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逍遥自在的快乐
前言
内篇
逍遥游 **
齐物论 第二
养生主 第三
人间世 第四
德充符 第五
大宗师 第六
应帝王 第七
外篇
骈拇 第八自序 逍遥自在的快乐<br /> 前言<br /> <br /> 内篇<br /> 逍遥游 **<br /> 齐物论 第二<br /> 养生主 第三<br /> 人间世 第四<br /> 德充符 第五<br /> 大宗师 第六<br /> 应帝王 第七<br /> <br /> 外篇<br /> 骈拇 第八<br /> 马蹄 第九<br /> 胠箧 第十<br /> 在宥 第十一<br /> 天地 第十二<br /> 天道 第十三<br /> 天运 第十四<br /> 刻意 第十五<br /> 缮性 第十六<br /> 秋水 第十七<br /> 至乐 第十八<br /> 达生 第十九<br /> 山木 第二十<br /> 田子方 第二十一<br /> 知北游 第二十二<br /> <br /> 杂篇<br /> 庚桑楚 第二十三<br /> 徐无鬼 第二十四<br /> 则阳 第二十五<br /> 外物 第二十六<br /> 寓言 第二十七<br /> 让王 第二十八<br /> 盗跖 第二十九<br /> 说剑 第三十<br /> 渔父 第三十一<br /> 列御寇 第三十二<br /> 天下 第三十三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领略《庄子》原典之美
《庄子》一书的写作方式,寓言占了十分之九,借重古人的话占了十分之七,随机应变的话则时时出现。所以在《庄子》中出现许多人物,有些是真实的,像孔子就是庄子*常借他之口表达自己思想的人;也有许多假托的人物出现于寓言故事中,这使他的写作方式显得特别不受拘束。
在司马迁笔下,庄子是个小角色,《史记》有《老子韩非列传》,因为其中也谈到了庄子与申不害,所以又可称为《老庄申韩列传》。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这样的判断并非全无根据,但是却局限于表面观察,对庄子并不公平。《渔父》《盗跖》《胠箧》都在《庄子》的外篇和杂篇中,但内篇才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司马迁无疑错过了庄子*精彩的思想。
但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倒很符合事实。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庄子都阅读了,并吸收各家精华,在他的书中提出批判,但这也造成他的书很难读懂。尤其书中有许多通假字,增加了阅读的困难。我是参考了许多专家的研究,才得以清楚理解庄子的思想,尤其是白话翻译部分,我要求自己每一个字都有着落,每一个字的注解都融会贯通在白话翻译中。
文字的使用,会因时间的递衍,造成一字多义的现象,然而古人在说话的当下,必定只有一个意思,所以解经时有两方面要注意:**,是以经解经,我们把《庄子》当成经典,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时,要掌握原文思想的一贯性;有些地方或许因作者并非一人,所以还有可以研究之处。第二,是经典与经验配合。古人也是先有经验,再将经验提炼之后写成文章,后代虽然看不见他们的经验,但可以回到我们自身的经验加以验证。
时空虽造成经验的差异,但思想却可以相通,这也是我们阅读经典时,常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缘故。
现在我们所阅读的《庄子》版本,原文将近七万字,共有三十三篇,是晋代郭象所删定的。这三十三篇又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郭象是晋朝学者,魏晋重视清谈,《老子》《庄子》《易经》是他们谈论的话题,号称“新道家”,儒家的经典反而被忽略。在社会动乱时,“名士少有全者”,清谈可以毫无边际,自然减少被政治迫害的机会。因此郭象注《庄子》,有些是反映当代的思想,而庄子本人的思想,如同后代注解《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一样,并未完全被掌握。
内篇是《庄子》一书思想的核心所在,这七篇的篇名:《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建议大家能够念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