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 邓中夏烈士传/雨花忠魂》:
邓中夏出生在甲午年,是清光绪二十年。这一年,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了影响着中国历史的甲午海战。
邓中夏祖籍河南,祖父邓锡锦在广州府执掌出纳文书。后来因为战乱,邓锡锦一家便离开广州,在粤湘交界的湘南宜章寄居了下来。邓锡锦在宜章乐善好施,广交朋友,赢得了乡民的敬重。祖父厚朴仁义的品质,对邓中夏性格的养成,给予了一定的滋养。
邓中夏的祖母邝氏是宜章白石渡人,她熟读诗书,精巧于女红。十九岁嫁到邓家后,勤俭持家,和善宽厚地和大家相处。在教育子女上,她严格遵照《邓家家训六说》。她认为,把钱财留给子孙,不如把善良的品格传给他们,生活再穷困,都要让孩子读书识理。1913年春,邓中夏的父亲邓典谟被委任为衡山县知事,时间不长,到湖南主政的北洋军阀汤芗铭就要提拔邓典谟到省里做事。邝氏知道这件事后,严令儿子到京城去,远离汤芗铭,以免遭其侮辱。孙子邓中夏从湖南高等师范毕业时,邓中夏的继母希望他回到宜章做一名教师,又是邝氏站了出来,要邓中夏跟着父亲到北京去投考北京大学。邝氏高阔的情怀和温润的大爱,成为邓中夏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起点。
在书香中成长起来的邓中夏的父亲邓典谟,十八岁在郴州的考试中以**名的成绩考取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三十二岁在湖南省的会试中又考了个第二名的好成绩。出色的考试成绩让邓典谟取得了较高的人生起点。时间不长,便以盐政使的身份被派到浙江,分管永嘉和长林的盐场。内敛勤勉的邓典谟不仅知道四书五经能给他带来生活的改变,他还知道读书识理,生活才有希望。在盐场不几年,稍稍积累了一点财富,他便回到宜章,在县城创办了县立阖邑高等小学,让宜章的后生们经受一定的教育。后来,他还出任了郴郡六城联立中学校长、衡山县知事、湖南省议会议员、北洋政府国务院铨叙局主事、南京政府行政院书记官等职。
邓典谟一生为官谨慎,两袖清风,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著书立说之中。不仅编著有32卷本的《宜章县志》,还著有《庸庵自述》、《庸庵诗文集》、《论语会通》、《俗语考》等。父亲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人生态度和鸡鸣而起、焚膏继晷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对邓中夏影响很大。在邓中夏就义十三年之后的1946年,七十二岁的邓典谟因病在宜章去世。
邓中夏的生母欧庚翠,是宜章瑶岗仙人,美丽聪颖,善良贤淑,不仅通晓诗词歌赋书法计算,还做得一手好的针线活,十六岁嫁到邓家,到二十六岁时因瘟疫离世,十年的时间,为邓家留下隆泮、隆渤、隆潜、怀顺三子一女。在母亲的怀抱中,邓中夏和哥哥及弟弟妹妹愉快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邓中夏的继母廖彩德是湖南郴县廖家湾人。1901年刚满二十岁就嫁到了邓家。为邓典谟生下两个儿子,取名为隆濎、隆渭。廖彩德1956年还被评为全国手工艺劳动模范,在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接见。握着**领导人的手,听着浓浓的湖南乡音,廖彩德可谓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老人家后来由**组织部和**军委供养,在北京颐养天年。
邓中夏兄妹六人,长兄邓隆泮在郴郡六城联立中学毕业后,曾任宜章县劝学所所长和近城高等小学的校长。1919年因为苦读过度,得肺结核咳血在随父亲赴京**时在衡阳病逝,年仅二十七岁。小弟邓隆渭在县立小学毕业后,随父亲来到南京,在东方中学读书。1936年邓中夏英勇就义三年后,邓隆渭才随父亲离开南京回到老家,先后担任了宜章县章水乡所乡长以及县参议员、近城小学校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遵从父命,在太平乡毅然举起自卫队的抗日大旗,团结乡亲,在宜章率先成立抗日武装。1949年初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成为一名革命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