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部 儒学六讲 2
**讲 儒家哲学是什么 2
第二讲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4
第三讲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6
第四讲 两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上) 9
第五讲 两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下) 19
甲 破坏方面 26
乙 建设方面 28
丙 清中叶以后四大潮流 31
第六讲 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33
一、性善恶的问题 34
二、天命的问题 41
三、心体问题 44<p>目录</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上部</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儒学六讲</span> 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儒家哲学是什么</span> 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二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span> 4</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三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儒家哲学的研究法</span> 6</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四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两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上)</span> 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五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两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下)</span> 1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破坏方面</span> 26</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乙</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建设方面</span> 28</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丙</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清中叶以后四大潮流</span> 31</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六讲</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span> 33</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性善恶的问题</span> 34</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天命的问题</span> 41</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三、心体问题</span> 44</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下部</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孔子</span> 48</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节</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孔子事迹及时代</span> 48</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孔子事迹</span> 48</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孔子所处之环境</span> 4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二节</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研究孔子学说所根据之资料</span> 4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三节</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孔子提纲</span> 5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学</span> 5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一贯忠恕</span> 5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三、仁、君子</span> 53</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四、(原缺)</span> 54</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五、礼</span> 54</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六、乐</span> 57</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七、名</span> 5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八、性命</span> 60</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九、鬼神祭祀</span> 61</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四节</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孔子之哲理论与易</span> 6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易体</span> 6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卦与象</span> 64</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三、爻与辞</span> 65</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四、繁变与易简</span> 67</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五节</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孔子之政治论与《春秋》</span> 6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大同与小康</span> 69</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春秋》的性质</span> 70</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三、《春秋》与正名主义</span> 72</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四、《春秋》之微言大义</span> 74</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第六节</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结论</span> 76</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时中的孔子</span> 76</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二、孔子之人格</span> 78</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三、孔门弟子及后学</span> 80</p>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中国人的强烈的历史意识,正是中国“人活着”的背景、依靠和根据,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诗文小说无不表现出这一特质。这才是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李泽厚 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学精神所在。——冯友兰免费在线读第二讲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道术?这个问题,本来可以不问,因为一派很有名的学说,当然值得研究。我们从而研究之,那本不成问题。不过近来有许多新奇偏激的议论,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势力,所以一般人对于儒家哲学异常怀疑。青年脑筋中,充满了一种反常的思想,如所谓“专打孔家店”“线装书应当抛在茅坑里三千年”等等。此种议论,原来**得一种剧烈性的药品。无论怎样好的学说,经过若干时代以后,总会变质,掺杂许多凝滞腐败的成分在里头。譬诸人身血管变成硬化,渐渐与健康有妨碍,因此,须有些大黄、芒硝一类瞑眩之药泻它一泻。所以那些奇论,我也承认它们有相当的功用。但要知道,药到底是药,不能拿来当饭吃。若因为这种议论新奇可喜,便根本把儒家道术的价值抹杀,那便不是求真求善的态度了。现在社会上既然有了这种议论,而且很占些势力,所以应当格外仔细考察一回。我们要研究儒家道术的原因,除了认定为一派很有名的学说而研究之以外,简括说起来,还有下列五点:
1.中国偌大**,有几千年的历史,到底我们这个民族有无文化?如有文化,我们此种文化的表现何在?以吾言之,就在儒家。
我们这个社会,无论识字的人与不识字的人,都生长在儒家哲学空气之中。中国思想,儒家以外,未尝没有旁的学派。如战国的老墨,六朝、唐的道佛,近代的耶回,以及*近代的科学与其他学术。凡此种种,都不能拿儒家范围包举它们;凡此种种,俱为形成吾人思想的一部分,不错。但是我们批评一个学派,一面要看它的继续性,一面要看它的普遍性。自孔子以来,直至于今,继续不断的,还是儒家势力*大。自士大夫以至台舆皂隶普遍崇敬的,还是儒家信仰*深。所以我们可以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
诚然,儒家以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中国民族之所以存在,因为中国文化存在;而中国文化,离不了儒家。如果要专打孔家店,要把线装书抛在茅坑里三千年,除非认过去现在的中国人完全没有受过文化的洗礼。这话我们肯甘心吗?
中国文化,以儒家道术为**,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如此的久远与普遍,其故何在?中国学术,不满人意之处尚多,为什么有那些缺点?其原因又何在?吾人至少应当把儒家道术细细研究,重新估价。当然,该有许多好处,不然,不会如此悠久绵远。我们很公平地先看它好处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有好处把它发扬,有缺点把它修正。
2.鄙薄儒家哲学的人,认为是一种过去的学问,旧的学问。这个话,究竟对不对?一件事物到底是否以古今新旧为定善恶的标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不能说新的完全是好的,旧的完全是坏的,亦不能说古的完全都是,今的完全都不是。古今新旧,不足以为定善恶是非的标准。因为一切学说,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含有时代性,一种不含时代性,即《礼记》所谓“有可与民变革者,有不可与民变革者”。