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教育心理学(第2版)
QQ��询:
有路璐璐:

教育心理学(第2版)

  • 作者:付建中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91552
  •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目 录

    **章 绪论 1
    **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3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3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4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6
    一、教育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6
    二、教育心理学的独立阶段 7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8
    四、教育心理学的成熟阶段 9<p>目 录</p> <p> </p> <p>**章 绪论 1</p> <p>**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p> <p>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p> <p>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p> <p>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3</p> <p>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3</p> <p>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4</p> <p>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6</p> <p>一、教育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6</p> <p>二、教育心理学的独立阶段 7</p> <p>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8</p> <p>四、教育心理学的成熟阶段 9</p> <p>五、教育心理学的完善阶段 10</p> <p>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11</p> <p>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1</p> <p>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2</p> <p>复习要点 16</p> <p>拓展思考 18</p> <p>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p> <p>**节 心理发展概述 19</p> <p>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19</p> <p>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20</p> <p>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20</p> <p>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1</p> <p>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1</p> <p>二、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22</p> <p>三、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22</p> <p>四、心理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24</p> <p>五、心理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24</p> <p>六、心理发展逐渐分化和统一的</p> <p>特性 25</p> <p>第三节 ��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25</p> <p>一、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5</p> <p>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6</p> <p>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32</p> <p>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32</p> <p>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34</p> <p>三、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37</p> <p>复习要点 39</p> <p>拓展思考 42</p> <p>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问题 43</p> <p>**节 学习的概念和作用 43</p> <p>一、学习的概念 43</p> <p>二、学习的作用 44</p> <p>第二节 学习的特点和分类 46</p> <p>一、学习的特点 46</p> <p>二、学习的分类 48</p> <p>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因素 52</p> <p>一、智力因素与学习 53</p> <p>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54</p> <p>复习要点 56</p> <p>拓展思考 58</p> <p>第四章 学习理论 59</p> <p>**节 我国古代的学习心理思想 59</p> <p>一、学习的本质 59</p> <p>二、学习的规律 59</p> <p>三、学习的心理条件 61</p> <p>四、学习的过程 61</p> <p>第二节 学习的联结理论 62</p> <p>一、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p> <p>理论 62</p> <p>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p> <p>理论 64</p> <p>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67</p> <p>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p> <p>理论 69</p> <p>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73</p> <p>第三节 学习的认知理论 77</p> <p>一、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77</p> <p>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80</p> <p>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83</p> <p>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86</p> <p>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0</p> <p>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93</p> <p>一、人本主义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 94</p> <p>二、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96</p> <p>三、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p> <p>评价 98</p> <p>复习要点 98</p> <p>拓展思考 103</p> <p>第五章 学习兴趣 104</p> <p>**节 学习兴趣概述 104</p> <p>一、学习兴趣的概念 104</p> <p>二、学习兴趣与学习活动 104</p> <p>三、学习兴趣的发展 105</p> <p>四、学习兴趣的形成 106</p> <p>第二节 学习兴趣的分类 106</p> <p>第三节 学习兴趣的品质 107</p> <p>一、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107</p> <p>二、学习兴趣的广泛性 107</p> <p>三、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108</p> <p>四、学习兴趣的效能 108</p> <p>第四节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108</p> <p>一、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 108</p> <p>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109</p> <p>复习要点 111</p> <p>拓展思考 112</p> <p>第六章 学习动机 113</p> <p>**节 学习动机概述 113</p> <p>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13</p> <p>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14</p> <p>三、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15</p> <p>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16</p> <p>一、本能理论 116</p> <p>二、强化理论 117</p> <p>三、需要层次理论 118</p> <p>四、认知失调理论 120</p> <p>五、自我效能理论 120</p> <p>六、成就动机理论 123</p> <p>七、归因理论 124</p> <p>八、动机理论的总结 126</p> <p>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27</p> <p>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27</p> <p>二、利用强化原理 128</p> <p>三、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130</p> <p>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131</p> <p>五、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p> <p>成就动机 132</p> <p>复习要点 134</p> <p>拓展思考 135</p> <p>第七章 学习迁移 136</p> <p>**节 学习迁移概述 136</p> <p>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136</p> <p>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136</p> <p>三、学习迁移的测量 139</p> <p>四、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 140</p> <p>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141</p> <p>一、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 141</p> <p>二、当代的学习迁移理论 148</p> <p>三、当代学习迁移研究的进展</p> <p>与特点 158</p> <p>第三节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60</p> <p>一、学习材料的特点 160</p> <p>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160</p> <p>三、认知技能和策略 160</p> <p>四、定势的作用 160</p> <p>五、认知结构特点 161</p> <p>第四节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61</p> <p>一、发现教学内容的可迁移性和教学</p> <p>方法的促迁移性 161</p> <p>二、教材的组织和呈现系统化、</p> <p>网络化、一体化 161</p> <p>三、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162</p> <p>四、使用过度学习和思维训练实现</p> <p>学习结果的保持和运用 162</p> <p>复习要点 162</p> <p>拓展思考 165</p> <p>第八章 学习策略 166</p> <p>**节 学习策略概述 166</p> <p>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点 166</p> <p>二、学习策略的类型 169</p> <p>第二节 主要的学习策略 169</p> <p>一、认知策略 170</p> <p>二、元认知策略 178</p> <p>三、资源管理策略 181</p> <p>第三节 学习策略教学 183</p> <p>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84</p> <p>二、学习策略的教学要求 185</p> <p>三、学习策略的教学阶段 187</p> <p>复习要点 188</p> <p>拓展思考 190</p> <p>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191</p> <p>**节 知识概述 191</p> <p>一、知识与知识观 191</p> <p>二、知识的分类 192</p> <p>三、知识学习的标准 195</p> <p>四、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196</p> <p>第二节 概念概述 197</p> <p>一、概念的定义 197</p> <p>二、概念的种类 198</p> <p>三、概念的结构 199</p> <p>四、概念的功能 199</p> <p>五、概念的获得 200</p> <p>六、概念的学习 201</p> <p>第三节 原理的学习 205</p> <p>一、原理概述 205</p> <p>二、原理学习的意义 205</p> <p>三、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206</p> <p>四、原理的教学 206</p> <p>复习要点 207</p> <p>拓展思考 209</p> <p>第十章 技能的学习 210</p> <p>**节 技能概述 210</p> <p>一、技能及其特点 210</p> <p>二、技能与知识的关系 211</p> <p>三、技能与习惯的关系 212</p> <p>四、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213</p> <p>五、技能的类型 214</p> <p>六、技能的作用 219</p> <p>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219</p> <p>一、动作技能的形成理论 219</p> <p>二、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和形成</p> <p>标志 221</p> <p>三、动作技能的保持 224</p> <p>四、动作技能的培养 226</p> <p>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232</p> <p>一、心智技能的形成理论 232</p> <p>二、心智技能的形成特点 235</p> <p>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235</p> <p>复习要点 237</p> <p>拓展思考 239</p> <p>第十一章 智能的发展 240</p> <p>**节 能力和智力概述 240</p> <p>一、能力概述 240</p> <p>二、智力概述 243</p> <p>三、智力和能力的关系 249</p> <p>第二节 智力的发展 249</p> <p>一、智力发展的趋势 249</p> <p>二、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249</p> <p>第三节 智力的开发 251</p> <p>第四节 创造力 255</p> <p>一、创造力概述 255</p> <p>二、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255</p> <p>三、创造力的培养 258</p> <p>复习要点 259</p> <p>拓展思考 260</p> <p> </p> <p>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261</p> <p>**节 品德心理概述 261</p> <p>一、品德的概念 261</p> <p>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263</p> <p>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266</p> <p>一、道德认知理论 266</p> <p>二、道德情感理论 273</p> <p>三、班杜拉道德行为的理论研究 277</p> <p>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79</p> <p>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279</p> <p>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283</p> <p>三、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p> <p>和培养 287</p> <p>复习要点 289</p> <p>拓展思考 292</p> <p>第十三章 有效教学的设计 293</p> <p>**节 教学设计概述 293</p> <p>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293</p> <p>二、有效教学设计的意义 294</p> <p>三、有效教学设计的特点 294</p> <p>四、有效教学设计的依据 295</p> <p>五、教学设计流程 298</p> <p>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 301</p> <p>一、教学目标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p> <p>作用 301</p> <p>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302</p> <p>三、任务分析 307</p> <p>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1</p> <p>一、教学事项的确定 311</p> <p>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315</p> <p>三、教学媒体的选用 316</p> <p>四、教学环境的控制 317</p> <p>第四节 教学策略的选择 318</p> <p>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319</p> <p>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319</p> <p>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320</p> <p>四、以学生为**的教学策略 321</p> <p>复习要点 326</p> <p>拓展思考 328</p> <p>第十四章 课堂教学管理 329</p> <p>**节 课堂教学管理概述 329</p> <p>一、科学界定课堂教学管理的</p> <p>内涵 329</p> <p>二、课堂教学管理的功能 329</p> <p>三、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类型 330</p> <p>四、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因素 331</p> <p>第二节 课堂教学管理的技能 334</p> <p>一、课堂教学节奏的处理 334</p> <p>二、课堂段落的管理 335</p> <p>三、课堂教学控制的技术 337</p> <p>第三节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342</p> <p>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及分类 342</p> <p>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343</p> <p>三、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p> <p>表现 344</p> <p>四、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p> <p>归因 345</p> <p>五、正确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345</p> <p>复习要点 346</p> <p>拓展思考 347</p> <p>第十五章 教学评价 348</p> <p>**节 教学评价概述 348</p> <p>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348</p> <p>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348</p> <p>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350</p> <p>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353</p> <p>五、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354</p> <p>六、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p> <p>设计 356</p> <p>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357</p> <p>一、常用的教学测验 357</p> <p>二、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及编制</p> <p>技术 358</p> <p>三、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360</p> <p>四、测验的准备与实施 363</p> <p>五、测验分数的解释与报告 365</p> <p>复习要点 366</p> <p>拓展思考 367</p> <p>第十六章 教师心理 368</p> <p>**节 教师的角色 368</p> <p>一、教师角色的界定 368</p> <p>二、教师角色的分类 368</p> <p>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371</p> <p>四、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373</p> <p>第二节 教师的威信 377</p> <p>一、教师威信的含义 377</p> <p>二、教师威信的内在价值 377</p> <p>三、教师威信的构成 378</p> <p>四、教师威信的形成、维持</p> <p>与发展 378</p> <p>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381</p> <p>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381</p> <p>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382</p> <p>三、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83</p> <p>四、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p> <p>因素 385</p> <p>五、教师心理健康的诊断 387</p> <p>六、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387</p> <p>复习要点 391</p> <p>拓展思考 393</p> <p>第十七章 学生心理 394</p> <p>**节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394</p> <p>一、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394</p> <p>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p> <p>与教育 395</p> <p>三、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p> <p>与教育 398</p> <p>四、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p> <p>与教育 401</p> <p>五、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途径 404</p> <p>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404</p> <p>一、个别差异与差异心理 404</p> <p>二、性别差异与教育 405</p> <p>三、智力差异与教育 406</p> <p>四、认知风格的差异与教育 408</p> <p>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413</p> <p>一、特殊儿童的界定 413</p> <p>二、特殊儿童的类型、心理特点</p> <p>与教育 413</p> <p>三、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418</p> <p>复习要点 420</p> <p>拓展思考 421</p> <p>参考文献 422</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前 言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教育心理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在心理学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教育心理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
    近年来,广大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教育心理学教材版本从原来****的几种发展到今天几十种版本的教科书家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满足了各类教学活动的需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近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呈现出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的趋势。
    本书编写的目的在于搞好基础的教材建设,提高教育心理学教材的质量。编者从起草编写大纲和编写要求到具体内容的撰写,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力争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以使学习者学习后确有收获。<p>前 言</p> <p>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教育心理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在心理学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教育心理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p> <p>近年来,广大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教育心理学教材版本从原来****的几种发展到今天几十种版本的教科书家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满足了各类教学活动的需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近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呈现出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的趋势。</p> <p>本书编写的目的在于搞好基础的教材建设,提高教育心理学教材的质量。编者从起草编写大纲和编写要求到具体内容的撰写,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力争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以使学习者学习后确有收获。</p> <p>本书于2010年8月**次出版,自出版发行以来,以其知识的实用性、内容的丰富性、编排的合理性得到了教材使用者的广泛认同。在多年的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审视,积累教材使用的经验,注意听取读者的意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本书对应课程的教学要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在本书第2版中,我们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更新了部分内容,修正了个别文字错误。</p> <p>本书的主要特点是:①注重构建较为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建立本书的知识体系时,编者广泛地阅读了国内外现有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及相关资料,并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特点,深入地思考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结构应该由哪些内容构成、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内容是什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关系、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等问题。②在内容安排上,强调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每章中各节内容的安排以及各节中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务求做到各项内容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以使整体内容形成相互关联的统一体。③在内容论述上,做到精要、准确。编写中,对现有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了遴选,以*佳的表述方式来论述有关理论。在论证有关问题时,没有因一味地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而舍弃*好的表述。每个问题的论述都有*适宜的表达方式,如果某个问题的*佳表达方式前人已经提出,我们就加以采用;如果还没有提出,我们就予以弥补。④加强概念和理论表述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长期以来,教育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论述存在灵活性较大的现象,学习者学习之后,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书在知识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方面作了一些努力。⑤注意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在内容的选择上,既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内容,又结合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新的研究成果,以使学生能够学到前沿的理论和知识。</p> <p>本书除了主要内容外,还有“延伸阅读”“复习要点”“拓展思考”等版块。“延伸阅读”是知识的扩充。在论述某个问题时,如果需要学生了解更多知识,一般增加一个“延伸阅读”,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复习要点”是对每章内容的概括,通过阅读本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每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作为期末复习和考试的依据。“拓展思考”主要是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问题。</p> <p>本书由河北唐山师范学院教授付建中主编,并负责起草编写提纲和对全书进行修改审定。本书的编写和分工如下:付建中,**章;胡玉平,第六章;李晓萍,第十三至十七章;牛文君,第八、十、十二章;韩小瑜,第二至四章;边宇梅,第五、七、九、十一章。</p> <p>本书既可供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参考用书,还可用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p> <p>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同类教材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参考了很多网上资料,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编者的水平,本书可能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p> <p> </p> <p> </p> <p align="right"> 编 者 </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如果我们怀中抱着一个婴儿,我们能否预测一下,这个婴儿1岁时是什么样子呢?在5岁时呢?20岁时呢?50岁时呢?80岁时呢?我们的预测会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综合的结果——这个孩子能学会说话、认字,能跑、能跳,身材中等,唱歌好听,活泼开朗,等等。这些预测有些是生理方面的,有些是心理方面的,预测时我们要对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都作出考虑,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歌声优美动人的文艺工作者,我们预测这个孩子将来也很可能显示出歌唱才能。本章**讲述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介绍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这些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对儿童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
    **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生长与变化。
    生理发展也叫身体发展,是指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按先天预定的节奏与程序进行的,是自然成熟与成长的过程。外界环境等某些因素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延缓这种变化的过程,但不能改变其内在的程序与节奏。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关系密切。
    心理发展是心理学研究中*被学者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之一,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心理一直都处于变化与发展之中,心理发展是连续不断与持续终生的。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它不仅包括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质的变化;这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也包括某些心理方面衰退、消亡的过程;不仅包括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个性、道德、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例如,由于疾病、**、疲劳导致的个体心理上的变化就不是发展。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理变化。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能力与品德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目录
    目 录

    **章 绪论 1
    **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3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3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4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6
    一、教育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6
    二、教育心理学的独立阶段 7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8
    四、教育心理学的成熟阶段 9
    编辑推荐语
    《教育心理学(第2版)》的主要特点是:①注重构建较为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建立本书的知识体系时,编者广泛地阅读了国内外现有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及相关资料,并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特点,深入地思考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结构应该由哪些内容构成、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内容是什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关系、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等问题。②在内容安排上,强调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每章中各节内容的安排以及各节中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务求做到各项内容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以使整体内容形成相互关联的统一体。③在内容论述上,做到精要、准确。编写中,对现有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了遴选,以*的表述方式来论述有关理论。在论证有关问题时,没有因一味地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而舍弃*好的表述。每个问题的论述都有*适宜的表达方式,如果某个问题的*表达方式前人已经提出,我们就加以采用;如果还没有提出,我们就予以弥补。④加强概念和理论表述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长期以来,教育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论述存在灵活性较大的现象,学习者学习之后,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书在知识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方面作了一些努力。⑤注意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在内容的选择上,既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内容,又结合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介绍了*的研究成果,以使学生能够学到前沿的理论和知识。 《教育心理学(第2版)》除了主要内容外,还有“延伸阅读”“复习要点”“拓展思考”等版块。“延伸阅读”是知识的扩充。在论述某个问题时,如果需要学生了解更多知识,一般增加一个“延伸阅读”,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复习要点”是对每章内容的概括,通过阅读本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每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作为期末复习和考试的依据。“拓展思考”主要是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问题。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