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西周及其以前的哲学思想
开天辟地——神话传说中人类思维能力的初始闪光
大禹治水——原始五行观念的产生
箕子说象牙筷——古人对社会矛盾的初步关注
伯夷、叔齐的“路责”——天人关系的初步论争
卫巫监谤——古代无神论思潮的兴起
伯阳父论地震——阴阳观念的出现
文王卜卦——《易经》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中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章 西周及其以前的哲学思想<br /><br /><br />开天辟地——神话传说中人类思维能力的初始闪光<br />大禹治水——原始五行观念的产生<br />箕子说象牙筷——古人对社会矛盾的初步关注<br />伯夷、叔齐的“路责”——天人关系的初步论争<br />卫巫监谤——古代无神论思潮的兴起<br />伯阳父论地震——阴阳观念的出现<br />文王卜卦——《易经》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br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中的哲学思想<br /><br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br /><br /><br />黄鹄之歌——管仲的乘时进退思想<br />孔子游列国——儒家的仁政学说<br />子夏读《诗》——孔子“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br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家思想<br />初试美女阵——《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br />止楚攻宋——墨子的哲学思想<br />与民同乐——孟子的民本思想<br />“许子之道”——农家“农本商末”的哲学思想<br />田忌赛马——孙膑对军事辩证法的发展<br />一场蝶梦——庄周的人生哲学<br />“白马非马”——名家的哲学思想<br />守株待兔——法家的历史哲学思想<br />稷宫祭酒——荀子对百家争鸣的总结<br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邹衍“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br /><br />第三章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br /><br /><br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陆贾兼综儒道的哲学思想<br />秉烛夜谈——贾谊政论中的社会矛盾观<br />博士刺猪——董仲舒“儒学独尊”的哲学思想<br />站着读书的人——王充的元气自然论<br />以无为本——王弼的玄学思想<br />“救世”与“出世”——葛洪的道教理论<br />林泉处士——杨泉自然哲学的气一元论<br />“释迦”东来——僧肇的佛教理论<br />“皇帝菩萨”——范缜反佛的战斗无神论<br />风动·幡动·心动——惠能“自心即佛”的禅宗学说<br />谏迎“佛骨”——韩愈反佛兴儒的哲学思想<br />“好佛”的无神论者——柳宗元的“元气自动”观<br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朴素辩证法<br /><br />第四章 宋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br /><br /><br />孔颜乐处——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br />仲淹之“警”——张载的“气本论”<br />程门立雪——程颢、程颐的“理本论”<br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三不足”的社会改革论<br />“天的上面还有什么?”——朱熹的“天理论”及其集大成的理学体系<br />鹅湖之会——陆九渊的“心本论”<br />王霸义利之辨——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br />隔河看花——王守仁对“心学”的全面发挥<br />“石龙书院学辩”——王廷相的“气无灭息论”<br />“冷风热血,洗涤乾坤”——黄宗羲历史哲学中的早期启蒙主义思想<br />庐山名篇——方以智“一而二,二而一”的矛盾学说<br />一弯河水向东流——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与终结<br />“思古斋”与“习斋”——颜元的“犯手实做其事”的知行观<br />“《��证》不得不作!”——戴震反禁欲主义的“理欲观”<br /><br />第五章 近代哲学思想<br /><br /><br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推崇“自我”的历史变易观<br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重行”的社会改革论<br />“天国在人间”——洪秀全的“上帝”观念<br />公车上书——康有为“万物自变”的新进化论<br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冲决网罗的“心力”说<br />“良将”的选择——严复“物竞天择”的天演之学<br />“苏报案”——章太炎的“排天”说<br /><br />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也并非要全面恢复周礼。他认真研究过夏、商、周三代因革损益的变迁史,认为“礼”应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有所“损益”才对。从主观愿望上说,孔子其实是要人们按照周礼的规定行事,同时又企图用“仁”的精神来充实礼乐的内容,用“为仁”的方法去实现“礼”。他曾对弟子颜渊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能符合周礼的规定,人们就会送给他“仁人”的称号。在这里,孔子所讲的“仁”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只有经过主观精神的自我克制才能实现。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通过调和统治**内部的各种关系,消除公室和私家的矛盾。当年在齐国时,齐景公曾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大事,孔子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各人都遵守自己的名分地位,**才能被治理好。齐景公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太好了!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粮食,我也吃不到嘴里呀!这就是孔子的所谓“正名”理论,他认为一切政治上的改革都必须从“正名”开始。这同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诸侯**的既得利益,防止卿大夫和陪臣犯上作乱,破坏了社会的等级体系。
孔子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企图对周礼有所“损益”,给它灌注新的时代精神。这个新的时代精神就是他明确提出的“仁者爱人”理论。“爱人”是以抽象形式表述的,是从强调主观精神的自觉方面论述“仁”的意义。当然,这个“爱人”的抽象命题里,也包括着丰富的实际内容。首先,在“爱人”的口号下,孔子要求统治**内部应该互相尊重,推己及人。他在《论语·颜渊》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又在《论语·雍也》里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要有所树立,同时也使别人有所树立;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孔子的学生曾参,便用“忠恕”二字,十分恰切地概括了老师的这两条原则。孔子提倡“忠恕之道”,是为了能够做到如《论语·八佾》中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消除公室和私家的矛盾。但孔子并没有看到私家卿大夫与诸侯公室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新兴封建地主与旧**之间的**矛盾;企图用改良周礼的办法来调和这种矛盾,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在这里,也暴露了孔子保守的政治立场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