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经历 1984年,阿城为《作家》杂志写过一个小传。2016年,《阿城文集》七卷本依然用之,可见阿城对此传记是满意的。“我叫阿城,姓钟。今年开始写东西,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了几篇中短篇小说,署名就是阿城。为的是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半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传统的说法,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这之后,是小学、中学。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1979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这样的经历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像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小传虽简略,大概讲清楚阿城1984年前行迹。①?阿城不说“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而强调“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固是戏谑,但或能见其立场。强调出生日期为“清明节”,虽似不动声色的玩笑话,但可见其怨。小传对于父亲遭遇只字未提,或因碍于时势,有所避讳?或不欲别人知其父亲为谁?或不愿回首往事?“如是者十多年”,看似轻描淡写,其中多少辛酸泪。阿城插队居困,好比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其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手艺人”云云,不唱“灵魂工程师”高调,颇有“反对崇高”之风,可见出阿城对小说的态度,不高视之,也不卑下之。 下文结合阿城自述、他人追述等材料,述阿城经历。研究古人,恨材料少,不足以见其全;研究时人,恨其材料多,材料称为障蔽,反不易见出事实真相。下文于各种材料,力图准确选择,合理剪裁,期望能见阿城生平大略。 **节 “电影锣鼓”风波 1949年,阿城出生。他自述:“我是公元**千九百四十九年、中华民国第三十八年四月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十月成立,所以我呢算是民国出生,共和国长大。”①?阿城屡言“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又说“民国出生,共和国长大”,不完全是戏言。观阿城大略,知其知识结构、格调、品位、师友结构等确属“旧社会的人”。他与“新社会”未必协调,故言出生日郑重写下两个时间:“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中华民国第三十八年四月”。某某年云云,涉及奉正朔问题,不可不重视之。前者为耶稣纪年,今则通用为标记客观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