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精装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精装版)

  • 作者:傅佩荣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20702737
  •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0702737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01日
    • 定价
      ¥86.00
    • 所属分类
    文章节选
    自序
    大学
    大学**讲
    大学第二讲
    大学第三讲
    大学第四讲
    大学第五讲
    大学第六讲
    大学第七讲
    大学第八讲
    中庸
    中庸**讲
    中庸第二讲
    中庸第三讲<p><span>自序<o:p></o:p></span></p> <p><span>大学<o:p></o:p></span></p> <p><span>大学**讲<o:p></o:p></span></p> <p><span>大学第二讲<o:p></o:p></span></p> <p><span>大学第三讲<o:p></o:p></span></p> <p><span>大学第四讲<o:p></o:p></span></p> <p><span>大学第五讲<o:p></o:p></span></p> <p><span>大学第六讲<o:p></o:p></span></p> <p><span>大学第七讲<o:p></o:p></span></p> <p><span>大学第八讲<o:p></o:p></span></p> <p><span>中庸<o:p></o:p></span></p> <p><span>中庸**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二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三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四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五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六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七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八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九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十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十一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十二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十三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十四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十五讲<o:p></o:p></span></p> <p><span>中庸第十六讲<o:p></o:p></span></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止于至善”一词出于《大学》篇首开宗明义所说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要说清楚什么是止于至善,为何要止于至善,以及如何做到止于至善,就必须充分理解《大学》这部经典。
    古代**子弟十五岁入“大学”,学习如何融入统治**的生活。《大学》这本书是从儒家立场说明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思想、修养方法以及从政目标。其中所论“修养方法”部分,可以摆脱时代及社会的限制,彰显普遍而永恒的启示,帮助每一个人走上生命的康庄大道。
    首先,为了明白“至善”,须先澄清什么是“善”。依儒家所说,“善”是一个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譬如,身为父母,要教养子女;身为国君,要照顾百姓;身为公务员,要尽忠职守;身为朋友,要讲求信义。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是我们修养自己、成就人生的必经之路。以个人而言,至善是尽到自己在人际相处每一方面的职责;以社会而言,至善是*高**(天子)做到“修己以安百姓”“博施而能济众”。孔子认为这个目标是连尧舜都觉得难以做到的。至于孔子本人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也正是“止于至善”的具体实现。
    其次,深入探索人为何要止于至善,答案则是因为“人性向善”。人只要真诚,就会由内而发,产生主动的力量,要求自己行善,使适当的人际关系得以实现。孔子所谓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行仁需要自己主动;孟子所谓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须真诚自觉,才可付诸行动。孟子一贯地在“善”与“不善”前面,加一个“为”字,可见他认定“善是具体行为”,人性只是向善,而不是朱熹所想象的“本善”。《大学》第四章谈“诚意”时,有一句“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小人平日就做不善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做的)。读到这样的语句,谁还能一厢情愿地宣称人性“本善”?
    *后,如何做到止于至善呢?《大学》对现代人*大的意义,就是为大众提供了一套修养方法。从天子到百姓,全都要以“修身”为本。在八条目中,修身之前的四个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光是**步“格物”,就形成难解之谜。朱熹认为它是指“穷究万物之理”,王阳明认为它是指“正其心于事物”。前者支离琐碎,无人可以做到;后者简易空洞,全靠自由心证。我的理解如下:格物是指辨别与我有关的人与事;致知是指由此得知相关的善恶判断与行为规范,然后才有可能进行“诚意”与“正心”的功夫;接着所谓的修身,是指修养言行,正是要以善恶及规范为其准绳。这样的理解,才可由前到后“一以贯之”。
    目录
    自序
    大学
    大学**讲
    大学第二讲
    大学第三讲
    大学第四讲
    大学第五讲
    大学第六讲
    大学第七讲
    大学第八讲
    中庸
    中庸**讲
    中庸第二讲
    中庸第三讲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