初涉职场者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原因,大都与其事先对新环境、新岗位估计不足,期望值定得过高、不切实际有关。当他们按照这个过高的目标接触现实环境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感到处处不如意、不顺心:冷漠的同事,不欣赏自己的上司,枯燥乏味的工作……这些都会令职场新人感到难以接受。特别是一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很多想法都是理想化的,与现实有不小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