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文通识讲演录·哲学卷(二)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文通识讲演录·哲学卷(二)

  • 作者:陆挺 徐宏
  •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9787503934971
  •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1日
  • 页数:263
  • 定价:¥27.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套《人文通识讲演录》是由北京博学近思书院的策划出版的,首批推出了“哲学卷”、“历史卷”、“古代文学卷”、“现当代文学卷”、“美学卷”、“文化卷”、“人文教育卷”、“学术人生卷”等八种,涵盖了人文通识教育的各个领域。 本书为其系列之一的“哲学卷1”,书中具体收录了15篇当今国内外**流的华人名家学者关于哲学研究的演讲。
    文章节选
    重审科学与人文
    很高兴有机会和同学们探讨科学与人文的问题。在今天,许多人都意识到科学与人文之间存在着分裂,应该弥合它。但是能不能弥合?怎么弥合?如果说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两码事的话,我们干吗要弥合它呢?如果人文与工程技术没有关系,或者人文教育根本就不利于工科人才的培养,为什么我们搞工科的大学要办人文学科?这里有很多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隐隐约约觉得应该这么做,但是不清楚为什么应该这么做。所以我想提供一个看法,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问题从何谈起呢?首先,科学与人文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科技政��的纠偏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政策,有些急功近利、重量轻质,有些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基础。我感觉,这件事情可能从根本上违反科学精神。这里当然还牵涉到科学的社会形象问题。科学究竟是什么?现在我们说得*多的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当然不错,但还不够。不够在哪里?这是问题。还有一个教育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分科太严,文不学理,理不学文,重理轻文,这个局面给我们的人才培养带来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蕴涵着某种对科学与人文的不正确的态度。还有一些理论问题,比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我们经常说中国古代有科学,我们的四大发明等等,但较真地一分析,有人就说这个都不是科学,只是技术嘛!那么我们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科学,要不然不能很肯定地说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还有,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现在很多搞文科的都愿意说,社会科学当然是科学。不是科学你就捞不上**生产力这个光荣称号嘛,没有这光荣称号就没有经费,就没人支持你了。可是,在什么意义上社会科学是科学?我们要考虑。还有,我们这几年从上到下,人人都讲科学精神。那么,科学精神究竟是什么东西?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人一个说法,让人不知所措。
    所有这些问题,按照我的看法,都贯穿着对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将会导致对以上问题作不同的回答。我们今天的讲座分六个问题来讲:先讲人文意味着什么,再讲科学是什么意思,近代人文是什么,近代科学是什么,近代科学与近代人文的关系,*后落实到对科学精神的解释上。
    何谓人文
    “人文”从汉字来讲是两个字:人和文。“人”,讲的是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文”通“纹”,就是画道道。要刻点什么东西上去,就是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文”是人表达自己人性的方式。“人文”这个词*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表达了“文”而化之的意思。
    西文也包含着同样的两层意思:从词型上看,Humanities(人文)显然与Humanity(人性)有关;而从来源上看,Humanities来自拉丁文Humani-tas,而Humanitas则来自希腊文Paideia,就是教养的意思。公元2世纪的罗马作家格利乌斯有一段话,是迄今为止关于Humanitas*经典的一个说法。我们一般讲Humanities容易想到讲人道,讲友爱、博爱,可是他说,拉丁文Humanitas这个词并没有人们通常以为的这个意思。希腊文有一个词说的是这个意思,即Philanthropia。可是他说Humanitas并不是对这个希腊词的翻译,而是对另一个词即:Paideia的翻译。这个Paideia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雅技艺的教育与训练,就是教养的意思。为什么要把这种教化培养称为人性的表现呢?他说,因为只有渴望追求这种方式的人才具有*高的人性。
    好了,语言学的事情就讲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人文,一个是理想人性,一个是对这种理想人性的培养方式。那么,有没有普遍公认的理想人性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对于大的文化系统来讲,它们所认可的理想人性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今天我们比较关注的两大文化,以希腊作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我们中国文化,这两大文化各自推许的*基本的理想人性是不一样的。按照我的理解,希腊人所推崇的理想的人性是自由,自由是他们的*基本的人性,他们的所谓人文教化也就是自由教育。我们可以注意到有些英文词组就带有这个痕迹,像liberal education你不能翻译成自由教育,应该译成“人文教育”。还有liberal arts不能翻成自由艺术,它其实就是“文科”的意思。这就是因为在西方的传统中,人文学科的核心是自由。自由是构成一切人文学科的一个基本的价值支点,没有自由什么都不要谈。我打你一拳,我为什么要负责任?我给老人让座,为什么是德性高尚的?就是因为我可以打你,也可以不打你;我可以让座,也可以不让座。如果我打过去是由于某种物理规律的必然性造成的,那我也没有办法。如果我腿坏了,我只能坐在那里,你不能指责我不让座是道德上有问题。所以道德价值要求你自由,这从希腊时代开始就是很强调的。
    但是注意,在我们中国人这里并没有这个自由。中国人*高的人性是“仁”,仁义的仁,这个教化的方式是“礼”。区别究竟在哪里呢?举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它的原文是:我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这里面渗透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对比我们中国也有一句名言,中国人讲“子为父隐”,就是老子犯了错误,你儿子不能去张扬,不能去举报。你举报了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你首先破坏了这个基本的人性“仁”,因为我们中国的“仁”首先是体现在血亲之间。如果你连父子之间的这种关系都敢于打破的话,那你对“仁”这个基本人性就是一种破坏。这两句名言里可以看出来中西方之间理想人性的巨大差异。
    与“仁”相对应的教化形式是“礼”,只有通过一系列礼节的训练才能把理想人性内化到你内心里去。比较一下“仁”和“自由”这两种理想人性之间不同的内化方式,我们也许会发现不同的人文形式。那就是,中国人讲“动之以情”,西方人重“晓之以理”。当然,文化都是多样的,通常是讲情也讲理的,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侧重。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看这中间的区别。有人问孔子,父母死了以后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为什么不是两年、一年,为什么不是五年呢?这个问题当然也是个问题,对于西方的思维来说是很合理的。孔子如何回答呢?孔子并没有讲为什么三年,而是跟他讲,你的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你,他们为你吃苦、操心可不止三年吧!这样讲了之后,提问者就慢慢地理解了这个问题,他不再认为守孝三年是个问题了。这就是动之以情的结果。再比如,有些少数民族的同胞想提一个问题,但他不是直接讲,而是不停地跟你打比方、讲故事、唱歌儿,什么“草原上的雄鹰”,什么“乌云散开太阳出来”,讲一大堆。经过这么一大通铺垫,到他真的把问题托出来的时候,你感觉问题提得真有理,非得这么做才行。这也是动之以情的效果。
    好了,与“仁”这种人性理想相对应的人文形式是“礼”,而礼的说服方式是“动之以情”;那么与“自由”这种理想人性相对应的人文形式是什么呢?不用说,就是“科学”,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典型的就是“晓之以理”,即要不断地回答“为什么”。
    何谓科学
    中文的“科学”这个词直接翻译自science,而且用法大致类似,基本上指的是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而natural science通常指的是数理科学。数理科学通常是以牛顿科学为典范。不过这种理解也有问题,把科学理解得太窄了,把许多数学化不够的学科,如博物学,打入另册。诺贝尔奖有医学和生理学奖,却没有地学、博物学、生态学等。再有,把科学限制在数理科学方面,就无法理解牛顿科学这样的典型科学是从哪里来的。要知道,一进入历史的环节,你就会发现牛顿科学其实属于一个更古老的传统。它不是空穴来风突然冒出来的。它属于什么传统呢?简言之就是西方科学传统,就是说,在西方本来就有一个科学传统,牛顿科学不过是这个传统孕育出来的一个品种。
    为了阐明这个西方科学传统,我们再讲讲德文的科学,wissenschaft。德文的科学一词跟拉丁文scientia差不多,含义比较广,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包括人文学科。德国人代表的这个传统,倾向于从一个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意大利思想家维科的《新科学》,实际上讲的是历史哲学,但是它冠名以新科学。黑格尔把哲学叫做科学,而狄尔泰呢,他把人文学科经常叫精神科学,李凯尔特则把人文学科叫做文化科学。这些叫法显然和英文的叫法不同,它们显然不是natural science嘛!为什么都能叫做科学呢?这是因为它们共同地属于同一个知识传统。胡塞尔讲欧洲科学的危机,这是上个世纪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但他讲的不是自然科学的危机,毋宁说是欧洲人性的危机。胡塞尔把科学的危机与欧洲人性的危机等同起来,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西方科学传统起源于希腊,它的关键词是理性。在西方思想史上,哲学和科学永远都纠缠在一起,许多时候甚至没法区别。西方历史上**个哲学家也是**个科学家,西方的科学家做大了必然就是哲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席尔普编的《在世哲学家文库》,就把爱因斯坦编了一卷。为什么呢?因为从根本上讲,哲学也是一种科学,它是讲理的,是理性科学。所谓的科学理性,它的**个特点是内在性,也就是纯粹性。我们经常说自然科学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手段,可以为自己立法,我的毛病我自己知道,不用你们来教,我自己可以纠错,我自己可以解决问题。这无非就是一句话:我自然科学是内在的。理性从来都是为自己立法的,它不需要外在的法律。这是西方人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自己为自己立法,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内在性本身就构成了我的*高价值的来源,就是合目的性。理性提供了一个*高的价值系统。我们中国人喜欢说,合情合理合法,把理是放在情之后。为什么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理是相对的;而情在我们看来,反而是比较**的,所以情高于理。但是西方人把理抬得很高,而且抬到了内在性的高度。到了这个高度,理就是**的,而不是相对的。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为什么一个人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就是白活了呢?这是因为他从未触及理性世界。而一个没有触及理性世界的人,在苏格拉底看来就没有掌握、没有达到自己的人性。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讲的是纯粹理性如何能为自己立法,如何能够通过内在的方式整出一套规则来,而他的《判断力批判》谈的就是目的性,理性本身就提供一个目的因。今天我们一说理性,好像就是一个规则,一个客观的定律,没有目的性。这是有问题的。胡塞尔讲欧洲科学的危机在于:一方面,非理性主义全面放弃理性;另一方面,实证主义只强调一种片面的理性主义。片面的理性主义事实上放弃了对普遍性的寻求,它只讲事实理性,不讲价值理性,只讲工具理性,不讲目的理性。今天的许多科学家自动把自己陷在一个所谓道德中立的地位,不考虑道德问题,这恰恰是一种片面的理性,是一种分裂的理性。放弃了普遍理性的寻求,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分裂。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实际上是理性分裂的一个自然的后果,所以也是胡塞尔所谓危机的表现。
    希腊人这样的一种知识追求,是由他们的理想人性决定的,他们的人文形式就是自由和科学。我们可以举一个中国星占学和希腊数理天文学的例子。中国人也好,希腊人也好,头顶着同样一个灿烂的星空,都非常注意天上的现象,都把天上的现象勤勤恳恳地记下来。但是在此基础上,他们却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知识形式。中国的星占学,就是要通过了解天象的变化来规定和预测地上人事的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天学家都是官方天学家,都是官员。因为他们直接为**的一举一动服务。皇帝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该打猎,什么时辰登基,百姓什么时候种田……都要看看天上的事情。这样的天学,关于天象的知识,是属于礼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个礼,归根结底是要表达中国人的仁,要顺应天时。希腊人呢?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什么实际的用途。希腊不是一个农业民族,不需要编制历法来指导种田,也不是用来算命。他们就是要研究那个规律,研究行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行方式。为什么他们要研究这个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东西呢?希腊人认为,这样的研究属于*高尚的人性,研究纯粹问题的人是*高尚的。欧几里得是演绎几何的集大成者。一个学生跟他学习,学了几天问:老师,学完几何,能不能挣钱啊?欧几里得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说:“给你两块钱。你走吧。”(笑声)为什么呢?因为你怀疑我的学问的纯粹性相当于怀疑我人本身有问题,就像我们中国人怀疑你这个人不懂“礼”一样。希腊的数理天文学是近代科学的真正始祖,我们今天所谓的古典科学都是从数理天文学这条线上下来的。它一方面要观察,一方面要整合自然规律。
    科学理性的第二个特点是合目的性。内在性和合目的性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归结为自由引导的结果。“自由”是什么意思?就是由自嘛,由着自己内在的逻辑来发展。合目的性是什么意思呢?自由从来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维度对于我们中国人是很陌生的。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由向来规定着一种目的性,有价值问题的,那就是:自由是它的*高价值。这个自由作为*高价值,就是目的性本身。自由从来不是手段,从来都是*高目的。裴多菲诗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认为自由是比生命和爱情更高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生命的意义、爱情的价值,都是自由引导的结果。没有自由,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自由,爱情也是没有根据的。
    目录
    重审科学与人文
    论和谐相处
    康德宗教伦理对我们的启示
    “光”与“死”:两希精神的开端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杜威在中国的命运
    科学精神与新的经济时代
    科学需要民主,技术需要市场
    科学之灯与人文之星
    在真与善之问
    当代哲学思维的变革
    现代社会的正义问题
    高技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蔡元培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梅贻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