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 001
第二章 / 006
第三章 / 013
第四章 / 022
第五章 / 035
第六章 / 048
第七章 / 055
第八章 / 065
第九章 / 072
第十章 / 080
第十一章 / 090
第十二章 / 107
第十三章 / 118
第十四章 / 129<p>**章 / 001</p> <p>第二章 / 006</p> <p>第三章 / 013</p> <p>第四章 / 022</p> <p>第五章 / 035</p> <p>第六章 / 048</p> <p>第七章 / 055</p> <p>第八章 / 065</p> <p>第九章 / 072</p> <p>第十章 / 080</p> <p>第十一章 / 090</p> <p>第十二章 / 107</p> <p>第十三章 / 118</p> <p>第十四章 / 129</p> <p>第十五章 / 142</p> <p>第十六章 / 154</p> <p>第十七章 / 163</p> <p>第十八章 / 184</p> <p>第十九章 / 199</p> <p>第二十章 / 209</p> <p>第二十一章 / 224</p> <p>第二十二章 / 245</p> <p>第二十三章 / 252</p> <p>第二十四章 / 263</p> <p>第二十五章 / 283</p> <p>第二十六章 / 296</p> <p>第二十七章 / 307</p> <p>第二十八章 / 333</p> <p>第二十九章 / 350</p> <p>第三十章 / 361</p> <p>第三十一章 / 371</p> <p>第三十二章 / 378</p> <p>第三十三章 / 389</p> <p>第三十四章 / 402</p> <p>第三十五章 / 424</p> <p>第三十六章 / 435</p> <p>第三十七章 / 447</p> <p>第三十八章 / 467</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译本序
1846年,在英国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座牧师住宅二楼的窗前,坐着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姑娘。在这座两��石屋的窗外,是一片了无生机的教堂墓地,墓地尽头是一望无际的长满石楠的荒原。窗前的姑娘正在奋笔疾书,用她的悲苦和怨愤、激情和想象,构建着一个既是内心也是外界、既是微观也是宏观的独特境界,叙述着一个朴实无华、真实感人的故事,塑造着一个生而不幸、历尽艰辛、敢于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倔强少女。一年后的1847年10月,姑娘写的这本书问世了。自那以后,迄今将近150年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价值标准在改变,文学潮流在更迭,审美情趣在转移,批评理论在更新,而夏洛蒂·勃朗特写的这部《简·爱》却从未受到过冷落,依然在世界各国盛行不衰,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本不朽之作。它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了几百种版本,发行了近亿册书籍,发表了上千种研究专著和文章,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学现象。很显然,《简·爱》所以能经久盛行不衰,简·爱所以能一直活在人们中间,无疑有它的独到之处,必然有她的魅力所在。
<p class="a">译本序</p> <p class="a"> </p> <p>1846年,在英国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座牧师住宅二楼的窗前,坐着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姑娘。在这座两层石屋的窗外,是一片了无生机的教堂墓地,墓地尽头是一望无际的长满石楠的荒原。窗前的姑娘正在奋笔疾书,用她的悲苦和怨愤、激情和想象,构建着一个既是内心也是外界、既是微观也是宏观的独特境界,叙述着一个朴实无华、真实感人的故事,塑造着一个生而不幸、历尽艰辛、敢于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倔强少女。一年后的1847年10月,姑娘写的这本书问世了。自那以后,迄今将近150年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价值标准在改变,文学潮流在更迭,审美情趣在转移,批评理论在更新,而夏洛蒂·勃朗特写的这部《简·爱》却从未受到过冷落,依然在世界各国盛行不衰,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本不朽之作。它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了几百种版本,发行了近亿册书籍,发表了上千种研究专著和文章,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学现象。很显然,《简·爱》所以能经久盛行不衰,简·爱所以能一直活在人们中间,无疑有它的独到之处,必然有她的魅力所在。</p> <p> </p> <p><b>一</b></p> <p>《简·爱》是一本用**人称叙述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写的虽然不全是作者本人的生平,但其中的许多情节都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凝聚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生活和个性,她的喜怒哀乐和追求憧憬,大都包含在这部作品之中。正因为如此,使得《简·爱》以其真情实感博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同时也引得无数评论家和研究者热衷于通过简·爱来研究夏洛蒂,通过夏洛蒂来研究简·爱。</p> <p>夏洛蒂·勃朗特于1816年4月21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一山区小镇桑恩顿,她是乡村牧师帕特里克·勃朗特的第三个孩子。在她出生后的四年中,她的弟弟布兰韦尔、妹妹艾米莉和安妮相继出世。1820年4月,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夏洛蒂全家八口迁至约克郡凯利镇附近的偏僻山村哈沃斯。就在那座有八个房间的两层石砌牧师住宅里,夏洛蒂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迁到哈沃斯后的第二年,母亲便因病去世,5岁的夏洛蒂从此便失去了母爱。三年后,8岁的夏洛蒂和大姐玛莉亚、二姐伊丽莎白、大妹艾米莉相继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女儿的慈善学校——柯恩桥学校。这所学校就是《简·爱》中洛伍德学校的原型。正像小说中写的那样,这儿的教养方法粗暴冷酷,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结果摧毁了孩子们的健康。四姐妹入学后的第二年,斑疹伤寒和肺结核在该校流行,11岁的玛莉亚和10岁的伊丽莎白都染上了肺结核,接回家后不久,即相继离开了人间。失去两个亲爱的姐姐,使夏洛蒂深受打击,《简·爱》中那个少年夭折的可爱小姑娘海伦·彭斯,写的就是她的大姐玛莉亚。做牧师的父亲生怕另外两个女儿也落入死神之手,急忙把她们接回家中。此后的五年中,姐妹兄弟四人就在姨妈和父亲的教养下学习、生活,在哈沃斯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相亲相爱,勤奋学习各种知识,但三姐妹*爱好的还是写作:写诗,写小说,写剧本,还把自己的“作品”手抄成册,装订成“书”。据夏洛蒂14岁时开列的个人“作品”目录,写下的即有22卷之多。虽然这些都是童年的习作,但也激发起她们的写作才能,锻炼了她们的写作技巧,为三姐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之余,她们常去周围的荒原游玩,那一望无际的荒原就成了她们酷爱的自由天地,荒原瘠土上那矮小、平常,但有顽强生命力的石楠,就成了她们姐妹三人风骨的象征。1831年初,为了接受更正规的教育,夏洛蒂到离家60英里的罗海德的伍勒小姐学校学习。这里和柯恩桥学校完全不同,师生关系亲密,学习环境良好,夏洛蒂的学业进步很快,曾数次获奖。这段经历对她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简·爱》中的谭波儿小姐身上,就有着伍勒小姐的影子。第二年的5月,夏洛蒂离开伍勒小姐学校,回哈沃斯家中教育弟妹。三年后,她又回伍勒小姐学校担任教师,并把两个妹妹带到该校学习,直到1838年才离开伍勒小姐学校回家休养。此后的五年中,她曾两度去有钱人家担任家庭教师,可是,生性孤傲的夏洛蒂很难适应这个和仆人相差无几的职务,*后决定放弃这一职业。《简·爱》中贵妇人、阔小姐们对家庭教师的刻薄讥讽,正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当时英国社会中等级偏见的生动写照。</p> <p>为了照顾家庭,能在家乡谋生和自立,夏洛蒂决定和两个妹妹在哈沃斯办一所像伍勒小姐那样的学校。为此,她和艾米莉在姨妈的资助下,于1842年初去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埃热夫人学校学习法语和德语。同年11月,姨妈去世,姐妹俩回家奔丧。第二年年初,夏洛蒂又独自一人回布鲁塞尔继续学习并兼教英语。在这期间,夏洛蒂渐渐迷恋上自己的老师埃热先生。这位老师的思想、谈吐、才学和对她的关心,都使她如醉如痴。埃热夫人察觉了夏洛蒂对自己丈夫的感情,便设法不让他们两人接近。在沮丧绝望之余,夏洛蒂被迫于1844年元旦离开布鲁塞尔,回到哈沃斯。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给埃热先生写过一些表露感情甚至几近恳求的信。信中说埃热先生的回信“对我来说,生命攸关,你*后的信支持着我——6个月的营养。”“给我写信就是你做的一件好事。只要我觉得你相当喜欢我,只要我有希望收到你的信,我就能安静下来,不太悲伤。”“当我**天等待着你的来信,**天的失望将我抛到难忍的痛苦之中……我就焦急——不想吃喝、失眠——日趋衰弱。”这种绝望的爱情给夏洛蒂已经不幸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此后夏洛蒂迟迟未嫁,也许和这段经历不无关系。埃热先生个性鲜明,聪明能干,博学多才,经历丰富,但极易激动。显然,《简·爱》中的罗切斯特身上,就有着他的影子;很有可能在疯女人的塑造上,也带有作者对埃热夫人的怨愤。</p> <p>命运给夏洛蒂的打击并未就此罢休。她的办学计划因无人报名而归于失败;父亲的身体也变得愈来愈坏,患白内障的眼睛几近失明;做家庭教师的弟弟又因与东家太太发生感情纠葛被辞退回家,从此一蹶不振,染上酗酒、吸毒的恶习,精神和身体都趋于崩溃,从而更增加了夏洛蒂和她妹妹的沉重负担。</p> <p>1845年秋,夏洛蒂偶然发现了艾米莉的一本诗稿,从童年时代开始的对文学写作的爱好促使她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动用姨妈的遗产,用笔名出版一本三姐妹诗集《柯勒、埃利斯、阿克顿·贝尔诗集》。诗集于1846年5月出版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只有一篇短小的评论对艾米莉的诗稍加赞许,诗集也只卖出两本。可是,这本诗集的出版大大增强了姐妹三人的信心,鼓舞了她们的创作热情,促使她们*终选择了文学事业,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们很快就各自交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夏洛蒂的《教授》,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妹妹的两本书都被出版商接受了,夏洛蒂的《教授》却遭到了退稿的命运。可是,夏洛蒂并没有灰心,她用全部热情,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于一年后的1847年8月,写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简·爱》,并立即为出版商所接受,稿件寄出后不到两个月,《简·爱》即率先出版,震动了文坛,获得了极大成功。同年12月,《简·爱》再版,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也同时问世。姐妹三人几乎同时出版了三部一举成名的长篇小说,这在世界文坛上是****的事。《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杰作,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也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p> <p>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勃朗特一家带来极大的欢乐,然而,仅仅过了9个月,更大的打击又开始落到她们的头上,在短短的8个月内,死神竟连续三次向这一家人伸出了无情的手,布兰韦尔、艾米莉和安妮都相继离开了人间,原来是一家八口,如今只留下夏洛蒂和年老多病的父亲。在此后的整整五年中,孤苦伶仃的夏洛蒂就在那座冷冷清清的两层石屋中,和年迈的父亲相依为命。但是,她牢记着小妹安妮临终时的*后一句话:“勇敢些,夏洛蒂!”夏洛蒂强忍住悲痛,吞咽下哀伤,继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跋涉向前,先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雪莉》和《维莱特》。可是,当她独坐窗前举笔写作时,室内是老父的呻吟,屋外是呼号的山风,远方是苍凉的荒原,眼前是亲人的坟茔,其心境之悲苦不言而喻,真让人不忍思量。</p> <p>1854年的6月29日,38岁的夏洛蒂终于不顾固执的老父的反对,和阿·贝·尼科尔斯牧师结了婚。迟来的爱情给她带来了慰藉和欢乐,但婚后的幸福竟那么短暂。6个月后的**,夏洛蒂和丈夫到离家数英里的荒原深处观看山涧瀑布,归途中遇雨受寒,此后便一病不起。1855年3月31日,39岁的夏洛蒂不幸离开了人间,还带去了一个尚未出世的婴儿。</p> <p> </p> <p><b>二</b></p> <p>《简·爱》是夏洛蒂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现状、不甘受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反映了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对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追求和憧憬。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主人公,也许并无太多新颖独特之处。可是,在将近150年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上**富豪踌躇满志,神甫教士“神恩”浩荡,等级森严,习俗累累,****,男权至上,文学作品中则绅士淑女济济一堂,欢宴舞会应接不暇。突然间,在那众多美丽英俊的男女主人公中,钻出了一个无财无貌的小女人,她观念新颖独特,个性坚毅倔强,居然还敢批评宗教事业,嘲笑社会风习,藐视地位财力,主张男女平等,而且,感情真挚,直率坦诚,难怪《简·爱》一经问世,社会上就引起轰动,文学界就争相评论了。赞许者大呼“独特”“新颖”“真实”“感人”,诋毁者大骂“低级”“粗野”“反基督教”。然而,一百多年来,《简·爱》所以能经久盛行不衰,简·爱所以能一直活在人们中间,也许还在于这本书的主旨是告诉人们:一个小人物依靠自己的正直品德和聪明才智,只要坚忍不拔地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是有可能冲破重重险阻,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而且,简·爱这个小人物真实可信,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她有凡人的优点,也有凡人的缺点。书中写的也不是什么重大题材,只是个人的生活、工作、爱情、婚姻、家庭之类的凡人琐事,诉说的也只是个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是,这种凡人的真情实感*能引起永远是占绝大多数的琐事缠身的凡人的共鸣。虽然,人们并不一定遭受过女主人公那么多的苦难,但作为一个凡人,一生中多少也品尝过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才智和丰富想象所塑造的这个活生生的小人物,自然能博得凡人的同情和赞赏,会震动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们的心弦。何况,凡人的日常生活和心态,本身就是人性*基本的层次,从中完全可以发掘出和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命题。</p> <p>《简·爱》的故事情节,从表面看并不太复杂,它只是用**人称叙述了女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家的过程,内容分三部分,外加一个尾声。**部分是在舅妈家和在慈善学校,第二部分是在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第三部分在沼泽山庄以及当乡村教师,*后是在芬丁庄园成家的尾声。小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孩童的所思所想,言行举止,写得*为真实生动。她虽然逆来顺受,依然挨打受骂,“竭力想赢得别人好感也白费力气”,终于有**她的恐惧和忍耐到了极限,“像所有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决定豁出去了”。她大骂表兄是“杀人犯”,还和他对打起来,因而受到锁进“恐怖的红房子”的惩罚,她愤愤不平地喊出“不公平!——不公平啊”!*后发展到对舅妈当面反击,说她“坏透了”“心肠毒得很”,从而“有了一种****的自由感和胜利感”。但接着,简·爱便又做了自省自责,觉得这“又暖又醇”的报复滋味很快就变得“又涩又苦”,感到这种既遭人恨又恨人的处境是可悲的。从而可以看出,表兄的凶暴专横、表姐的傲慢冷漠、舅妈的憎恨厌恶,使小小年纪的简·爱心智早熟了,这也初步表露了简·爱既倔强抗争又忍让克制的矛盾复杂的个性。如果说简·爱在舅妈家对社会的不公有了初步体会,那么,在洛伍德学校她对宗教的虚伪则有了更深的认识。勃洛克赫斯特牧师的“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主张,他的一系列**人性的非人道做法,他那虚伪的假道学嘴脸,引起了简·爱的极大不满;深受宗教毒害、逆来顺受的海伦·彭斯的死,更激起了她的无限悲愤,也增强了她倔强抗争的意识。固然,由于后来洛伍德学校生活学习条件的改善,善良的谭波儿小姐的关心和教育,使得简·爱得以在那里生活了8年,如她自己所说,“较为和谐的思想,较有节制的感情,已经在我的心中扎了根”。然而,谭波儿小姐结婚离去给予她的刺激,使她感到“保持平静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她追求的本性,���往日的激情,她青春的躁动,又在她矛盾复杂的个性中占了上风,使她想起“真正的世界是广阔的,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激情和兴奋的变化纷呈的天地,正等待着敢于闯入、甘冒各种风险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们”。她对8年来的常规生活突然感到了厌倦,要求变化和刺激,她终于几近绝望地喊出:“我向往自由,我渴望自由……至少赐给我一份新的工作吧!”于是,她毅然登了广告,应聘去桑菲尔德做了家庭教师,走上了新的人生旅程。</p> <p>简·爱在桑菲尔德的经历,主要叙述了她和罗切斯特曲折动人的爱情,但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灰姑娘式的浪漫故事。简·爱在这段经历中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倔强抗争的个性,在社会、生活、爱情、婚姻、宗教等问题上都表现出鲜明的叛逆精神,特别是在维护妇女独立人格,主张婚姻独立自主以及男女权利平等方面,这不能不说是在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很大的突破。简·爱曾愤愤不平地说道:“通常认为女人是非常安静的,可是,女人也有着和男人一样的感情。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一样,也要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要有她们的用武之地。她们对过于严肃的束缚,对过于**的僵滞,也会和男人完全一样,感到十分痛苦。”她还曾义正词严地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交谈,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家庭教师简·爱和庄园主人罗切斯特,从相遇、相识到相爱,直到婚礼上发生突变,简·爱出走,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引人入胜。但不可否认,有的情节由于在手法上未能很好地交融结合,多少留有通俗小说和情节剧的痕迹,如隐藏疯女人,打扮吉卜赛老妇等,虽然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戏剧性,但也使得这一部分不像在舅妈家和洛伍德学校那段经历那么真实可信。</p> <p>不过,在这段经历中,更重要的还是写出了一个青春少女的心路历程,她的情感纠葛,她的痛苦和欢乐,她的心灵矛盾和内心冲突,她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憧憬和追求。这一部分中情节的设计虽有欠缺,但从心灵世界的构建和情感氛围的营造来说,这是全书中*精彩的部分。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通过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通过梦境和幻觉,通过预兆和感应,通过象征和隐喻,通过景色和外物的描绘等,十分真实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在爱情生活中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构建了她波澜起伏、动荡不安的内心世界,其独特创新之处,真可说是现代心理小说和情绪小说的先声。而且,女主人公那种既热情奔放,敢于幻想,否定陈规,藐视习俗,追求个性解放,憧憬美满人生,又冷静稳重,严于律己,信守传统,重视道德,善于自省自责,主张自尊自重的矛盾复杂个性,表现得****。正因如此,我们的女主人公终于还是怀着极度矛盾痛苦的心情,毅然离开桑菲尔德,离开心爱的人,走上漂泊流浪之路,走向生死难卜的未来。</p> <p>经过四天的流浪,简·爱终于被沼泽山庄收留,在那儿落了脚,后来又在离得不远的莫尔顿村当了乡村教师。在这一部分中,从情节看,主要是描写了简·爱和圣约翰的感情纠葛。简·爱发现沼泽山庄竟是她姑妈家,圣约翰三兄妹原来是她的表兄表姐,这一情节显然设计得过于巧合。至于简·爱获得遗产和均分遗产,看来是为了提高女主人公的经济实力,也为了进一步**她的**品格。但这一部分的主旨是:通过简·爱和圣约翰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矛盾纷争,展开了人性和“神恩”的搏斗,并以人性取胜而告终,阐明了女主人公对人性的珍视,对幸福的追求。</p> <p>圣约翰自己是个被宗教“修剪驯化了天性的人”,他进而又要“修剪驯化”简·爱的天性,要她成为神权的工具,要强娶她为妻,并要她跟他去印度传教。在圣约翰软硬兼施的进攻面前,个性矛盾复杂的简·爱有过退却和妥协,她听从他的安排学习印度斯坦语,答应作为他的助手跟他一起去印度传教,她想以此来“填补被剥夺了的爱情和被打破了的希望留下的空白”。但她要求不做他的妻子,保持自由身,因为她知道,嫁给他就是归顺神权,至少得“抛掉一半天性,扼杀一半才能”;要是不嫁给他,“我还可求助于没有遭到摧残的自我,还可以跟我那未受奴役的真情实感互通心曲”。可是,圣约翰过于固执地笃信“神威”了,他说他绝不能代表上帝接受她半心半意的忠诚,她必须嫁给他。简·爱终于被激怒了:“我瞧不起你的爱情观!瞧不起你表达的这种虚假的感情。你这么做时,我瞧不起你!”尽管圣约翰以“要是你拒绝的话,你拒绝的并不是我,而是上帝”相威胁,可是,简·爱认为,“要是我做了他的妻子,他不用从我血管中抽一滴血,便会把我杀死,而他那水晶般的良心绝不会沾上一点犯罪的污点。”圣约翰去剑桥前在晚祷中有针对性地宣读经文,以及过后对简·爱的个别“布道”,有关天堂和地狱的劝诱和告诫,顷刻间曾使简·爱遗忘了自己的拒绝,失去了自己的抗争,感到“宗教在召唤——天使在招手——上帝在命令——生命像画卷般卷了起来——死亡的大门敞开着,显示出门那边的永生。好像在说,为了那边的平安幸福,这儿的一切都可以立即牺牲。”如她自己所说,她差一点犯了“判断上的错误”,“做了傻瓜”,答应嫁给他。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她突然受到电击似的震颤,听到罗切斯特“简!简!简”的呼唤。这震颤和呼唤,是幻觉?是感应?这是心理活动的外化,是真真实实的心灵的呼唤!是爱情的呼唤,人性的呼唤!它打开了心灵的牢门,挣断了心灵的锁链,把简·爱从昏迷中唤醒,使她有了力量,占了上风,彻底摆脱掉圣约翰的“神恩”的控制和束缚,奔向自己幸福的目标。这样的揭露和批判,这样的冲突和结果,难怪《简·爱》一问世,就受到当时一些宗教界人士和宗教报刊的诋毁和中伤,斥之为“反基督教”“道德上的雅各宾主义”,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但正如作者在本书再版序中指出的那样:“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抨击前者不等于谴责后者。揭去法利赛人脸上的假面具,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不敬的手。”</p> <p>简·爱匆匆赶到桑菲尔德,只见到一片废墟,疯女人也烧死了,然后,简·爱又赶到芬丁庄园,终于见到了手残眼瞎的心上人罗切斯特,他们如愿以偿地结婚了。婚后十年的生活一笔带过,*后简要交代了一下几个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总之,这个尾声行色匆匆,且有“大团圆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嫌。事实上,尾声主要说的是简·爱这个孤苦伶仃、无财无貌的小人物,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终于克服了贫穷、苦难、习俗、荣辱、**、“神恩”等阻碍,追求到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现在的简·爱已从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已是个独立自主的人,和经过自责忏悔的罗切斯特,在心灵上已经完全平等,在财力上,特别是体力上,双方的强弱地位已经发生互换,笼中鹰得请麻雀觅食,现在那个大男人得依靠这个小女人了,这也是作者对男女平权的一种奢求和想望。显而易见,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团圆,这是艰苦奋斗、顽强追求的结果,也是人性取得胜利的果实。当然,其效果也使读者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p>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简·爱》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以及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是不同凡响的。 ——列夫·托尔斯泰 免费在线读**章
那天,再出去散步是不可能了。没错,早上我们还在光秃秃的灌木林中漫步了一个小时,可是打从吃午饭起(只要没有客人,里德太太总是很早吃午饭),就刮起了冬日凛冽的寒风,随之而来的是阴沉的乌云和透骨的冷雨,这一来,自然也就没法再到户外去活动了。这倒让我高兴,我一向不喜欢远出散步,尤其是在寒冷的下午。我觉得,在阴冷的黄昏时分回家实在可怕,手指脚趾冻僵了不说,还要挨保姆贝茜的责骂,弄得心里挺不痛快的。再说,自己觉得身体又比里德家的伊丽莎、约翰和乔治安娜都纤弱,也感到低人一等。我刚才提到的伊丽莎、约翰和乔治安娜,这时都在客厅里,正团团围在他们的妈妈身边。里德太太斜靠在炉边的一张沙发上,让几个宝贝儿女簇拥着(这会儿既没争吵,也没哭闹),看上去非常快活。我嘛,她是不让和他们这样聚在一起的。她说,她很遗憾,不得不叫我离他们远一点,除非她从贝茜口中听到而且自己亲眼目睹,我确实是在认认真真地努力养成一种更加天真随和的性情,更加活泼可爱的举止——也就是说,更加轻松、坦率、自然一些——要不,她说什么也不能让我享受到只有那些知足快乐的小孩才配享受的待遇。
“贝茜说我干了什么啦?”我问。
“简,我可不喜欢爱找茬儿和寻根究底的人;再说,一个小孩子家竟敢这样对大人回嘴,实在有点不应该。找个地方坐着去。不会说讨人喜欢的话,就别做声。”
客厅隔壁是一间小小的早餐室。我溜进那间屋子。那儿有个书架。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特意挑了一本有很多插图的。我爬上窗座,缩起双脚,像土耳其人那样盘腿坐着,把波纹厚呢的红窗帘拉得差不多合拢,于是,我就像供奉在这神龛似的双倍隐蔽的地方。褶裥重重的猩红窗帘挡住了我右边的视线,左边却是明亮的玻璃窗,它保护着我,使我免受这十一月阴冷天气的侵袭,又不把我跟它完全隔绝。在翻书页的当儿,我偶尔眺望一下冬日午后的景色。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的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我重又低头看我的书——我看的是比尤伊克插图的《英国禽鸟史》。一般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不大感兴趣,但是有几页导言,虽说我还是个孩子,倒也不能当作空页一翻而过。其中讲到海鸟经常栖息的地方,讲到只有海鸟居住的“孤寂的岩石和海岬”,讲到挪威的海岸,从*南端的林讷斯内斯角到*北的北角,星罗棋布着无数岛屿——
那里北冰洋卷起巨大的漩涡,
在极地荒凉的岛屿周围咆哮,
还有大西洋汹涌澎湃的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