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 作者:闫大建
  •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055153
  •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01日
  • 页数:230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汽车的基本理论。全书分两篇,共13章。**篇为汽车发动机原理,内容主要包括: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发动机的特性和发动机试验。第二篇为汽车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动力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制动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书中通过对发动机性能指标和汽车性能指标的详细分析,提出了改善发动机性能和汽车性能的合理措施。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汽车维修与检测、汽车运用工程等本科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的教材,还可供工厂、研究单位从事汽车设计、使用、试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文章节选
    **篇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1章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很多,主要有动力性能指标(功率、转矩和转速)、经济性能指标(燃料与润滑油消耗率)、运转性能指标(冷启动性能、噪声和排气品质)及耐久可靠性指标等。发动机的质量主要通过以上性能指标进行评定,但在评定时要把各种性能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章主要阐述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运转性能指标,并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发动机性能的主要因素。
    1.1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发动机的实际工作过程是由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组成的,在工程热力学中通常将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加以抽象和简化,忽略—些次要影响因素,形成由几个基本热力过程所组成的理论循环,以便作定量分析。用理论循环代替复杂的实际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可以用较简单的公式说明影响发动机性能的某些重要因素,从而指明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方向。*简单的理论循环为空气标准循环,其简化的假设条件如下。
    (1)假设工质为理想气体,循环过程中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变,其比热容为定值。
    (2)假设工质的质量不变,不考虑进排气过程,并忽略漏气影响。
    (3)假设工质的压缩和膨胀均是绝热过程,工质与外界不存在热量交换。
    (4)假设工质燃烧为定压或定容加热过程,排气为定容放热过程。
    (5)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且不考虑实际循环中存在的各种能量损失。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这种抽象、概括和简化是合理的,并接近实际,对理论循环的分析和计算在实际循环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性。根据对燃烧过程即加热方式的不同假设,可以得到发动机3种基本理论循环,分别是混合加热循环、定容加热循环和定压加热循环,图1-1为发动机的理论循环示功图。理论循环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来衡量的。
    ……
    目录
    **篇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1章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1.1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1.1.1 基本理论循环
    1.1.2 理论循环的影响因素
    1.2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1.2.1 实际循环的工作过程
    1.2.2 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1.3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1.3.1 指示性能指标
    1.3.2 有效性能指标
    1.3.3 运转性能指标
    1.3.4 机械效率
    1.4 发动机的热平衡
    1.4.1 发动机消耗的总热量
    1.4.2 转化为有效功的热量
    1.4.3 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
    1.4.4 废气带走的热量
    1.4.5 余项损失的热量
    思考题
    第2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2.1.2 换气过程
    2.1.2 换气损失
    2.2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评价
    2.2.1 残余废气系数
    2.2.2 充气效率
    2.3 影响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因素
    2.3.1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2.3.2 影响残余废气系数的因素
    2.4 改善发动机换气过程的措施
    2.4.1 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2.4.2 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2.4.3 减小排气系统阻力
    2.4.4 降低进气终了温度
    2.5 发动机的进气增压
    2.5.1 进气增压的意义及评定
    2.5.2 进气增压系统的类型
    2.5.3 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工作原理
    2.5.4 谐波进气增压系统工作原理
    2.5.5 进气增压对发动机的影响
    思考题
    第3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3.1 燃料的喷射与雾化
    3.1.1 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
    3.1.2 燃料喷射过程
    3.1.3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3.1.4 喷油的雾化及油束特性
    3.2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
    3.2.1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3.2.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3.3 柴油机的燃烧室
    3.3.1 直接喷射式燃烧室
    3.3.2 分隔式燃烧室
    3.4 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因素
    3.4.1 影响燃烧过程的使用因素
    3.4.2 影响燃烧过程的结构因素
    思考题
    第4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4.1 化油器的工作原理
    4.1.1 可燃混合气的成分
    4.1.2 简单化油器特性与理想化油器特性
    4.2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
    4.2.1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4.2.2 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
    4.2.3 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
    4.3 汽油机的燃烧室
    4.3.1 对燃烧室的要求
    4.3.2 常用典型燃烧室
    4.4 影响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因素
    4.4.1 影响燃烧过程的使厨因素
    ……
    第5章 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
    第6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7章 发动机试验
    第二篇 汽车理论
    第8章 汽车动力性
    第9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第10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
    第11章 汽车制动性
    第12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13章 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性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语
    本书分两篇,共13章,主要内容是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汽车理论。通过对发动机工作过程和汽车性能指标的详细分析,提出了改善发动机性能和汽车性能的合理措施。本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又有较强的综合性,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适当引入实用性较强且较新的汽车新技术知识。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发动机性能和汽车性能变化的原因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利用新结构、新技术改善汽车性能的原理,达到更深刻地理解电子控制和液压传动等技术在汽车上应用的目的。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